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華嚴經》都有哪些參考經論?
【問】:請問學習《華嚴經》都有哪些參考經論,能否推荐一些?
【答】:談到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基本要在大部頭的著作裡才會有,小部頭的往往不具備完整的佛教行法理論,而只是針對某一點來說的。
經論中可以參考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這也是最主要、最核心的,無可替代的經典;另外《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也是很重要的一部論。整體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最集中的就是在《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
上座部的四部《阿含經》,一共一百八十三卷,這也是修行者應該仔細學習的,根本佛教、原始佛教的世尊說法都在其中。雖然在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的演說上,四部阿含經不像《華嚴經》、《瑜伽師地論》這種風格,結構上顯得比較鬆散,但它們包含了佛教的核心思想,《華嚴經》與《瑜伽師地論》中的不少內容都是從世尊原始佛教的思想中汲取的,都在四部阿含經中。
另外《大寶積經》是個經集,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裡面有些重要內容,但它不是演說整體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
其他的,比如《大智度論》一百卷;《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兩個版本的《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和三十六卷;世親菩薩的《俱舍論》三十卷;《大集經》六十卷,這些都是比較大的。
其它的像清涼師的《華嚴經疏鈔》一百二十卷;長者李通玄的《華嚴經論》一百二十卷,可以參考。從兩位善知識的著作可以看出過去人是怎樣學習這部經,我們從中可以獲得一些啟發,但他們的著作不能代替佛菩薩的經論,必須要以經論為核心。
小部頭的經論就更多了,比方說《楞嚴經》十卷,《解深密經》四卷,《成唯識論》十卷,這些都有重要的信息,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學習,把這些完全學習下來,就知道了我們這一次的內容都在這些經論裡面,總合起來有一千多卷。
但要注意的是,在深入經藏的同時,要有一個立足點。比如學習淨土的同學,就把淨土放在核心位置。現在學習《華嚴經》,我們常常引用《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因為在座跟我們一起學習的大部分是淨土修行者,這個立足點能夠讓我們不散亂,以淨土為核心,以《華嚴經》作為整體理論的基礎,這樣來建立才可以。
《華嚴經》以外的這些經和論,看您的精力和時間,可以多多涉獵。如果沒有精力和時間,比方說有些老菩薩,沒有時間和精力,那麼把我們匯報的這些理念、概念、方法,盡可能多的體會到就可以了。
對現在的知識分子來講,在閱讀經和論的時候,要能體會到過去人集結經典時的方法,建議從經典的模式上入手。比如學習《華嚴經》,要從《華嚴經》的模式,從龍樹菩薩的成就模式上入手;看《瑜伽師地論》,要從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的行法模式入手。一旦掌握了一部經的模式,這部經的所有的機關就都會打開,真正可謂事半功倍。
基本來說,傳統的修行者都是從文字入手,像《華嚴經》、《瑜伽師地論》,到現在有一千四百年,很多修行者忙活一輩子獲得的卻很有限,因為都是從文字入手。所以即便把文字背誦下來,如果不瞭解這些集結經論的成就者以怎樣的模式集結,最終還是不懂他們在說什麼,相當於看到了一棟房子,但不知道這房子是怎麼蓋的。
相比過去的修行者來說,現在的知識分子修行者有一個強處,都經歷過現代科學的訓練,絕大部分很講理性,有能力從行法模式、成就模式入手,模式一旦掌握了行法模式、成就模式,經典裡面的機關可以同時打開。
比如,如果掌握了法數是怎麼建立的,代表什麼意義,成就者集結經典時為什麼在有些地方講一萬兩千菩薩俱,有些地方卻講三萬兩千菩薩俱。當法數解讀掌握了,那麼所有經典裡面關於數字的部分就知道了,只要看到數字就知道這部經在講什麼,就能轉到行法上來。所以,提倡大家從模式入手,這是站在現代知識分子修行者的角度來說的,這些只是提供的一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