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菩薩神通與種性成就?

【問】:什麼是菩薩神通與種性成就?

【答】:佛經中說到的神通很多,可以分為兩類:業用神通和智慧神通。業用神通是共外道神通,智慧神通是不共外道神通,亦稱漏盡通,所謂的『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中的『六通』是指阿羅漢所成就的第六通漏盡通,是不共外道神通,是佛法修行成就的基礎和核心。

業用神通是有為法,不出三界,不共外道神通基於自性智慧法,基於涅槃法,能出三界。漏盡通的表現就是凈土,凈土宗四土成就分別對應不同種性、不同次第的漏盡通,華嚴行法理論對此給出了詳細的論述。

凈土成就的核心有兩方面:一心清凈和善根增長,前者自性本有的,基於諸法空、無生忍;後者需要後天的熏習,基於諸法不空、無生法忍。這是從初發心一直貫穿到如來地,在不同種性和不同的成就階段,這兩個方面有不同的稱呼和內容。

有人認為神通是指色身能飛行變化來去自由,但在大乘佛教中不是這樣,飛行變化來去自由是指生命的解脫和自在,表達自性本體的常樂我凈,是基於禪定法成就之後的大智慧的力用。

飛行變化代表速度很快,不需要歷經時劫,來去自由則代表智慧自在,能隨心現量。世尊在很多經典中說,只有智慧能夠解決生死煩惱。比如《華嚴經·十通品》講十種菩薩神通,核心即是智慧成就。生死問題說到底是智慧的問題。

智慧成就的核心是般若波羅蜜。世尊在經典中說,認知自性三寶,具備般若波羅蜜成就的修行者,他的肉眼就等於天眼;如果不能識得自性三寶,沒有智慧,就算是有天眼,也還是等同肉眼。

除非是特別因緣,佛教通常不允許用神通度化眾生,指的就是業用神通。業用神通是共外道法,不出三界。眾生迷惑,認識不清,若盲目追求,很容易入邪知見。業用神通由共外道禪定即可獲得,而智慧神通需要般若波羅蜜智慧成就。事實上,般若波羅蜜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禪定法,智慧就是禪定。

明白這些佛教理念後,再來體會經典中經常看到的,『菩薩能不動本處,遍往十方無量世界廣度眾生』,這裡有兩個含義:一是不動本處,一是具一切智遍往十方。『不動本處』代表正報成就的梵行清淨,住無所住,這是自性地本有的。『遍往十方』是指道種智成就,是在無量法中不斷熏習而成。

佛教修行者的最終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既是基於出世間無為法的正等正覺,也是基於梵行清淨的圓滿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華嚴經》第八不動地以後,即進入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模式。

菩薩具一切智是針對所在種性眾生的所有法,諸如凡夫種性、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菩薩種性等等這些種性的所有法,都能明瞭通達,每個種性即對應一個法界。

所以,世尊在經中說,法界即眾生界,無量法界不在三界之外;入法界自在即是入眾生界自在,眾生界即是法身。所言『出三界』即是斷盡三界無明,並不是三界之外別有一個法界。

具一切智的菩薩到任何一個法界,他和那個法界眾生的差別在於,眾生住在自己的世界,而菩薩不住一法。『住』就是執著取捨,有執著取捨就不解脫、不自在。凡夫種性中是身見邊見、分別執著具足,但是菩薩入凡夫界中,不僅明瞭凡夫界一切法,能說法教化廣度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且菩薩不住凡夫界,因為菩薩不住一法。菩薩對其他種性的法界也是如此。

菩薩成就無所住法,所以能從一個種性的一切法到另外一個種性的一切法,即從一個法界到另外一個法界,不歷時劫起念即至。這是《華嚴經》圓教法門的核心精神,是大乘佛教的神通。

但是菩薩不住一法的同時,也不住『無所住』,如果住『無所住』,就還是有所住,有所住就不能究竟出三界。這不容易理解,需要證得無所住法方能了知。《華嚴經》第八不動地菩薩生起大願,入無量法界成就,實際就是破除別教菩薩的住『無所住』法。住無所住菩薩即是大乘法的聲聞乘。

從《華嚴經》教義看,修行者不能越過三賢位,而直接到登地位修行。三賢位成就自性智慧,智慧法成就之後,才能真正啟動登地位成就道種智。登地位是實際的入法界成就階段,這個階段的成就者可以啟動業用神通而不會迷失。但入法界圓滿成就,要到等妙覺位,這時即是入普賢菩薩法界。入普賢菩薩法界的菩薩成就圓滿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