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生起與根本無明生起的差別?
【問】:什麼是一念無明生起?什麼是根本無明生起?兩者有何差別?
【答】:簡單來說,根本無明是無加行力生起,一念無明是有加行力生起,這是兩者的差別。
一念無明是有加行力生起,是有為法,所以一念無明生起即在生死界,修行者用有為法的形式來生起針對一念無明的行法。
華嚴行法理論中的四智行法是從初住位、七住位一直到第七地位、第八地位,即從無生忍到無生法忍,這一段是針對一念無明的菩薩道種智行法。修行者在第七住位時,破一念無明;到第七、八地時,破一念無明盡。道種智行法是在有法中建立的,是針對一念無明建立的。道種智行法是可以作意生起的,要有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參與的行法,因此是在『有法』中建立的。
比如當我們看到山河大地,會有一個分別執取,執取的生起就是一念無明生起,而執取最初的動力是從「業」、從生命的力量生起的。當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念無明生起的時候,這已經是生起之後的結果了。這個覺知的力量是生命中本來就有的,它生起時,總體來講會有兩類:一個是如理作意,一個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生起顯現的形式就是一念無明生起,一念無明來自於不如理作意,我們要破除一念無明,簡單說就是要生起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就是華嚴行法中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從初住位、七住位,一直到七地位、八地位所要完成的工作。所以這些都是在有法中建立的,是針對一念無明的。所謂到七住位時破一念無明,都是有法的生起,針對不如理作意,生起相應的如理作意。當不如理作意完全修改過來後,就到達第七地位、第八地位破一念無明盡。
所以一念無明是我們身心覺知能夠感受到的,菩薩道種智行法也是靠有法才能夠到達的。
根本無明生起的顯相形式,就是共法世間一切法和不共法世間一切法。華嚴十信位的《如來名號品》和《四聖諦品》講的就是這個,《如來名號品》講了兩層圍繞:一是娑婆世界,一是娑婆世界周圍的十方世界;《四聖諦品》講了一層圍繞。所以,根本無明是生命力量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會生起的。
根本無明不能以有為法的形式破除,因為是無加行力生起,是無為法生起,因此必須以無為法去對治。前面講到一念無明是不如理作意,有為法生起的,我們以生起如理作意的菩薩道種智行法來對治。根本無明是無加行力生起一切法,要破除根本無明,就要等到菩薩道種智行法圓滿、破一念無明盡之後,到達八地以上時,修行者才證得無生法忍、得不動地,入滅盡定行法,到達無餘涅槃。
所謂入滅盡定就是指我們所有的知見思惟、行法都已經變成我們生命的力量,這個力量不需要作意就能生起。這也是為什麼要到八地以上,才會到達普賢菩薩法界,才會生起針對根本無明的行法。
華嚴行法理論里講得很清楚,十信位時修行者根據一切法發心,然後進入菩薩道種智行法,圓滿之後,到達無生法忍,入滅盡定,證無餘涅槃。從第八地到第十地,也稱為別教菩薩的無餘涅槃地。
從華嚴別教行法的角度講,八地到十地就是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從如來地的角度講,要到等覺位才是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等覺位的意思是指要再回到世間一切法,回到染著世間。等覺位後完全是無加行力的行法,只有這時才是到達破除根本無明的行法階段,是入滅盡定行法,非依任何加行力所能到達。
明瞭行法理論與次第後,再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普賢菩薩演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必須要到達等覺位的入滅盡定行法時,才能到達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真實成就處。
這些不同名相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成唯識論》所講的破除一念無明,聲聞緣覺、別教菩薩都可以到達,而破除根本無明要到等覺位時才可以到達,現在應該清楚其中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