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無生忍後就不退轉了嗎?
【問】:《覺悟華嚴經講義》的第八講,講到阿鞞跋致的兩種不退轉,報身世間一旦證得即不退轉。也就是說七住位證無生忍後就不退了,是嗎?那麽凡夫的報身世間是娑婆世界,也有退或不退嗎?
【答】:凡夫的報身世間在娑婆世界,如果是不能退轉的,那豈不是我們永遠都是在凡夫世間了?退轉意味著改變。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兩者都是相關的。通常來講,當我們說到不退轉時,往往指兩種不退轉:一種是個人經驗上的,不共法世間的、覺受上的;第二種就是靠思惟建立的,比如數學邏輯不退轉。
第一種不退轉意味著我們建立的身心覺知是確定的,是不需要改變的。比方說一杯水,你喝後覺得很涼,其他人喝後覺得不涼,但是不管有多少人評價這杯水,都不能改變你對這杯水是「涼」的覺受,因為覺受是不共法的,是不退轉的。所以華嚴行法十住位時,強調一定要在內在覺知,在身心覺受上知道自己到達不退住。這是第一種不退轉,即不共法世間的身心覺受的建立,這種覺受不受其他人的影響。
第二個就是我們人類才有的邏輯思惟,它只存在於思惟世間,共法世間沒有。因此當我們確定的知道一加一等於二的時候,這也是不退轉的。因為你沒辦法改變它,就像《論語》中說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算是匹夫,他也能確立自己的身心覺受,他是不會改變的。
報身世間一旦證得即不退轉,但是凡夫的報身世間是娑婆世間,它是會退轉的,為什麼?我們要注意「證得」這兩個字,它們在行法理論中有自知自覺的意思,所以凡夫身處娑婆世間,不是證得的,而是業力所困的。
根據華嚴行法理論,我們知道從娑婆世界到達須彌山頂叫證得。也就是說,證得有反觀、反思、覺醒的意思在裡面,能夠發起一種力量,而不是靠業力這種外界的力量。比方說,我們到街上隨便問一個人是否知道自己住在娑婆世界,可能很多人會說不知道,而且會說,是你們告訴我「我在娑婆世界的」。很多善知識也都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是在娑婆世界」,所以我們相信我們是住在娑婆世界。這是我們證得的嗎?不是的。再比如我們現在身在加拿大,有人問我們能否證得在加拿大,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就在加拿大,所以知道「我就在加拿大」,這很重要,這就是證得。
《華嚴經》十住位時沒有菩薩迎佛,為什麼?嚴格來講,十住位在剛剛生起時,都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但都是大心凡夫。因為他們已經到達須彌山頂,是自知、自覺的娑婆世界。目前很多修行者只是知道自己在娑婆世界,即有娑婆世界的身心覺受,但是實際上對於娑婆世界卻沒有自知自覺,只是聽說而已。只有到達須彌山頂時,才會知道,才是證得「我在娑婆世界」。
當行者真正到達須彌山頂,證得「我在娑婆世界」的時候,其實他已經不在娑婆世界了。這個邏輯有點兒繞。我們舉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比方說,大家都說孔老夫子知道所有的事情,孔老夫子的回答是【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什麼意思?孔老夫子說,大家都覺得我知道所有的事情,其實不是的,我不知道所有的事情。如果有人來問我問題的時候,其實我並沒有答案,但是我會從這個問題的各個方面去權衡它,然後解決這個問題。這裡我們要注意,孔老夫子說,我是無知的,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是無知的。正因為孔老夫子知道自己是無知的,所以實際上他已經不是無知了。
同樣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講過,大家都覺得我知道所有的事情,其實才不是,我跟他們的差別就在於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與孔老夫子的話如出一轍。我們知道蘇格拉底是一位哲學家,和孔老夫子一樣,都是了不起的聖人,他們都知道自己是無知的。當知道自己是無知的時候,其實他已經不是無知了。
這就像悖論一樣,我們能理解到就可以了。凡夫的報身世間是娑婆世界時,他見的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如果能夠確切了知娑婆世界的一切法一切生命時,就是到達須彌山頂,這時候他已經不在娑婆世界了,這時才叫證得。一旦證得,即不退轉。
我們講阿鞞跋致不退轉,其中就包含了這層意思,即有反省的過程,有觀察、自知自覺的過程。這是關於「證得」,結合華嚴行法理論,大家就容易理解了。如果確確實實能夠證得「我在娑婆世界」,至少是到十信位,乃至十住,入華嚴聖流。所以「證得」兩個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