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華嚴經》?

【問】:現在我們手裡有《覺悟華嚴經·綱要》、《覺悟華嚴經·總釋》以及《覺悟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應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料呢?


【答】:《華嚴經》是龍樹菩薩依照他的成就集結出來的,相當於一個宮殿。我們學習《華嚴經》時,並不是要複製這個宮殿,而是要到達龍樹菩薩的成就地。舉個例子,大家就好理解了。

十住位之前,在聲聞緣覺、別教菩薩的行法模式裡,大家對世尊在《楞嚴經》中講的「指月」的例子都很熟悉。佛菩薩把月亮指給我們,我們是看月亮,還是看手指?當然要看月亮,不要看手指。但當進入到華嚴行法初住位以後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時,也就是過去善知識們講的法身菩薩的行法模式時,要注意,我們的行法目標與「指月」中的目標是有差別的。

前面的「指月」,因為我們還沒有見到自性地一切法,所以佛陀指月時,我們要見月亮。到華嚴行法時,我們已經見到月亮了,所以學習《華嚴經》是要成就佛陀指月的那個手指。換句話說,龍樹菩薩的手指指出了一部《華嚴經》,我們看到《華嚴經》後,要通過《華嚴經》來成就龍樹菩薩指月的那個手指才行。

這是兩個不同的理念。沒有見性時,諸佛菩薩的經論是我們最需要依止的。比如世尊在上座部經典裡講到行法次第,講五個或者七個,講到信行模式、法行模式、信解脫、身證、見到、慧解脫和倶解脫。世尊在詳細定義行法次第的身證模式時告訴我們,修行者到達身證模式時是要能夠按照如來地的原則去修法,同時不受如來所說法的約束。

換句話講,世尊告訴我們,在信行模式時,修行者不光接受佛菩薩講法,也接受外道講法,因為沒智慧。到法行模式時,由於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修行者能夠鑑別哪些是諸佛如來的說法,哪些不是,是諸佛如來的說法才繼承。到身證和見到模式時,修行者不再依靠如來地一切法,因為依照自己的內在覺知力就能建立了。

所以龍樹菩薩用手指指出來的《華嚴經》,是我們認識龍樹菩薩的一個橋樑,最終要成就的,是龍樹菩薩的那個成就處。大家要把這個關係看清楚。

如何學習《華嚴經》,可以參考我們整理出來的從易到難逐步深入的學習次第:可以先從《覺悟華嚴經·二十八講》開始;然後《覺悟華嚴經·總釋》和《覺悟華嚴經·講義》;《覺悟華嚴經·綱要》是對《華嚴經》經文原文詳細的劃分,在每個學習階段都會用到。

《覺悟華嚴經》系列是為大家學習《華嚴經》提供幫助的,問題涉及諸如:如何走入《華嚴經》?龍樹菩薩是如何集結這部經典的?他是怎樣的思考模式?集結模式又是怎樣的?經典中為什麼要有法數、密法言說?這些理論是如何建立的?我們把這些都剖析出來,目的不僅是為了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複製一部《華嚴經》,而且還闡明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時的那種行法模式。

如果按照傳統的销文模式學習《華嚴經》,能不能做到複製一部《華嚴經》?通過一千多年的行法實踐,基本可以斷定很難複製。為什麼?因為每個時期、每個時代的修行者所遇到的因緣和龍樹菩薩都不一樣,所以如果把力量放在複製《華嚴經》上,以這種文字形式去學習的話,就會迷失在浩瀚的經文裡。

反過來,如果是依照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的模式,通過這部經退回到龍樹菩薩集結時的那種狀態。也就是說,當我們掌握了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時的那個種性、那個方法、那種思惟方式、行文方式、言說方式,就相當於知道了《華嚴經》是怎麼建立的了,如何根據自己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來建立《華嚴經》的結構和所有經文。這個時候再還原到自己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來集結自己生命當中的《華嚴經》,就逐漸到達了龍樹菩薩的成就處。

我們就是按照這個思路,通過《華嚴經》與龍樹菩薩的成就模式等內容,集成《覺悟華嚴經》系列學習資料,給大家提供一種學習《華嚴經》的方式。

我們依照《華嚴經》建立行法時,一定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方面,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如何在《華嚴經》中體現。因為整體佛教行法理論告訴我們,在不同的行法階段、不同的成就階段,行法理念是不一樣的,不會有一個行法是從頭走到尾的。

我們通過詳細辨析可以知道,過去諸佛菩薩們集結的經典,都是他們成就模式的文字言說,即諸佛菩薩成就時,他們的行法本身用文字的形式言說出來就是這樣的。因此當我們要通過文字再還原到諸佛菩薩的成就方法上去時,要形成一種力量才行,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 因為我們以前的修法都是注重在經典的文字上的,實際上文字到達某一種狀態時,對我們同樣是一種約束。只有明瞭諸佛菩薩的成就模式,將文字還原到自己的行法當中,才會形成一種鮮活的生命力量,並能運用這個力量到達無上正覺,才會在一切法當中顯相出來。

所以大家參照《覺悟華嚴經》系列,通過這個模式把《華嚴經》的整體理論建立起來。

第二個方面,要在整體理論當中逐漸地來核對自己當前的行法。我們根據整體行法理論來對照自己的行法,看哪一塊是缺乏的,哪一塊是被阻塞的,哪一塊是被誤解的,然後把它調整過來。否則,不要說成就到龍樹菩薩的那個種性上去,就是複製一部《華嚴經》也很困難。

對以往的行法模式與內在覺知的行法模式,需要仔細的辨析,才能看清楚。像《華嚴經》、《瑜伽師地論》,這些都是按照印度行者的方式來演說,把行法成就用語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個方式的特點就是行法本身隱秘在文字背後。

因此,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語言文字上,要通過文字看到背後的行法,這就需要知道法數的問題、密法言說的問題,以及理論系統的構建方式。當把這些都弄清楚了,就能知道經典集結者的行法是按照怎樣的模式來建立的。我們只有也走在這種行法的道路上,成就才會和這部經典的集結者一樣。

這些都是給大家提供一種方法和建議,千萬不要形成一種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