何謂阿鞞跋致?
【問】: 何謂阿鞞跋致?
【答】:阿鞞跋致,在大乘行法裡直接翻譯「不退轉」。關於阿鞞跋致,佛陀在經典上的言說是很多的,特別是在《般若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一下。還有《大智度論》的後四十卷,專門講到阿鞞跋致的問題。《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對《般若經》的一個注解。
在整個的佛教理論裡,很早就有提到「不退」這個問題,比如在方等經時,就有關於不退、阿鞞跋致的理念。所以,要具體解釋阿鞞跋致,我們就要知道是在哪個次第上的,哪個行法種性上的,依此來確定阿鞞跋致。佛在《無量夀經》、《阿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往生者皆得阿鞞跋致。如果按照《佛說阿彌陀經》實際的成就意義,證得阿鞞跋致,已經到逹浄土宗講的實報莊嚴土,因為這部經典的成就種性、成就模式,是以內在覚知模式的行法為核心的。所提到阿鞞跋致是指實報莊嚴土的阿鞞跋致,最低在《華嚴經》的第七住位。而且《華嚴經》的四智行法,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第七位成就,也都是阿鞞跋致住。
在方等經、般若經乃至於法華涅槃,這三個時期講到阿鞞跋致住,往往會直接告訴我們,這是阿鞞跋致地。因為華嚴行法之前,在別教模式裡,「住」位與「地」位是不分開的,所以《方等經》裡講到的菩薩住阿鞞跋致地,就是《華嚴經》的第七住位的阿鞞跋致住,「住」和「地」在別教行法是同一個意義。
這個「地」,是每一位修行者五藴身、六入處的一切法。換句話講,我們怎樣到逹阿鞞跋致地,或按華嚴理論來說,怎樣到逹阿鞞跋致住?就是行者一定要知道,一切的行法、一切的成就、一切種性的改變,一切莊嚴法界的生起,都是依於我們此時、此刻身心覚知的一切法建立的。不會在此之外,再去找一個成就地,再找一個成就的時刻。當把這個理念建立起來的時候,就不會退轉。「退轉」是指有所改變。
「地」是我們身心覚知的一切法,用上座部經典《阿含經》,即佛陀原始佛教的理論來說,就是指五藴身、六入處一切法。每一位行者都是在五藴身、六入處的一切法當中成就無上正覚,成就解脫的。不是要換一個身,換一個時間,換一個處所成就的。當把這個理念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是入阿鞞跋致,於《華嚴經》就是第七住位,阿鞞跋致住。從這個地方継續向前,生起知見、思惟、道種、道種智、莊嚴法界,這個過程就是成就《華嚴經》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
詳細講,阿鞞跋致住的標凖,在《華嚴經》十住位裡,一定是以我們自己的知見、思惟、覚知力的生起為核心,建立我們的行法;其他的經典、善知識演說都是為我們提供幚助,提供因緣的。用《華嚴經》的語言就是【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
【不由他教】不是講我們不再聽從善知識教誨,不是這個意思,是講以我們自己的覚知力為核心,經典、善知識演說作為我們自己的加持、護持和因緣。
淨土宗的行者要成就的阿彌陀如來極樂浄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而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還沒有見性的這些往生者的阿鞞跋致是怎様的?總體來講,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是以聞法模式成就的,是通過善知識演說,通過深入經藏,能夠明瞭佛陀所說,明瞭善知識所說;但是還不能夠切實體會到五藴身一切法當中能夠建立極樂世界。所以通過依靠對於經典的信心,對於善知識演說的信心,在行法上也可以到逹,這時是阿鞞跋致性。
性是指本體的,不是信心的「信」,或聲聞模式的「信」,即外在有一個言說,我自己能對它生起信心,不是那個「信」,是入阿鞞跋致性。性的意思是,我已經知道回到我「自己」的,但是我是依照經典言說,依照善知識演說,能夠回到「自己」的,而我自己還不能生起自己內在的覚知力到逹那裏。這在行法上有非常微細的差別。
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決定不能離開經典言說,否則就不能做到正知見、正思惟。方便有餘土是自己能夠入三昧,能夠體會到佛所說的這些行法理論,但對三昧有「入」有「出」。入三昧時,可以做到,不入三昧,做不到,這是方便有餘土。「有餘」的意思,就是「有法」對我還有影響。到實報莊嚴土的時候,阿鞞跋致地,或者阿鞞跋致住,完全靠內在的覚知力生起,到逹佛陀所言說的那種成就境界。
以內在覚知模式的行法為核心,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佛說阿彌陀經》的大義,真正從內在的覚知力能夠到逹那裡,就是我們能夠過「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到逹極樂世界,見到我們自己的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關於阿鞞跋致不退,過去的善知識們的解釋有很多種。從最早的《十住毗婆沙論》到智者大師、窺基大師,都講過「不退」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能夠明瞭:它是針對別教行法,還是圓教行法;是針對聲聞種性的「不退」,還是菩薩種性的「不退」。
在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宗派思想裡,對於阿鞞跋致的解釋都有差別,且差別都是有所依據的。
站在華嚴行法的角度,從七住位、一直到七行、七迴向、七地,都叫阿鞞跋致地,或阿鞞跋致住。所以我們要看清楚,成就阿彌陀如來的四土,其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並不是都能夠完全到逹《華嚴經》裡講的第七地位逺行地。
過去祖師們的注解,善知識的言說,往往有一種趨勢,就是把阿鞞跋致言說的越髙越好,我們應該看清楚,是不是符合佛陀所說的意義。這個趨勢只有在宗派思想裡面才會有的,用世間法來評判。當然每一個宗教,宗派,都有神話自己宗派的本能。但我們作為理性的修行者,一定要回到佛教原本的教義中,理性修行,不是只做一個宗教徒而已,要能夠見證到生命的解脫和自在,這是我們需要明瞭的。把阿鞞跋致解釋得越髙越好,那個太容易講了,我們講到如來地肯定是不退的,但能不能講,所有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浄土的往生者都到如來地呢?當然到不了,所以要確切瞭解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不退」,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的「不退」有什麽差別。
在《華嚴經》四智行法裡面,第七位都叫不退,所以第七住位、七行位、七迴向位、七地位,全是不退。在第七位以後進入到滅盡定行法,滅盡定行法是真正的不退行法。因為進入到滅盡定,完全是無功用行生起的,所以當然不退。但並不是講第八信位和第八地位是相等的。我們在網上能夠看到,有的善知識講到不退的時候,講到第八地位,這是不對的。第八地位已經進入到常寂光土,並不是所有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往生者,都能到逹常寂光土。
這是給大家解釋一下關於阿鞞跋致,我們在後面還會做詳細介紹,因為在《佛說阿彌陀經》的後面専門提到,其往生者皆得阿鞞跋致。我們要把阿鞞跋致,和整部《佛說阿彌陀經》合在一起來判別,是哪一個種性,哪一個位次的阿禆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