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解讀經典的資糧?
【問】:您講到解讀經文細節,比如說『善根』、『光明』這類名相時,您認為這是基本的解讀經典的資糧,怎樣才能增加自己這方面的資糧呢?
【答】:資糧是分為兩部分:一是對『經』和『論』要多多接觸,廣泛接觸;二是要起思惟,明瞭義理。總體來講,要爭取把佛菩薩講的『經』和『論』的說法轉成自己的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這些都是資糧。
我們推薦是以佛經為核心,以幾部菩薩論為重要補充,最主要的論包括《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俱舍論》,不要很多很雜,不要藉助宗派說法,要直接回到佛菩薩的經和論中體會,很多內容在經綸中都有很直接、很明確的說法,一旦加入宗派思想就不是原來的意思。
三皈依中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文殊菩薩的教誨,是修行者的根本皈依,於此不相符的說法,貪圖簡單快捷的成就道路,基本都是凡夫外道、民間信仰。
經和論是佛菩薩成就的第一手資料,其它任何說法都不能相比。
【問】:經有很多,應該從哪一部入手呢?
【答】:如果從整體的修行歷程來講,修行者要對佛教整體思想發展的過程、經典集結的過程有個總體的瞭解是最好的。總體來說,佛教完整的行法理論建立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是根本佛教階段,就是世尊在世的四十幾年講經的那個階段。
第二個是原始佛教階段,就是世尊入滅到世尊入滅之後的一百年,有經典的集結,這是最原始的,世尊在世間講的這些,基本來說是最沒變化的、摻雜的東西最少的。
第三個是方等階段,方等時期就是世尊入滅之後一百年到西元前兩百年這個期間,也稱作部派佛教階段。
第四個是大乘佛教階段,西元前兩百年到大約西元後的五百年前後。
第五個是西元五百年以後到差不多西元七、八百年,稱作秘密佛教階段。
因此,當您要想瞭解最原始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核心的世尊演說,就要從最初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的那些經典去汲取。
對漢地修行者來講是四部《阿含經》,四部《阿含經》中,《雜阿含經》又是最核心的。《雜阿含經》基本就是在原始佛教與根本佛教階段,原樣的集結就是這樣。實際上後來所有佛教行法理論都是從《雜阿含經》發展過來的。到部派佛教階段時,佛教就有一個發展,就是我們講的方等時期,不管是性宗的思想,還是相宗的思想都開始完善。
如果從佛教在印度開始系統化建立的角度來講,『相宗』的思想主要是在南印度地區依上座部佛教思想建立,『性宗』的思想主要在北印度、中印度地區依大眾部佛教思想建立。
西元前兩百年到西元後五百年前後,漢地最常見的經典是性宗的經典,因為當時性宗正處在思想最活躍、最新的階段。這時到達了中國,對漢地的佛教影響最深遠。
西元五百年以後就是秘密佛教階段,整個是這五個階段。從讀經的角度講,當然推薦您從最初的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的那些經典,從《雜阿含經》去讀,那些是最原始的、根本佛教的資糧。方等時期以後的這些經典,實際上都是帶有理論性的說法。
所以從經典的模式來講,它的言說方法是不一樣的。世尊在世的時候,最早期的那些經典都很短,因為都是修行者提出問題,世尊直接解答,經很短,可以背誦,所以它的理論性就沒有那麼強。
到方等經以後,特別是西元前二世紀以後,逐漸進入佛教行法理論的建立。比如《華嚴經》就是西元二世紀以後才集結的,他把前面所有佛教理論思想、行法次第完全整合在一部經典裡面。所以讀經時要看是以哪一部分的、哪一個階段的佛教思想為目標去補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