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相 關:世主妙嚴品 關鍵字:金剛種性、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金剛座、道種智行法、如來座前十普菩薩與十別菩薩、毘盧遮那、染淨模式與空有模式、善根
《世主妙嚴品》的經首也是整部《華嚴經》的經首,其中用很多經文來描述佛陀成就無上正覺時的境界相。從別教成就的角度看,這是佛陀本人個體的不共成就境界,但從自性生起一切法的角度說,菩提場會六品經文則是一切眾生的生命呈現。不論是否到達無上正覺成就地,生命本來就是如此生起一切法,只是我們還不認識。正如《如來出現品》所言:『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華嚴經》普光明殿會、入法界會皆闡明,當下的一切法即是佛陀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成就金剛為地的一切法。學習這部經,就是要回到這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
前面介紹了《世主妙嚴品》經首中的一些名相,介紹了如何是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的處所和金剛為地。雖然目前可能不容易理解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很難體會什麼是金剛為地,等學習到普光明殿十迴向和十地位行法時就能明白,這裡所講的一切法從未離開過當下生命中的一切法。
從華嚴別教行法理論來看,菩提場會是諸佛如來的無上正覺果地,我們作為尚處因地,還未到達如來種性的修行者,不認識是很正常的。可以先從原則上和整體上認識它,明瞭如何解讀這部經,慢慢修正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中建立的理念,將行法理念整過來之後,再進入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和行法實踐。
看下面的經文:
【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
『師子』是指無上正覺成就者。什麼是『座』?講『座』之前,需要回顧前面講世尊成就無上正覺時,『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中的『金剛所成』。
什麼是金剛為地、金剛所成?就是生命中的一切法顯相處,也是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處。譬如山河大地、草木蟲魚,假如我們不談認知,這一切法的顯相、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即這一切法的本體。這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和顯相不要刻意添加,也不要刻意息滅,不需要任何轉動,就是金剛為地的『地』。我們看見一座山,這座山就是這座山,不管有多少人看到它,都是這座山,沒有其他的,在金剛種性看來就是這樣。
以這座山給人的覺受為例: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山的高矮廣狹等等,取決於不同眾生的不同認知。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種對這座山的感受和解釋。總體來說對這座山的認知有兩類:一類是如實知,另一類是不如實知。如實知稱作黃金為地,或金剛為地;不如實知就在凡夫地。
最低要到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才算證得金剛種性。《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見一切法有即是有,沒有即是沒有,不要添加或修改,即是見諸法空。世尊在上座部經典中亦是如此說法:見到這裡有一座山,這裡就是有一座山,不做添加或修改,不能講這座山多少年以後會消失,或者說因為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所以這座山是空,不是這樣!這裡有一座山,就是有一座山,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做添加和修改即是空。
什麼叫作顛倒?顛倒是指有的地方說無,無的地方說有;以苦為樂,以樂為苦;以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不究竟解脫法當作佛菩薩的究竟解脫法等等。因此大家要體會如實知、如實見,乃至如實體驗,就是證諸法空、證諸法不空,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以往的人習慣以兩種方式講諸法空:一種是入於三昧,令諸法空;另一種是破壞諸法因緣,令諸法空。前者是針對二乘聲聞種性來說,入三昧中,息滅對一切法的覺知覺受,認為諸法皆空。後者是針對凡夫種性來說的諸法皆空。
凡夫種性的諸法空在說法上有這樣兩種:第一種,比如眼前的桌子,桌子一法為什麼空?很多人講這張桌子是空的,因為這張桌子十年前沒有,十年後要壞滅,因此這張桌子的存在本身不是真的,這就是空。不是這樣!當下桌子這一法,有就是有,它確實存在,能夠體驗的。若講十年前沒有和十年後壞滅,因此桌子是空,這類就是妄想。
第二種,比如把桌子拆散,磨成粉末,從粉末到微塵,從微塵到鄰虛塵,發現每一粒微塵最終都歸於虛空,所以整張桌子是空。這是以破壞諸法因緣來說桌子空,也是錯誤的,虛空的空不是諸法空的空。
那麼桌子怎樣才是空?或者說怎麼體驗桌子這一法的自性空?當下桌子的存在本身,有就是有。哪一天桌子壞了,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不再生出它應該如何、昨天如何、明天如何等等添加上去的主觀臆斷,就是證得這一法的自性空。換句話說,桌子就是桌子,不對桌子的存在和有無生起分別執著,把分別執著等添加上去的主觀臆斷去掉,桌子當下的存在本身具足了這個桌子的所有屬性,桌子的存在本身即桌子這一法自性空的具體表現。
認識諸法空之後,如何到金剛種性?儘管現在可能做不到,因為我們見到一切法時,還生起分別執著,還有善惡美醜的分別,但是沒關係。每當這樣的狀態生起時,自己能夠知道有分別執著生起,有善惡美醜的分別生起,即便這樣對我們現在階段的行法來說,也很重要。關於金剛種性的具體情況,要盡可能詳細地去瞭解它,只有這樣才能知道行法實踐到了哪一步,知道自己目前所在,知道怎樣才能最終證得金剛種性。
金剛為地是指證得一切法普遍存在的本體,即是一切法普遍存在本身,不需要轉動;黃金為地是指對一切法的認識和體驗,隨著行法實踐的升進,這種認識和體驗各個不同,可以不斷改變,每一次改變都是修行者種性的提升。因此,諸法存在本體不會因為個人認識與否而發生改變,而對於諸法的認識和體驗,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民族、文化、行法次第為背景,認知結果各不相同。
佛教中的金剛座是指修行者成就金剛種性無上正覺之後,其生命中的一切法。金剛種性無上正覺,從究竟處來講,要到達妙覺位如來地才能證得。從共法別教的角度講,到第七地位以上即稱為金剛種性。我們平時講別教登地位即圓教初住位,共法別教的第七地位即是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修行者於此處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雖然如此,但對華嚴別教行法中的修行者來說,要到第八地不動地,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才可稱為金剛種性,在此之前不算真正證得。金剛種性無上正覺見一切法皆是實相,無所轉換,亦無所退轉。
南閻浮提眾生在生死法界,其性剛強,難調難伏。但從南閻浮提眾生種性來看,金剛座即是五藴身一切法所在處,別教階段行法實踐的目標,即是擺脫南閻浮提眾生種性,證得生命解脫。當我們從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行法轉入到華嚴行法時,就會明白:無上正覺是在五藴身、六入處的一切法中成就的,並非離開五藴身、六入處一切法而能成就無上正覺,離開這一切法,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以及十方諸佛世界都不能建立。
因此,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成就無上正覺,和後面的普賢菩薩生起的華藏世界,以及《無量夀經》中的世間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演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然後成就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等,所有這些世界都是要依於當下五藴身、六入處一切法來建立。
在《楞嚴經》裡,佛陀分兩部分給阿難尊者講了二十五法:第一部分講十八種法,第二部分講七種法。世尊提出這樣的問題,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以及云何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簡單來說就是,五藴乃至十八界的一切法,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講見性、見如來地一切法時,在什麽地方見?就是在當下的五藴身、乃至十八界的一切法中來見,並非到其他地方去見性。
世尊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於菩提場中坐師子座、金剛座,說到底,菩提樹、師子座、金剛座皆是指五藴身、六入處、十八界的一切法。修行者要從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轉入華嚴行法,一定要認識到,當下五藴身乃至十八界的一切法即是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菩提樹、師子座、金剛座。如世親菩薩在《俱舍論·分別世間品》中所言,四大部洲中,唯南瞻部洲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也就是說,一切菩薩都是在此處、在南閻浮提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並非在其他地方。『上窮地際,下據金輪』是指不僅包括五蘊身乃至十八界的一切法,還包括對此一切法生起的正知見、正思惟,包括一切分別、選擇和判斷。
《佛說阿彌陀經》講到世尊是在『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成就無上正覺,《無量壽經》同樣講到,在此處南閻浮提修行一日一夜,勝於在他方世界、他方國土為善百歲千歲,這些皆是佛陀講的真實意義。
上一講介紹了佛陀有五時說法,從不同的說法處、不同的經典集結處,我們都能夠體會到五時講法的意義。阿含時上座部經典,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帶領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七葉窟集結。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時的經典是文殊菩薩帶領阿難尊者在輪圍山深處集結。華嚴時《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在龍宮集結。修行者至少要到華嚴行法中的登地位,才能入龍宮。
秘密佛教時期的經典,是從龍樹菩薩打開南天鐵塔,金剛薩埵授予密法開始流傳世間。南天鐵塔指的就是《華嚴經》經首裡說到的師子座的『座』這一塊,修行者成就金剛種性之後才能到達南天鐵塔。打開南天鐵塔即能得金剛薩埵授予密法,金剛薩埵即普賢菩薩。《華嚴經》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將如何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完整詳細地講解清楚了。
密法言說是見性位以後在報身世間才能生起的行法實踐,要在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生起才能明瞭。佛教中的很多密法言說都被誤解,很多雖然被稱作密法,但都是誤解之後的說法,並不是它本來的意義。比如佛在經典中說,在他入滅之後四百年,會有龍樹菩薩現世集結經典,興起大乘佛教。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佛講的是入滅後四百年龍樹菩薩現世,而歷史上的龍樹菩薩是佛陀入滅後七百年才出現,時間對不上。這就是不瞭解經典的密法言說造成的。
『四百年後』是指行法實踐模式和成就模式,並非世間人所講的時間。『年』代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的過程。修行者從見性位到登地位一共四個行法階段,四個階段修行圓滿,稱為『四百年後』。換句話說,現今的修行者即便距離釋迦牟尼佛入滅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但如果有人證得登地位,甚至證得第七地位、第八地位,同樣是世尊所講的『四百年後』的龍樹菩薩。經典中有『十二年』、『千兩百年』乃至無量劫等關於時間的說法,亦皆如此,皆不是世間人所講的時間。
雖然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中,世間一切法皆是生死染著,但也要知道,正是在凡夫地的種種貪、瞋、癡、慢、疑中,修行者最終成就無上正覺。我們學習《華嚴經》,就能知道如何從凡夫地到如來地,這之間所有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都已經集結在這部經裡了。
下面的經文講『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等,總體上都是在告訴我們,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乃至十方一切世界,都是基於有法成就的,是基於生命體驗成就的。佛教最終的成就處是在一切法中,證諸法空的目標是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當我們講到見性,講到證諸法空,不要對所見的一切法,對五蘊身一切法有所委曲。見一切法而對一切法無所取著,就是證諸法空。
空,證諸法空;不空,則證諸法不空。『空』是指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是從一切法本體的角度說。諸法空不需要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參與,因此要息滅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才能證得。『不空』是指對一切法能夠生起生命體驗,需要行法實踐與生命活動的參與,是從生命體驗的角度說,因此要對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與思惟,重新建立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才能證得。證諸法空而不取諸法空相,得空解脫。很多人對此經常誤解,認為證入空法要有一個空相。要知道只要有相就不是空法。十方諸佛世界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中建立的,以智慧力在一切法中生起,十方諸佛世界不能離開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參與。『諸法不空』與凡夫種性靠分別執取生起的有法不一樣。凡夫種性是第七意識作用下的分別取著,是分别取著的有法,是生死染著的有法。『有法』是指對某一法生起的具體生命體驗。
進入到華嚴行法第七住位以後,即別教講的金剛種性,這時的一切有法對修行者來說就是道種智。一個念頭生起就是一個智慧種子。這個念頭如何生起、如何顯現、如何壞滅、如何流轉,完全清楚明瞭,就是道種智,這是在有法世間成就的。所以,這裡講的『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以及《無量壽經》和《佛說阿彌陀經》裡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境界:七寶池、八功德水、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等等,都是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是有的,是在有法當中成就的,能在生命體驗中確切建立。不同的是凡夫種性的有法是染著法,是娑婆世間的生死法。
《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其中的『有』是指以這部經所說的行法實踐,能夠穩定地、必然地生起對極樂世界的生命體驗,而不是指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之外,在宇宙深處,在另外一個時間和空間中有一個地方,那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那種是凡夫外道的說法,是凡夫地妄想。
修行者能轉八識成四智,用經典語言來講就是入薩婆若海,這時候看到的一切法就是自性中本有的一切法。依華嚴行法來說,當我們能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對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能如實知,在此基礎上來成就菩薩道種智。道種智行法成就,用經典語言來說,就是在生命體驗中呈現出十方世界、莊嚴法界。
道種生起與道種智行法之間是怎樣的呢?普光明殿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將這部分講清楚了。道種智成就的具體顯現是在四聖諦、十二因緣法、三十七道品、十善業道等行法中。後面學到十地位時,就會明白為什麼在《十地品》也要講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十善業道等行法,因為這些是成就道種智的具體行法,是道種智行法的具體顯現。道種智行法的核心是三賢位的金剛種性智慧,三賢位成就之後,一念生起即是正知見、正思惟生起,即是菩薩道種生起。道種生起落實到具體的行法實踐,最終成就自己的莊嚴法界。莊嚴法界即是如來法身世間,不但包括如來地一切法的現相,還包括修行者對此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
我們在《覺悟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中介紹過法身的問題,法身依什麼成就的?是依戒定慧行法,依般若智慧生起,指引我們在世間如法修行。如法修行的過程就是如來法身成就的過程。莊嚴法界是通過修行者的智慧增勝、行法精進成就的。
下面的經文『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講得很清楚,世尊是在師子座上成就無上正覺。『師子座』就是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每一位修行者都是在這裡成就無上正覺。
經文在描述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的境界之後,緊跟著是『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圍繞』。『十佛世界微塵數』的意思是指非常多、非常微細。此處特別說了二十位菩薩摩訶薩:前十位菩薩名號中都有『普』字,稱十『普』菩薩,第一位是『普賢菩薩』,一直到末後第十位的『普光明相菩薩』;後十位菩薩名號各不相同,稱十別菩薩。這二十位菩薩中,前面十普菩薩為如來座內菩薩,後面十別菩薩為如來座外菩薩。
經文最初講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這是講總體上的、本體上的、種性上的成就境界。然後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圍繞,最上首二十菩薩:如來座內十普菩薩,如來座外十別菩薩。從這開始講依於本體的無量法生起,這是一法生起無量法模式的最初顯現。
從生命本體到世界無量法現前,具體過程是怎樣的?按現代的語言來講,《華嚴經》把此過程放成慢動作一步一步來說明,按照佛教的根本理念,在三處生起演說:菩提場、普光明殿和入法界。實際上對每個人的生命來說,三處演說則是瞬間同時呈現。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是要將生命中一切法如何生起說清楚,這個演說過程,即是諸佛菩薩無上正覺呈現的過程。換句話說,《華嚴經》即是諸佛菩薩無上正覺的具體表現,是理論化、哲學化、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包含了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有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諸佛菩薩無上正覺不是空洞無物的概念,《華嚴經》就是具體的表現。反過來講,如果修行者沒有能力演說生命中的一切法如何生起,一定沒有到達諸佛菩薩無上正覺的成就地。
講到十方世界圍繞和無量法生起,從文字的角度來看,是說完一方再說其他方,以串行的方式將十方世界演說清楚。但從生命體驗來講、從根本智的角度來講,十方世界同時存在,沒有先後順序。按照順序逐一演說,是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參與進來,按照差別智的形式,把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加進來,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同時理解無量法。譬如針對十普菩薩,解讀的時候是一位菩薩一位菩薩來說,這樣才會有覺知思惟、身心覺受的參與。但當我們真正體會《世主妙嚴品》如來座內十普菩薩時,從本體上來看,他們是同時存在、同時生起的。
什麼是如來座內菩薩和座外菩薩?簡單來講,如來座內菩薩是從本體上來說,座外菩薩是從顯相上來說。為什麼分成十個?如果我們把十個變成四個就容易理解了,一法生起四法,是華嚴別教修行者生起薩婆若海一切法的模式。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法從生命本體生起,即是一法生起四法。如果將四智法詳細來講,就是生命這一法生起四智法。當這一法生起四智法時,是不是四智法之外還有一個一法的本體呢?因為要將本體與顯相區分開,所以在演說時有,但實際上顯相中的四法就是本體的那一法,顯相中的四法之外沒有單獨的本體一法。任何一法的顯相本身,就是那一法的本體。
經典中世尊是站在成就者的角度來演說一切世界成就。世尊住在無上正覺清淨法世間,所以都是以四智法為演說模式。
一法能生起四法,當四法生起時,這四法即是那一法的具體顯現。經文是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來建立演說。如果稱這四法為第一層圍繞,每個方向再生起四法,一共有十六法生起,稱為第二層圍繞。當第二層圍繞的十六法生起時,第一層的四法還在不在呢?在演說的時候是在的,但實際上,第二層的這十六法就是中間核心的一法,也是第一層圍繞的四法。所以一法到四法、四法到十六法,都是一體的。對第二層的十六法來說,第一層的四法叫如來座內四法,這四法再生起各自的四法,稱為座外四法。
這是如來座內十普菩薩、座外十別菩薩代表的意義。十普菩薩可以理解為妙覺菩薩,十別菩薩可以理解為等覺菩薩。此處的普賢菩薩是如來地的普賢菩薩,在密法中稱普賢王如來。如果沒有十普菩薩生起如來地的一切法,如來地一切法就沒有辦法演說,而顯相最初的生起因素,就是這裡的十普菩薩。
一切法生起之後,諸法各自不同,所以有十別菩薩。這二十位菩薩與如來的關係,即後面講的上首菩薩的成就因緣,『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十普菩薩與十別菩薩,往昔都是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是與毘盧遮那如來在一起的。
以前介紹過『過去、現在、未來』的解讀方法。『往昔』這個詞,從果地二十位菩薩顯現的角度說,這二十位菩薩究竟如何生起,以何種因緣生起,用經典的語言來說,菩薩生起處就是『往昔』。
佛教經典中常常講到諸佛在過去無量劫時的因地要如何修行,才有當下的一切莊嚴法現前成就。比如《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講:『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然後有法藏比丘成就當今的極樂世界。站在修行者的角度來看,要成就生命中的極樂世界,首先要能生起自己生命中的世間自在王如來這一法,這個生起就是成就極樂世界的『往昔』。『世間自在王如來』出現於世,最終才有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法藏比丘』是修行者自己。『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並不是從時間上講,地球繞太陽多少圈之前,有一位世間自在王如來和一位法藏比丘出現在地球上,或者出現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不是這樣!這是站在果地立場來看因地,因地就是往昔。
經典講『未來』成就時,是用同等的模式,只不過是站在因地的立場來看果地,果地就是在未來。我們目前還沒有成就無上正覺,何時成就呢?那個成就地在經典的語言來說就是未來。我們與未來距離有多遠是由行法模式決定,而不是由時間決定。經典中世尊給弟子們授記時,要看他們的行法模式,行法模式不同,授記未來成佛的時間也就不同。佛陀的授記,其實是針對那一種性的行法模式授記,指出此種模式會在怎樣的情況下成就無上正覺。
若把當前一切法當作果地,想要知道之前是如何生起這一切法,那個『如何生起』的部分就在往昔。若把當前一切法當作因地,想要知道將來何時能成無上正覺,那個『無上正覺』的部分就在未來。這是過去、現在、未來在經典中的含義,皆要在當下的生命體驗中證得。
多讀經典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法藏比丘原本是國王,然後成為阿彌陀佛,法藏比丘是最後身。可是在讀其他經典時會發現,阿彌陀如來在因地的最後身,可能並不是法藏比丘,而是另有其人。再比如佛在一些經典中講彌勒菩薩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降生世間,成就無上正覺;但又在其他經典中講,彌勒菩薩要滿三十劫成就無上正覺。這些經文看起來好像相互矛盾,彼此對不上,其實它們是針對不同的行法模式建立的演說。阿彌陀佛、彌勒菩薩不是特定個體化的某個人,而是一種行法成就模式。人人可以是阿彌陀佛,可以是彌勒菩薩。
前面介紹過種性距離如何解讀,比如《佛說阿彌陀經》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十萬億佛土』就是種性上的距離,相當於佛陀告訴修行者,他們與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種性上的距離就是十萬億佛土。
後面講『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毘盧遮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是指每一個有情眾生生起覺知的根本力量。只要能夠生起覺知,一定是毘盧遮那如來的作用生起。毘盧遮那是否就是凡夫地的心意識?從本體上講沒有錯,毘盧遮那如來光明遍照,遍一切處,包括凡夫種性中貪、瞋、癡、慢、疑的一切法。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種子遇緣生起的,是如來藏所具備的一切法。
講到如來藏,進入到華嚴行法時,一定要把一個觀念轉變過來,即從以染淨模式觀察一切法,轉變到以空有模式觀察一切法。以染淨模式觀察一切法,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分別取著,取著淨法,捨離染法。有取有捨的行法是聲聞種性的行法,不是菩薩行法,不能到達見性位。
只有將行法實踐轉變到空有模式,以空有模式來面對一切行法,遇緣而起,隨緣而生,才能遠離對一切法的分別取捨,才能平等對待一切法,得梵行清淨,到達第七住以後的行法階段,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到達如來法身世間。
《華嚴經》十住位行法中講到,菩薩樂住生死法界。『樂住』是指自覺主動地、穩定地、快樂地安住。為什麽呢?因為菩薩以空有模式見一切法,一法生起即是智慧種子生起。菩薩成就無上正覺,無上正覺的種子在哪裡?就是在一切法生生不息的流轉中,在當下的一切生命體驗中。
前面介紹『金剛座』的時候提到,一切有法在凡夫地的表現形式即是貪、瞋、癡、慢、疑等一切法,而這一切法,又是十方諸佛、一切菩薩成就無上正覺時『金剛座』所在之處。無上正覺的種子就在這一切法當中,離開這一切法,我們沒有辦法成就無上正覺。
經典中講到『如來』時,常常是從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立場去說。世間諸法呈現於前,這一塊就是如來法身世間。無論個體的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是否參與其中,皆是如此。如來地一切法是講當下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不講次第。
而經典中講到『佛』時,則常常是從報身世間智慧成就的立場去説,要有個體的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的參與。我們對一切法的認識在各個行法階段是不同的,所以有成就上的諸多次第。也就是説,講到『次第』時要有行法實踐的參與,有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等生命體驗的參與。
『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中的『毘盧遮那』光明遍照,指的是眾生的覺知性,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覺知性,能覺知觀察和體驗世間的一切法。
『共集善根』是根據人天眾生的特質來講的。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說,諸眾生中惟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成就無上正覺。世尊即是在人世間成佛的。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裡也告訴我們,南閻浮提有金剛座,菩薩都是從這裡成就無上正覺。為什麽是這樣呢?因為人天眾生有反思的能力,有分別、選擇和判斷諸法的能力,能設定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為目標,並為之付諸行法實踐。
孟子講人有四種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種心能讓我們生起選擇,做出判斷,付諸行動。這是南閻浮提眾生種性所具備的特質。
人有主動向善的力量,這個向善的力量是如何表現的?儒家講,你做一件事情,會不會有安心或者不安心?也就是孟子講的有沒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不是別人給的,是人類本有的,這種主動向善的力量使得南閻浮提眾生有超越其他類眾生的屬性。
佛在《長阿含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有三種事勝於其他部洲,勝於其他諸天:第一,勇猛強記,能造業行;第二,勇猛強記,能修梵行;第三,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這三個屬性裡都有『勇猛強記』,它從哪裡來的?從第七意識中分別、執著的屬性來。我們以前認為執著會造成染著,給我們帶來生死輪迴,但當把行法實踐定位在華嚴行法,定位在以空有模式的行法成就無上正覺時,同樣是第七意識的分別執著,卻能給我們帶來行法實踐的精進力。這就是南閻浮提眾生具有的特性『勇猛強記』。
『能造業行、能修梵行、佛出其土』這三個不是其他眾生具備的,如豬雞貓狗,它們不會因為這是梵行,那是業行,才記得牢固,人類要給它們某種訓練使之養成習慣才行,是我們認為它已經記住了,決不是從它自己的覺知性自覺生起的。
『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中的『此諸菩薩』,指如來座內和座外的二十位菩薩,是從毘盧遮那如來這個因素生起的。毘盧遮那如來是我們每一位修行者自性中根本的覺知力。這個根本的因素生起作用,用《華嚴經》的語言來說,就是如來座內十普菩薩和如來座外十別菩薩圍繞生起。
『如來』是指本有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不依覺知力的多少來決定。當我們講成佛的時候,到第七住位就可以稱作成佛,到第七地位,也稱作成佛,到等妙覺位還可以稱作成佛,所以過去善知識們講成佛有四十一個位次,而如來只有一個,不會講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如來。
『善根』的意思,依儒家思想來講,人有主動向善的力量,這個向善的力量是生命本體的力量,在佛教中,即是正知見力、正解行力。『正』是指依於自性本體,依於梵行清淨,如實、穩定、可靠、必然。『善』不是指簡單出於本能的善良,而是指具有穩定必然選擇正法的能力,要能通過分別、選擇和判斷,最後落實在行法實踐中。
當我們能夠把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和入世間的精進行法合在一起,每一位修行者都可以生起自己生命當中的十普菩薩和十別菩薩。當到達金剛種性時,就能於南閻浮提一切法中坐金剛座,於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