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相 關:十迴向品、十地品
關鍵字:一時、黃金為地與金剛為地、入法界、灌頂位、真如相迴向、『業』、不退轉、菩薩加持與佛力加持、一切種智、十住與十地、坐菩提樹下、世尊右脅出生、三十九位菩薩、如來藏

上一次介紹了《十迴向品》的重點內容,金剛幢菩薩在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入菩薩智光三昧,演說十迴向位行法。

《華嚴經》在佛教中是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一部經,通過九處經首彼此對齊,以及經文結構和內容上的相互勾索,構建起完整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每一位次的行法在整體行法理論中處於哪個位置,細節如何、標準如何,經文對說法處所、法數、大眾、問法主、說法主等細節都做了詳細說明,讀經時需要關注這些細節,智慧與行法是在細節中體現出來的。按文殊菩薩的教導來講,深入經藏、關注經文是行法實踐的一部分。

修行者生起行法實踐,對經文的準確解讀是關鍵的第一步。大部分佛經,特別是大乘佛教經典,是在演說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演說行法實踐如何生起。比如佛經的經首常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一時,佛在某處與多少大眾俱』。『一時』是指當下這個時候,指依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生起身心覺受的時候。『佛與大眾俱』是指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參與方式,自性覺悟和身心覺受、行法實踐總合在一起,即是『佛與大眾俱』。至於行法實踐細節如何,就要看這部經在什麼地方演說、佛與什麼樣的大眾一起、法數如何、大眾的背景如何、大眾之間如何論義等細節。

不少人習慣把佛經當作歷史來解讀,忽略了佛菩薩的說法環境,望文生義,斷章取義,造成了很大的知見偏差。不少人認為末法時期是由於距離佛陀時間久遠造成的,認為是眾生根性差、福報淺造成的,其實不是!根本原因是對經典的解讀出了問題,解讀出問題,知見就會出問題;知見出問題,行法實踐必然出問題。好比按照錯誤的公式去計算,不論計算多少遍,結果都是錯誤的,不因為計算辛苦或者多算幾遍,結果就會正確。

成就者將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方法演說出來集成經典,修行者通過解讀和實踐這些經典獲得同樣的成就,所以經典是修行者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橋樑。但大部分修行人在經典解讀上存在兩方面的缺失:一是不瞭解經典的密法言說,二是對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知之甚少。

簡單來說,密法言說解讀就是把經文的故事性描述,比如世尊上升天宮、十方菩薩雲集、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入於寶殿,乃至問法主、說法主論義等等,轉化成行法實踐,轉化成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轉化的過程即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現前的過程。經典解讀不是只關注隻言片語。

菩薩道種智行法是不共世間行法,十迴向位是將十住十行位行法進一步拓展到一切法中。總體來講,十迴向位雖然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但還沒有到達金剛種性的行法實踐,金剛種性行法實踐要到十地位。

從佛教淨土理論來講,第七迴向位以前都稱作黃金為地,雖然十住位以前也可稱作黃金為地,但只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黃金為地,不是見性位以後實報莊嚴土的黃金為地,十住位以後才是實報莊嚴土的黃金為地。從十迴向位、十地位以後,逐漸從黃金為地轉變到金剛為地。

金剛為地代表入滅盡定行法中,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不需要轉動,一切法皆是自性智慧,一切生命活動和體驗皆是解脫。有所轉動就不是金剛為地,比如凡夫外道、二乘聲聞的異身、異時、異處成就,別教菩薩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等,都不是金剛不動,只有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時,無所轉動才是金剛為地。

四位行法中的金剛為地是不共別教菩薩的金剛為地,以菩薩道種智行法為核心。等妙覺位普賢菩薩法界的金剛為地,則是圓教菩薩的金剛為地,以根本智行法為核心。

因此,黃金為地、金剛為地不是固定的標準,並非一蹴而就,要按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逐步升進,在具體行法中才能準確鑒別。

菩薩道種智行法又稱為入法界行法或法身菩薩行法。法界一切法是指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它不在別處。『入法界』是指以智慧力入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如實知、如實體驗這一切法。如果不能以智慧力自知自覺地如實知、如實體驗這一切法,就不稱作入法界,不能入法界的修行者就不是法身菩薩。換句話說,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並不稱作法界,法界不但包括一切法存在,還包括生命活動與自性智慧的參與,總合在一起稱作法界。生命活動與自性智慧參與到一切法中的過程即入法界。

十迴向位是在十住位如實見一切法、十行位如實知一切法的基礎上生起的,是以智慧力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逐漸到如實體驗一切法。

十行十迴向位中常有這樣的經文,菩薩在某種情況下『作如是念』,雖然兩者說法方式差不多,但行法實踐並不相同:十行位強調以思惟力明瞭一切法,好比在實驗室中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十迴向位則強調具體的智慧應用,好比走出實驗室,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

十迴向位的最後三位是:第八真如相迴向、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第十入法界無量迴向,是十迴向位的身語意業入滅盡定行法,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見一切法皆是智慧相,三個合在一起是十迴向位的灌頂位。其中真如相迴向是講身業入滅盡定,講一切境界自在;無縛無著解脫迴向是講語業入滅盡定,講一切智慧自在;入法界無量迴向是講意業入滅盡定,講一切法總持力自在。身業、語業入滅盡定是從行法實踐入一切法盡無餘的角度說,意業入滅盡定是從一切法總持力成就的角度說。

很多時候我們只把最後一位稱為灌頂位,但從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來說,後面三位都是灌頂位,普賢菩薩法界是在這三個迴向位中逐漸生起。

真如相迴向是十迴向位十波羅蜜中的願波羅蜜,和十住位的童真住、十行位的難得行對齊。經文是這樣:

【佛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真如相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遠離迷惑;專意修行,深心不動;成不壞業,趣一切智,終不退轉;志求大乘,勇猛無畏;植諸德本,普安世間;……】

『真如』是指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沒有加入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也沒有加入種種分別選擇和判斷。換句話說,真如就是根本無明或者根本智所生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迴向』是指以智慧力回到這一切法中,強調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參與,強調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迴向智慧是在差別智行法中建立的,是針對總相一切法中的一一法建立的。修行者在一一法中皆能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最終總合在一起到入滅盡定行法中,成為破除根本無明的力量。

第八迴向位是身業入滅盡定,此時修行者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以智慧力入一切法中,獲得『其心堅住』、『深心不動』。比如根本無明可以生起無量問題,行法實踐是指修行者在每一個問題中訓練自己,逐漸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以這種能力去面對所有問題。能力雖然是在每一個問題中體現出來,但是能力是針對所有問題的。真如相迴向亦是如此,能力不是外來的,而是自內生起、自所具備的,所以當具備這種能力時,任憑受到如何干擾、面對怎樣的問題,都能做到其心堅住、深心不動。修行者不是靠止息問題和遠離問題來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而是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所有問題中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這裡講到『成不壞業』,『業』是指生命力量,能生一切法。業的具體表現有兩種:一是生起覺知思惟,二是生起境界相。在凡夫地時,因為業的表現是生死染著,所以很多人認為業代表惡法,認為只有息滅業的作用才能得梵行清淨,得生命解脫。但是到入法界行法階段時,需要明瞭業本身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染非淨、非善非惡。一切法都是依業力生起的,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離不開業力的作用,如來地一切法即是業力所持。《世界成就品》中說到世界成就十種事,從生命體驗的角度看,這十種事都要靠眾生業力表現出來。息滅業力的作用,也就息滅了一切法總持力,息滅了生命本身,這就是外道的斷滅見。行法實踐不是要息滅業的作用,而是學會管理一切法,令一切法呈現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十迴向位的『終不退轉』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一心清淨不退轉,二是行法精進不退轉,以這兩方面做到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不退轉』即安住不動。事實上,各個行法階段中的不退轉都是以這兩方面來衡量,只是在不同行法階段,這兩方面所包含的內容和標準不同,總體上說,都是以梵行清淨、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為標準。

第八位以後是無功用行的灌頂位行法,要靠佛力加持才能生起,也就是要靠根本智的本體的力量生起。靠差別智力量能生起的即菩薩加持,可以到各個行法的第七位。菩薩加持針對眾生一念無明習氣,佛力加持針對眾生根本無明習氣。華嚴行法中的菩薩加持與佛力加持都不是外來,外來的佛菩薩加持不會到達華嚴行法中。用經典語言來講,佛力加持即願力生起,真如相迴向也是一樣,要靠自知自覺的智慧力生起,入世間一切法中,才能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

繼續學習第八真如相迴向,後面的經文是這樣:

【菩薩爾時,慧眼普觀,所有善根無量無邊。其諸善根修集之時,若求緣、若辦具、若治淨、若趣入、若專勵、若起行、若明達、若精審、若開示,如是一切有種種門、種種境、種種相、種種事、種種分、種種行、種種名字、種種分別、種種出生、種種修習,其中所有一切善根,悉是趣向十力乘心之所建立,皆悉迴向一切種智,唯一無二。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得圓滿無礙身業,修菩薩行;……】

『十力』是指十信位時智首菩薩提出『如何成就如來十力』中的『十力』,『悉是趣向十力乘心之所建立』是指所有行法都指向如來十力,是成就如來十力的資糧,或者說如來十力依此處的行法才能到達。十住位時,修行者依十種智發心,十行位時成就知眾生十種智,到十迴向位,逐漸從十種智轉向如來地十種力。

總體來說,四位行法中的初位到第七位是有功用行,是針對一念無明的行法,第八位到第十位是無功用行,是針對根本無明的行法。行法實踐是從有功用行的行法不斷精進,從破一念無明到破一念無明盡,最終以滅盡定行法入一切法中,來破根本無明。這當中不論哪一位行法,修行者到達第七位即是到達這一種性的阿羅漢,出離一念無明的束縛和困擾。因為『出離』一念無明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有不同種性的阿羅漢。

這裡講『皆悉迴向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相對一切智和道種智來定義的。修行者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成就一切智;在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成就道種智;『一切種智』是諸佛所成就,修行者以這樣的行法實踐最終到達諸佛成就地,成就到如來十力。

我們前面講到,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在三個方面證得與諸佛同等: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入如來種性滅盡定行法,三者對應的成就地亦稱作證一切智、證道種智、證一切種智。雖然在不同行法理論中的說法方式會有不同,但核心都是一致的。

比如在華嚴行法理論中,這個過程稱作四位行法,從十住位到十地位,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到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或者說,從破一念無明到破一念無明盡,這些說法表達的意思都是一致的。《心經》中講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無老死是得無生忍,無無明盡、無老死盡是得無生法忍。

行法實踐成就一切種智,最低要成就金剛種性智慧,到十迴向位的入滅盡定行法,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中的一一法皆能到達無上正覺,一一法總合在一起,和十信位發心時的一切法相等,不能多也不能少,才會是一切種智。也就是說,十信位時依於一切法總相發心,然後依菩薩道種智行法到達入滅盡定成就,一一法皆能到達無上正覺,總合在一起,等於前面十信位的一切法總相,把這兩個總合在一起稱作一切種智。如果不經歷道種智行法,只憑一切法總相發心,就不能到達一切種智。

依一切法總相發心,經歷道種智行法,最終回到一切法中,此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成就思想。阿彌陀佛既代表初發心處的一切法總相,又代表道種智行法中的一一法別相的總合。道種智行法成就一切法中的一一法,即是成就一切諸佛國土,一切諸佛國土總合在一起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國土。一切法總相、一一法別相、菩薩道種智行法之間是這樣的關係。因此,菩薩道種智行法中的修行者,念念生起都不離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不離自性覺悟,即是不離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得圓滿無礙身業,修菩薩行;願得清淨無礙口業,修菩薩行』等等,講了二十種迴向,都是強調願力生起。願力生起即內在覺知力的生起,即諸佛加持力生起。

理解了十迴向位在華嚴行法中的位置,也就能體會十迴向位金剛種性智慧的成就模式。像世尊上升天宮、大眾迎佛、菩薩說法等細節,也均表示行法實踐不能是概念化的,需要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參與其中。

後面的內容就不做銷文了,主要是通過學習一段經文,讓大家準確體會如何從經文細節轉變到行法實踐。

下面學習十地位的《十地品》。

十地位只有一品,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總合的成就處,是從十住位的六品經文,經歷十行位的四品、十迴向位的三品,最後到達十地位的一品,這一品包含了前面所有行法。

將所有行法理論總合在一起成為一體的入世間行法實踐,在《華嚴經》中還有一處,就是 《入法界品》。《華嚴經》在三處演說:第一處是菩提場;第二處是普光明殿;第三處是入法界。《入法界品》是菩提場和普光明殿的所有行法理論總合在一起在世間的具體顯現,是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綜合顯現,所以只有一品,和十地位只有一品的道理一樣。

在不同行法理論中,『地』所代表的意涵並不相同。總體來說,『地』能總持一切法、生起一切法、成就一切法,是生命所依處。諸眾生中,有的以五蘊身一切法為地,有的以世間清淨為地,還有的以諸法空為地、以思惟法為地等等。在四位行法中,十地菩薩是以一切法為地,十地位是修行者自所作法成就處,是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成就處。別教修行者在十地行法中證無生法忍,降伏魔怨,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

在早期的行法理論中,十住位與十地位不分開,共法別教的修行者到見性位證諸法空即稱為登地,證無生忍即等同證無生法忍,但這時候的登地位實際上是指登上心地,到華嚴行法的十住位,開啟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在晚期的行法理論中,道種智行法理論完善,十住和十地明確分開,破一念無明、證無生忍與破一念無明盡、證無生法忍明確分開。

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從十住到十地是按四智法分開的,把十住位定義為心所在處,是報身世間的一切法生起處;十地則是身所作法、自所作法的成就處,是化身世間乃至法身世間的一切法成就處。

十地行法要依三賢位成就才能生起,三賢位中菩薩以證諸法空得梵行清淨,以善觀察、善思惟落實在一切法中成就金剛種性智慧,以金剛種性智慧才能生起十地行法。雖然從文字上看,十地行法的具體表現也是十善業道、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等等,和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行法差不多,但從修行者智慧成就的角度看卻完全不同。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行法是息滅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證諸法空得生命解脫,而十地菩薩的道種智行法是在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中證無生法忍得無上正覺。

修行者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菩提樹一切法即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一切法不光是心智慧法,同時也有自所作法。修行者在三賢位時把心智慧法轉到金剛種性,到十地位時是以金剛種性智慧為核心,將自所作一切法轉到金剛種性。

在不同的行法階段,坐菩提樹下的表現方式不同:十住位時,修行者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坐菩提樹下是指依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發菩提心,入阿鞞跋致地無有退轉,不再有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十行位時,修行者於一切法中生起善思惟,坐菩提樹下意味著平等普見一切法、如實思惟一切法,不起於座而能往詣諸佛國土;十迴向位時,修行者以智慧力入一切法中,如實知一切法,坐菩提樹下意味著以智慧力如實體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在十地位時,修行者入世間生起無量行法實踐,入別教菩薩普賢菩薩法界,坐菩提樹下意味著如實體驗一切法,證無生法忍,與十方諸佛同等,用經典語言來說,即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

『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的說法是密法言說。修行者坐菩提樹下或在樹林道場中成就無上正覺的說法在經典中時常出現,特別是說到十方諸佛往昔成就時,很多都是這種說法。在《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就有不少善知識坐於樹下,或在樹林道場中,世尊亦授記彌勒菩薩未來坐龍華樹下成就無上正覺。

為什麼十方諸佛都是坐於樹下成就無上正覺?樹林代表生命中的所有法,大地是樹林背後的生命力量。樹林是總體的說法,很多樹木總合在一起成為樹林。每棵樹都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有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依於大地而能生長。不但在佛教中樹林代表生命中的所有法,其它宗教同樣常以樹林作為生命中所有法的象徵,甚至在很多民族的古老傳說中,都有以樹林代表生命活動的說法。

很多人聽聞世尊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往往把它當作故事,想像悉達多太子坐在樹下,一七日、二七日或者三七日,冥思苦想,有一天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成就無上正覺,從此這棵樹被人稱作菩提樹。世間人不瞭解這種說法方式,把它當作故事來解讀,但對宗教家、學者來說,特別是對修行者來說,就要看清這到底是歷史故事,還是另有所指。宗教關注的是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關注的是眾生生命的解脫,宗教的說法方式和世間人的說法方式有本質的不同。宗教說法是以生命活動和體驗為目的,以獲得生命解脫為目的,而世間語言是以世間法為目的。宗教經典是藉助世間語言來說明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本身並非在世間法中。

宗教中種種充滿故事性的說法,大部分都是密法言說,並非歷史記錄。密法言說是描述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語言,需要以報身世間行法實踐才能解讀,以生起相應的身心覺受才能解讀。比如世尊上升天宮、菩薩通身放光、阿羅漢飛行變化等等,再比如龍樹菩薩深入龍宮集結經典帶到世間、打開南天鐵塔得金剛薩埵授予密法,以及菩薩上升兜率天內院等等,如果不瞭解經典的密法言說,就不能理解這種說法。世尊多次在經典中詮釋密法言說,揭示其代表怎樣的行法實踐,正是說明這一點。

密法言說雖然並非佛教獨有,在其它宗教,甚至在很多民族的傳說中都有存在,但只有釋迦牟尼佛將密法言說轉化到了行法實踐,轉化到了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中,密法言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故事,而是當下種種生命力量的顯現。換句話說,像世尊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龍樹菩薩入得龍宮集結《華嚴經》等說法,都代表著一種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過去諸佛皆是如此。修行者明瞭這種演說方法,才能以相應的行法實踐到達同樣的成就處。從密法言說轉變到行法實踐,這是佛教中獨有的。

世尊坐菩提樹下朗然大悟,他悟到了什麽?有人說悟到緣起性空,有人說悟到苦、空、無常、無我,還有人說悟到空、無相、無願法門等等,都沒有錯!但其中之一,必定是悟到如何將成就者的種種演說還原到生命體驗中,悟到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是從外面獲得,而要靠開啟廣大智慧、生起行法實踐獲得,這是對所有外道理念、外道行法的反思和否定。因為在此之前,世尊曾跟隨外道苦行六年、十二年,終究不能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如果將密法言說放在生命體驗之外,將諸佛成就放在行法實踐之外、放在生命活動的參與之外,就不能獲得究竟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密法言說中,有一類是和印度的民族特質相關的。比如關於悉達多太子出生的記載就是一例,摩耶夫人走到嵐毘尼園時,感覺太子要出生,於是伸出右手攀住樹枝,太子從右脅生,朝向四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華,之後太子手指天地,口中念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右脅出生』代表悉達多太子是剎帝利種,並不是真的從腋下出生。印度有四種姓制度:婆羅門種從口而生、剎帝利種右脅而生、吠舍從膝而生、首陀羅從腳下生。悉達多太子是剎帝利種,所以稱作右脅出生,至於後面的朝四個方向各行七步等等,則是另一類密法言說,每位到達華嚴行法十住位,乃至十信位的修行者都可以説: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從別教行法角度來講,修行者到達十地位時,即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從普光明殿整體的行法理論來講,修行者要到等妙覺時,才是圓滿如來地無上正覺。別教成就是從道種智行法、差別智行法的角度說,如來地成就是從一切種智行法、根本智行法的角度說。

《十地品》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演說。他化自在天王宮是欲界的第六天,是十地行法的說法處,也是魔所居處,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降伏諸魔、成就無上正覺就是在這裡。他化自在天是眼、耳、鼻、舌、身一切法所在處,釋迦牟尼佛降伏眼、耳、鼻、舌、身一切法帶來的束縛和困擾而到達無上正覺。

為什麼魔是住在他化自在天?魔是通過眼、耳、鼻、舌、身起作用,令人生起覺受,以覺知與受用令人生起我身、我見,進而生起我執,最終以所執令人入生死界,這就是為什麼魔也是在他化自在天。

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解脫月菩薩帶領大眾生起問法,由金剛藏菩薩演說十地行法,生起行法實踐就是降伏魔的作用,降伏眼、耳、鼻、舌、身一切法帶來的束縛和困擾,束縛和困擾消除了,用經典語言來說就是降伏諸魔。

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行法中,修行者靠止觀、持戒、遠離世間來降伏眼、耳、鼻、舌、身帶來的束縛和影響。比如很多人修苦行,躲入深山,不接觸人和社會,把眼、耳、鼻、舌、身的作用降到最低,以這種方法遠離諸魔作用。但是這種行法,確切說不是降伏諸魔,而只是遠離諸魔,降伏諸魔首先是要生起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然後在一切法中遠離束縛和影響。

菩薩道種智行法不是靠遠離世間一切法來建立,世間一切法就是五蘊身一切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的。報身世間是覺知思惟可以到達的,依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來建立,覺知思惟不能到達的一切法,在報身世間不存在。

前面曾經強調,修行者要把化身世間、報身世間、法身世間準確分開。眾生是生活在娑婆世界,還是生活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依報身世間的種性來決定,由心的思惟模式來決定,而不是由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來決定。心在娑婆世界,所見一切法就在娑婆世界;心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所見一切法也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有人類生命活動的參與,有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才有不同的世界,如果息滅人類的生命活動,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蟲魚等一切法都只是簡單的普遍存在,自生自滅,沒有意義。『意義』是在人類活動的參與下來定義,是基於人類的覺知思惟來定義。

不但種種世界是由眾生的種種心來決定,諸世界中的種種天同樣是由眾生心來決定。比如娑婆世界有三界二十八天,此諸界、諸天並非用世間的時間、空間、距離可以衡量,而要用起心動念的種種模式來衡量,三界二十八天就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並非離開一切法而別有。

《十地品》經首和十信位、三賢位的經首不同,十信位和三賢位的經首中都有十位菩薩從十世界、十佛所雲集的說法,並且三賢位中有世尊不離菩提樹上升各個天宮的說法。《十地品》經首中沒有世尊上升天宮,經文是這樣: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善能示現種種神通; ……】

有人認為《十地品》經首應該和三賢位經首對應,有世尊上升他化自在天宮、天王帶領大眾迎佛等等,但是從整體的華嚴行法理論來看,《十地品》本來如此,並不缺文。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是對《十地品》的註解,從中也能看到《十地品》的經首本來如此,經文是這樣: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一切不退轉,皆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他方佛世界俱來集會。……】

《十地品》經首講『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三賢位時菩薩是從十方來集,十位菩薩從十方世界、十佛所雲集本處,此處十地位菩薩是『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代表遍一切處的一切法皆是十地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之處,諸法生起處即是菩薩顯現處。『他方』是相對於本處報身世間金剛種性智慧而言的。

『不退轉』即阿鞞跋致,『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是指證無生法忍不退轉,超越證無生忍不退轉。如果按世尊『成道未久,第二七日』這種密法言說來講,初七日是指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不退轉,此處第二七日是指證無生法忍不退轉,第三七日即入如來種性滅盡定不退轉。

十地位上首菩薩有三十九位:第一位是金剛藏菩薩,代表金剛種性智慧成為十地行法的發起力量,代表十地行法的發起處;然後是三十七位菩薩,名號中都有『藏』字,代表以三十七道品行法入一切法中;最後是解脫月菩薩,代表成就清涼解脫。因此簡單來說,十地行法即是以金剛藏菩薩為初始,經歷三十七位藏菩薩,最終到達解脫月菩薩的成就處。金剛藏菩薩是發起處,解脫月菩薩是成就處,中間是三十七道品行法。

菩薩演說分為兩部分:一是演說行法名稱,二是演說行法內容,分別代表以菩薩力量生起行法實踐的總相與別相。三賢位中,這兩部分都是由上首菩薩完成,上首菩薩受十方諸佛三種加持,首先演說行法名稱,然後演說行法內容,之間沒有間隔,並且每一位的行法內容都是自問自說,代表三賢位行法以自內顯發的智慧力為主,以自我反思、自我覺醒為主。十地位不是這樣,金剛藏菩薩演說十地行法名稱之後,默然而住,不再繼續演說行法內容,行法內容的演說是由解脫月菩薩三請金剛藏菩薩發起。

金剛藏菩薩演說十地法,代表智慧是行法實踐的發起處,是行法實踐的核心力量,菩薩問法代表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參與。經文中,解脫月菩薩不但三請金剛藏菩薩說法,同時也逐一生起每一位次的行法演說,不但表明十地位以果為因的行法模式,也表明十地位的每一位行法都有確切的成就目標為伴,十地位行法並非盲目苦行可以代替。

從金剛藏菩薩到解脫月菩薩之間是三十七位藏菩薩,『藏』代表一切法,包括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也包括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中的一切法。十地行法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一切法中生起的,一切法總合在一起為『藏』。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到達十方諸佛國土,都不能離開一切法。

《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也同樣說明這一點,極樂世界是在一切法中證得的。法藏比丘沒有跟隨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之前是世饒王,代表能統領一切法的生命因素。世饒王聞佛說法之後就轉為法藏比丘,一切法皆是智慧種子,一切法皆是清淨解脫。

佛教理論中常常講到如來藏,修行者什麼時候證如來藏呢?不共別教菩薩真正證得如來藏一切法要在十迴向位以後,要能到達普賢菩薩法界。『證得如來藏』不但指如實知如來藏一切法,同時亦能如實體驗如來藏一切法。十住十行位雖然能如實見、如實思惟此一切法,但還沒有到金剛種性智慧地,並非實際證得如來藏。

通過經首、三十九位菩薩的結構,即可以明瞭《十地品》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實際上大部分的經首都是在演說那部經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只是以往不懂如何解讀,才會把它當作故事來看。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