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到達生命解脫?
【問】:如何到達生命解脫?
【答】:講到生命解脫,首先要知道我們所受的束縛是什麼,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怎樣顯現的,針對這一法的解脫應如何進行。把這幾件事情搭建起來,才可以說通過這樣的行法,在束縛裡面能夠到達解脫,這是一個過程,束縛、認識、行法、解脫,有一個束縛,就會有一解脫的方法。
佛教裡講了很多,無非是告訴我們束縛是怎麼回事,經過怎樣的思惟、觀察、判斷、審核、實踐,最後到達怎樣的解脫。
把總體的目標先弄清楚,千萬不要覺得目標成就跟我現在的體驗沒關係,那樣就退到以前的行法裡去了。
解脫是在束縛的基礎上建立的,沒有束縛就不需要解脫。具體應對束縛時,我們要抓到它,對它有直觀的、簡單的、直接的體驗。當我們對某個束縛有最初的觀察時,按照佛經的語言就會生起名相、生起思惟。譬如,這個束縛從哪裡來的,叫什麼名字,停在哪裡,為什麼對我有束縛,這就是《華嚴經》十信位講的內容。
從住行向地開始,就要解析這個束縛,如何到達解脫和無上正覺,到等妙覺位時,對這一類的束縛已經建立起一種策略,凡事都能解決,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是在別教行法階段,別教階段的修行者有個特徵,就是對自己的行法生起審核。也就是說,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時還要對行法實踐提出審核和反思:這個行法真的能到達無上正覺麽,無上正覺的體驗是這樣麽?如果不是,會是怎樣?因此一方面要去解決問題,在很多種的束縛當中爭取看清楚它,爭取到達解脫和無上正覺,另一方面要審核自己,在此過程是不是哪有問題,是不是能夠建立一種行法模式,以這種模式能更有效地處理同類問題。
我們不僅要建立一個能應對所有同類問題的模式,並且最終是依靠模式建立一整套的應對所有束縛的方法,這是別教階段。
所以,先要有一個總體概念,總體的目標。
遇到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同時在別教階段審核自己,這個解決過程是不是正確?真的能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麽?如果確定,就實施一下,最後發現真的可以,這時就需要總結一下,這個過程是怎麼建立的,下次再碰到同樣的問題,是不是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若實施的時候發現好像不太相應,則需要調整。實際上,到達十回向和十地的時候,我們就是要建立起適合自己的一套行法模式。
模式的意思就像我們講過的數學公式y=2x,公式建立起來之後能夠應對所有的數據,所以這是一個自我反饋的過程。比如某一個束縛的解決是單一事件,要通過單一事件歸納總結出一種模式,以此模式再回到各種束縛中去進行調整。到等覺位時,我們已經形成一種自我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能應對所有同類的束縛和煩惱,到那時就不需要審核了,問題來了就能解決。
我們要先掌握方法,然後在住行向地行法裡面,具體解決問題的時候再去看細節。哪個是妙觀察智,哪個是成所作智,哪個地方還是權教的方法,哪個地方還需要調整,那個時候才是細節。
【問】:這樣是否意味著我們遇到問題時,並不能一次完全解決它,需要反覆去試驗?
【答】:是的,要反覆實踐。從理論上講,從初位到第七位就證阿羅漢了,一步可以到達,但行法實踐不會是一步到位。所以千萬不要把世尊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當做是瞬間完成的事情,不是!
基本上每一法成就都有這個過程。比如,我們平時碰到的問題有十類,若能夠掌控百分之八十、九十,才可以說基本能夠掌控。所以它是一步一步進行的,不要指望瞬間成就。先把這個過程弄清楚,細節的地方再去調整。
當我們講去除煩惱的時候,一般總是在追求一個目標,就是有一天我們的煩惱會等於零,之後全是智慧的呈現。實際上,世尊整個的行法理論最終要達到的是:當被某一法束縛的時候,要能馬上解決,在當下這一法中體會到心的解脫。
所以,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顯用是在束縛和干擾生起的時候。假如一邊的力量沒有了,另一邊也就沒有了,因此《楞嚴經》裡講的「生死即涅盤,煩惱即菩提」,煩惱沒有了,菩提也就沒有了。所以「樂住生死法界」講得非常徹底,智慧和涅盤是在生死法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