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與上座部四部阿含經的關係?

【問】:《華嚴經》與上座部四部《阿含經》是怎樣的關係?

【答】:《華嚴經》的核心思想不但和上座部的四部《阿含經》一致,甚至很多就是從四部《阿含經》汲取而來的。漢地修行者普遍認為《華嚴經》超過《阿含經》,這其中存在誤解。

因為漢地的大乘佛教行法理論建立初期,由於時代背景、經典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原因,漢地早期的修行者對《阿含經》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從原始佛教的上座部經典,演化到晚期的大乘佛教經典,這個過程瞭解不多,中間的過程被隱秘著,所以才會有把大乘佛教、《華嚴經》、菩薩論與早期上座部的《阿含經》割裂開來。現在的修行者與過去人時代不同,有條件、有能力、有資源,也有責任把這塊補充進來,重新把佛教經典的集結過程看清楚,把佛教思想看得更完整。

佛教本身是完整的行法理論體系,不管是部派時期的經典,還是方等時期、大乘佛教時期,乃至最晚期的秘密佛教時期的經典,說法上一定符合根本佛教、原始佛教時期世尊在這個世間的說法。說法不同是因為沒有放在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的框架中來看,如果明確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種種不同都可以在整體的框架下統一起來。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創立兩個佛教,更不是創立了這個宗派、那個宗派,也沒有說這個是特別法門,能代表佛教,那個不如這個等等。不同宗派是後來人不能明瞭世尊講法的核心意義,不能完全體會整體的佛教思想所致。大家仔細研討一下佛教史就能大體明瞭這其中的原因。

應該說,不論是上座部佛教,還是大乘佛教、秘密佛教,或者說這個宗派、那個宗派,只要有個圈子,有內外、有不同,就最多只是佛教的一部分,而不是佛教的整體。如果一定要找一部經,它可以涵蓋所有世尊說法,涵蓋完整的佛教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這部經一定只是《華嚴經》,其它經都可以作為這部經的細節上的詮釋,融入這部經,毫不衝突。

《華嚴經》有些具體內容可以幫助理解與上座部四部《阿含經》的關係。

比如《十地品》裡講到十善業道、四諦、十二因緣法、三十七道品等等,它的核心思想即完全符合世尊那個時代建立的行法理論,只是在《十地品》中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符合大乘佛教思想體系的說法,但裡面的核心內容一定是遵循世尊在《阿含經》裡所講的意涵。

另外《華嚴經》有些章節、有些品的文字集結方式亦和《阿含經》對得上。比如《菩薩問明品》的菩薩論義方式在《阿含經》裡面也是有的,《菩薩問明品》是以文殊菩薩與其他九位菩薩論義來生起,表達十信位的成就模式,在《阿含經》中則是以舍利弗尊者與其他幾位修行者之間的論義來生起。

再比如《阿僧祇品》世尊演說無量法數,在《阿含經》裡面也是有的,雖然在文字演說的細節上會有差別,規模大小會有差別,但那種演說方式、核心意義則完全一致。

除了《華嚴經》,菩薩論亦是如此。比如在《瑜伽師地論》、還有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中都有引用《阿含經》的內容,這兩部論中常出現『阿笈摩如何說』,阿笈摩就是《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