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相代表的是根本智?

【問】:福城東大塔廟的「東」,您解釋它是代表根本智生起的地方。還有青黃赤白的「青」也是代表根本智生起的地方。想知道在經典裏面,還有那些語言是代表「根本智生起的地方」?

【答】:這個很難是一個固定的方式。比方說經典裏講到文殊師利菩薩和舍利弗尊者論義。這個時候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代表根本的覺性,舍利弗尊者代表覺性的顯現。但如果是世尊與文殊師利菩薩論議,文殊師利菩薩所代表的因素是不一樣的。


【問】:它在不同的因緣下,有不同的呈現。

【答】:是的;譬如,在「春和主夜神」給善財童子講的裏面也有「城東」,都是一樣的。這些只能在報身世間準確地去還原它,因為它代表的不是知識性的,一定是體驗性的。像講法數的時候也提到過,中間一法周圍四法,這是很簡單的一層圍繞。但是周圍四法再生起的時候,在密法裏面有金剛界曼陀羅,講到三十七尊東南西北那個曼陀羅的時候,東南西北都是按照五方佛的形式重新生起的。這時說到「東方」,就要看是東方的東方、還是南方的東方、還是西方的東方,是不一樣的。


【問】:五方佛中間的一法是本體的部分,它又生起周圍四法,它是非一非異的。您講過;初位是種性位,到第十位的時候,就變成種性的成就位。在這裏我好像對「非一非異」有了一點感覺。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答】:簡單來看,我們是從對一切法的「覺受」入手,然後經過報身世間智慧的加工,再回到一切法世間再加以檢驗,它是循環往復的一個過程。所以要看這個初發心,是以哪一種方式來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以十住的方式、還是以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方式來看一切法,都是不一樣的。

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我們管它叫須彌山、鐵圍山、輪圍山、普陀山都可以。問題是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關注這一切法。像經文裏面,咱們剛才也看到,前面這一塊是講這一切法的;世界中有「四天下」就是這一切法。但是「四天下」它已經把法數加進來了,就是告訴我們身心覺知一切法,是以四天下一切法的方式來觀察它。

但是去觀察它的時候,是以哪個種性來觀察,若以十地種性去看它,就是寶月燈光。所以有很多因素總和在一起來說的。它不是固定的。


【問】:以前的很多概念認為它都是固定的。現在知道了它是隨著因緣、種性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答】:所以從十住到十地地方都沒變,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沒變,只是種性在改變。隨著種性的改變,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就從十住十信之前的娑婆世界到達了極樂世界,然後逐漸到達華藏世界。這一切法本身沒變,只是我們的種性在改變。所谓種性改變就是我們關注一切法的方式在改變。


【問】:因為種性的改變,才會有諸佛、寶藏從地湧出,我們的世界也隨著改變。

【答】:「六相十八種震動」,講的就是種性的改變,我們觀察一切法的身心覺受都在改變。


【問】:對於五方佛中间的那一個是本體,然后生起四方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四方」是它的用,當四方生起用的時候,又是從四個方面去講。我認為這個「體用」是非一非異的關係,因為它是在講一個東西。

【答】:「非一非異」,實際上在無生忍跟無生法忍的階段會有差別。我們講到佛教經典的言說方式時說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話是分開的。但講到阿彌陀佛、菩提薩埵,您會發現它是合在一起的。所以「非一非異」的問題。在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是可以按照性相、理事、自他、能所,這種方式去分開理解。到等妙覺位的時候,就到達「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的地步。

像「五方佛」中間一個代表力量,周圍四個代表顯相。到達登地位以後乃至於八地以後的時候,中間那個力量是不可見的,它就是周圍這四個顯相的過程。所以要把它放在不同的行法階段去體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