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行法理念上的差別?
【問】:大乘與小乘的差別是什麼?什麼叫大乘行法、小乘行法?什麼叫大乘修行者、小乘修行者?
【答】:這個話題很大,因為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概念很廣,在不同時期,佛教對它們的定義存在差別。我們不提倡用『小乘』這個說法,這是一千多年前,大乘佛教建立時出現的,對上座部佛教有很強的貶低的意思,提倡大家用上座部佛教的說法。
以往認為小乘佛教的修行者只為自己求解脫,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這不正確。我們對於小乘與大乘的理解要先弄清楚,然後才能夠確切地區分大小乘佛教的差別。
佛教行法成就分兩個階段:一是獲得生命解脫,二是證得無上正覺。成就生命解脫階段,總體來講就是聲聞乘行法階段,成就無上正覺階段,總體來講就是大乘佛教行法階段。
聲聞乘行法強調出離生死,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為法印,以生命解脫為旨歸。實際上,生命解脫是每一位修行者必須要到達的,如果生命不能解脫,就談不上成就無上正覺。
大乘佛教以『般若智慧』為法印,以證無上正覺為指歸。但儘管如此,一定要知道無上正覺是在獲得生命解脫的基礎上建立的,我們從《華嚴經》的行法理論能夠看到,修行者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從此之後才是道種智行法。證諸法空就是獲得生命解脫,道種智行法在此之後才能建立。
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如果是依身所覺一切法來修行,聲聞乘的修法成分就多一些。如果是依智慧法,依心思惟法生起為核心的行法,大乘修法成分就多一些。簡單來說,身所作法是小相,心思惟法是大相。
八十華嚴的《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在六十華嚴翻譯為《小相光明功德品》,是小相品。也就是說,雖然已經到達等妙覺如來地的成就,但因為描述的是世間身相自在的部分,所以還是叫小相品。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說,聲聞乘修法是依照一一法進行的,所以聲聞乘修法會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在一法一法中去建立。大乘行法是從智慧處下手,成就無上正覺的實際下手處是第七意識的作用模式,是在智慧地完成,直接把成就無上正覺的行法落實在它的成就處,在成就處生起行法實踐,就是大乘行法。所以華嚴十信位的生起處就是一切法總相生起處,也就是成就處。
這些都是關於聲聞乘與大乘的差別。
既然聲聞乘是以身為核心,那麼菩薩道種智行法算不算,從華嚴行法理論來看,菩薩道種智行法從初位到第七位同樣是聲聞乘修法,因為它是按一一法來生起行法實踐,在一一法中得生命解脫,需要作意思惟來生起行法實踐,來審核是否證得生命解脫。
我們介紹華嚴行法理論時提到過,佛教不同階段對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無上正覺的詮釋方法不同,當講到聲聞乘、大乘,或者講到阿羅漢、菩薩時,要看在哪個行法理論中、哪個行法階段來詮釋。比如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的第七位都是這一種性的阿羅漢成就位,像十住位的不退住就是華嚴行法十住位種性的阿羅漢成就。
因此,聲聞、緣覺、大乘、小乘的概念是非常大的话题,要放在特定的行法理論中來討論。四位行法中的不退住、無著行、一直到遠行地,這些就是華嚴不共別教裡的阿羅漢位。
若瞭解了第七位的實際意義,就能體會到什麼叫阿羅漢成就,什麼叫出離生死。修行者到達第七位時,是到達這一種性的有功用行圓滿成就地,這之前是有功用行,之後是無功用行。第七位為什麼叫阿羅漢?阿羅漢為什麼能夠出三界、出生死?因為到第七位的時候,所有的有功用行到此息滅,也就是生死法的影響息滅。換句話講,只要是在有功用行的行法中,就是在生死法界,可能是分段生死,也可能是變異生死,但不管怎樣,一定是在生死法界。
因此籠統來講的大乘與小乘各自如何並不准確,必須要討論是在哪一個種性、哪一個行法上的阿羅漢。
討論生死的問題也一樣,當行者到達第七住位,乃至到第七地位時,有沒有生死呢?只要是有功用行的地方,就是有生死法的地方,但是這種生死法是否會給菩薩帶來困惑,那是另外一件事情。如果帶來困惑,就是在華嚴行法以前的行法中,如果帶來的是智慧成就,就是菩薩的道種智行法。
佛教裡也常提到菩薩有隔陰之謎,『隔陰』是什麼?五蘊身一切法對我們還有影響、有束縛,或者仍然是在有功用行的行法中,還需要作意生起,這就有隔陰之迷。即便到達不退住、無著行,乃至遠行地,也只是證得『有餘涅槃』;只有到達無功用行階段才叫『無餘涅槃』。很多人認為沒有身體叫做無餘涅槃,有身體叫做有餘涅槃,這不正確。
很多人認為阿羅漢證得無餘涅槃可以不要身體,只剩一個意識流,這不正確!無餘涅槃不是指沒有身體,而是說完全消除五蘊身一切法對我們的困擾和束縛。如果阿羅漢『一定』沒有色身,這是外道斷滅見,不是阿羅漢。
共法別教的登地位相當於華嚴行法的初住位,因此,別教行法中的無餘涅槃,在華嚴行法中未必是無餘涅槃,只有到達華嚴行法第八地位以後,所有的有功用行完全息滅,破一念無明盡、證無生法忍,才開始進入到無餘涅槃。究竟的無餘涅槃是在如來地。
《心經》裡講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裡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到第七住位時就可以『無無明』,就是破一念無明。到『無無明盡』則一定要到第八地。第七住位證無生忍、得一切智,證諸法空。到第八地位時證無生法忍,得道種智、證諸法不空。
這是簡單來說關於大乘與聲聞乘的差別。
在行法實踐中,並不是要摒棄聲聞乘修法,但是必須要明瞭聲聞乘的種性和修法模式。為什麼?雖然從本體來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是從行法實踐來說,只有進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的修行者才能確切到達無上正覺。如果沒有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而是在二乘聲聞、權教別教的共外道行法裡修行,利根的人可以得生命解脫,但无論怎樣卻不能到無上正覺。
因此,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生起修法時,要知道怎樣去對治它,要明瞭各個種性行者的行法模式。雖然各個種性的行法模式都可以用,但是不要住在這種行法模式裡面。因為住在聲聞乘的,或者住在別教菩薩的行法模式裡不能到無上正覺。
總之,對於大乘和小乘的分辨,一定要確立是在哪個種性、哪個理論中來討論,不能籠統地講大乘一定好,小乘一定不好,這種判斷方式本身就是在聲聞乘的模式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