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在中國佛教亦是圓教經典,它與《華嚴經》有什麼區別?

【問】:《法華經》在中國佛教亦是圓教經典,它與《華嚴經》有什麼區別?法華宗的『一心三觀』亦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祖師們認為按這個修行亦可以開根本智,它對應《華嚴經》的哪個行法位次?

【答】:這是一個好問題!

總體來說,由於受到社會環境、經典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宗派思想很多只是基於一部分佛教思想建立的,並非基於全部的佛教思想。大家所處時代不同,看到的經典不同,理解模式不同,因此才有了宗派。現代人通過宗派思想看到的佛教,往往是被宗派思想重新塑造過的佛教。所以,儘管很多行法實踐需要從宗派思想入手,但同時修行者也要弄清是在學習宗派佛教,還是在學習原本的佛教。宗派佛教不能代替原本的佛教,宗派經典也不能代替佛菩薩經論。

要瞭解經典之間、宗派思想之間有什麼差別,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參照祖師們所處時代,根據經典環境來看他們對佛教思想的理解可能依賴哪些;

第二,可以根據經典之間的不同說法去體會經典之間的差別。

下面是根據這兩條來回答您的問題,供您參考:

首先,法華宗思想體系的創立者智顗法師,世人稱為智者大師,是公元538–597年間的人。智者大師是將《法華經》思想,從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這部經開始以來,以及後來的地論宗、三論宗的思想總合在一起,形成了天臺宗的核心理念。

智者大師那個時期的中國佛教經典環境怎樣?這要考察中國佛教史以及佛教的主要經典何時進入中國才行。公元600年後傳到中國的重要經典,包括八十華嚴、四十華嚴、《楞嚴經》、玄奘大師帶回來的一整套瑜伽行派思想體系的經典:《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以及再後來的秘密佛教時期的經典等。瑜伽行派思想理論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思想理論。

六十華嚴是在智者大師之前的公元425年進入中國的,但是六十華嚴因為存在缺文,整部經的結構無法建立,並不像八十華嚴那樣能夠通過經文結構來準確呈現完整的佛教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所以,六十華嚴對中國佛教總體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您可以根據這些情況來判斷智者大師的思想是依靠哪些經典建立。

您問到『一心三觀』或者『一念三千』可不可以開根本智?這個要看智者大師怎麼定義,沒辦法回答您可以還是不可以。

在華嚴行法理論中,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即菩薩道種智行法,是菩薩入法界行法。道種智行法到達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即到達根本智行法。根本智行法即普賢菩薩法界行法,這個階段即是您問題中講的『開根本智』,在華嚴行法理論中是等覺位。菩薩道種智行法雖然指向根本智成就,但確切來說,菩薩的道種智行法並沒有到達根本智,沒有開根本智。根本智行法是針對根本無明的行法,道種智行法是針對一念無明的行法,如果不能破一念無明盡,就不能生起破根本無明的行法,是這樣的關係。

所以,要看『一心三觀』可不可以開根本智,以華嚴行法理論的角度講,首先必須要把從『一心』到『三觀』、從『一念』到『三千』的過程說清楚,怎樣是一心、怎樣體驗到一心、一心的標準是怎樣、怎樣是三觀、怎樣觀等等,這是道種智行法階段必須能做到的,不能直接從『一心』跳到『三觀』,從『一念』跳到『三千』,這樣不行,中間的任何一個問題都需要說清楚。無上正覺不是靠一句話就可以,需要完整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來表達。

其次,您可以通過對比這兩部經的細節來看兩部經有什麼不同,古人做過同樣的工作,您可以去參考。下面列出來一些明顯的差別:

1.《法華經》中世尊在演說之前有五千大眾退席,意味著這五千大眾所代表的諸法不在這部經中;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追隨文殊菩薩發心,並且在文殊菩薩福城東大塔廟會,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意味著世間一切法皆在這部經中,無有遺餘。

2.《法華經》中有八歲龍女轉身到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意味著必須要女轉男身,必須到南方無垢世界成佛,不是在當下世界的一切法中成佛。龍女轉身之後到南方究竟怎樣成等正覺,沒有細節;《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沒有轉身,並且一路南行直到成就無上正覺,是在當下的世界成佛,每一參的每一位行法皆有細節。

3.《法華經》中的問法主舍利弗尊者是聲聞種性;說法主是化身釋迦牟尼佛。《華嚴經》中菩提場會、普光明殿諸會的問法主皆是菩薩種性,說法主是法身菩薩或者法身佛。

4.《法華經》經首大眾中,聲聞眾在先,菩薩眾在後;《華嚴經》一共九處經首,其中八處經首大眾皆是菩薩,沒有聲聞眾,即便在《入法界品》經首中出現聲聞眾,亦是菩薩眾在先,聲聞眾在後。聲聞眾對佛菩薩境界了然不知。

5.《法華經》經首中的最上首菩薩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不在經首中,是在最後一品出現;《華嚴經》中的最上首菩薩處處不同,在《入法界品》經首中,最上首菩薩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6.《法華經》說法處所是在世間的王舍城耆闍崛山;《華嚴經》的說法處所大部分在天宮、普光明殿,只有《入法界品》的說法處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7.《法華經》經首使用的法數包括『大比丘眾萬二千人』、『有學無学兩千人』、『菩薩眾八萬人』、『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華嚴經》經首使用的法數是『佛刹微塵數』、『無量』等。

還有一些更詳細的內容,您可以自己去查閱,不在列舉了。通過這些細節的不同,可以看到這兩部經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