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相 關:昇須彌山頂品、十住品、十行品、十迴向品 關鍵字:諸佛從地湧出與眾寶從地湧出、四位行法中的諸佛加持、無師智、兜率天內院、不離菩提樹、諸佛說法遺跡、諸法空與諸法不空
上一講通過對比普光明殿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經文,瞭解到四位行法之間的升進關係。這四位行法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是針對一一法別相實施的行法實踐。四位行法由四位菩薩在四天宮的四寶殿演說,四天宮是世間一切法所在處,四寶殿不離四天宮而超越四天宮。
菩薩道種智行法依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不離根本智、不離菩提場和普光明殿,不離十信位的一切法總相。對比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修行模式可知,行法實踐是從共法世間開始,經過華嚴行法十信位,逐漸轉入不共別教行法。總體上說,修行者經歷四位行法,要在一一法中皆能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從初住位到第十地位即是從破一念無明到破一念無明盡的過程,也是從證諸法空得一切智,到證諸法不空得道種智的過程,這個過程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要在一一法中落實。修行者在一一法中不斷生起行法實踐,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確實體驗,將一一法總合在一起,即與十信位發心處時的一切法相等。修行者最終以入滅盡定行法進入等覺位。
等妙覺位是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的後兩個,在實際的行法實踐中,這兩個階段的行法都是滅盡定行法,不是靠差別智的作意思惟可以到達。入滅盡定行法是針對根本智的行法,是從種性成就的角度、從總持力的角度來建立,不是針對一一法別相的行法可以到達。
四位行法中有一些內容,像說法處、上首菩薩、上首菩薩所入三昧、法數,以及一些經文細節,希望大家能掌握,並且越詳細準確越好。
三賢位和十地位在說法模式上存在差別。三賢位之間是一致的說法方式,都有世尊上升天宮、天王帶領大眾迎佛等等。十地位雖然也是在天宮和寶殿中演說,但是經文細節則與三賢位不同。
在四位行法中,世尊雖然守護法會,但四位行法的說法主都是菩薩,而非世尊。總體上說,世尊代表根本智和一切法總持力,菩薩代表差別智和具體的智慧與行法。四位行法是由菩薩入三昧生起演說,而等覺位是世尊入三昧生起演說,分別代表針對差別智和針對根本智的兩個行法階段。在整個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世尊作為說法主的有兩品:一是等覺位的《阿僧祇品》,二是妙覺位的《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雖然菩薩往往指依自性覺悟生起行法實踐的修行者,但從廣義上說,菩薩未必是具體的某個人,自性智慧生起作用即是菩薩現前。換句話說,一念生起即是菩薩現前,念念生起即是菩薩眾現前,菩薩是在報身世間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中的顯現。
四位行法是法身菩薩行法,亦即菩薩道種智行法。雖然不同經典中對此說法不同,但實質內容一致。菩薩行法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以自性智慧為先導,二是以智慧力生起具體行法實踐。
行法實踐清晰準確是菩薩行法的主要特質之一,所以修行者對不同位次的行法需要有準確理解,才能保證行法實踐不會出現模糊和偏差。行法實踐是否準確來自於對行法理論的解讀是否準確,來自於善用心與善思惟的模式是否準確。行法理論仿佛建造大樓的設計圖,理解不準確就不可能很好地施工,也就不可能建造出符合設計的大樓。更進一步講,對行法理論的理解亦是般若智慧應用的一部分。般若智慧的具體表現不但是對種種說法和概念都能準確理解,並且對這些說法和概念在不同行法次第中如何生起、如何展現、如何精進到達目標的解讀上也不會出現差錯。這是修行者生起菩薩行法、獲得如來十種智力必須具備的條件。
構建行法理論首先依賴於對種種說法和名相的準確定義與理解。比如講到行法實踐,首先要看是哪種行法實踐,是凡夫外道種性,還是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種性,它們的區別在哪裡;講到菩薩、阿羅漢,也要看清楚是哪種菩薩、哪種阿羅漢,是哪個行法位次的菩薩和阿羅漢等等。對密法言說的解讀皆是如此。
這樣解讀經論會不會令修行者轉入到純粹的世間知識、學問呢?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如果沒有對行法理論的準確理解,修行者往往會轉入凡夫外道、二乘聲聞,乃至墮入邪知邪見。如果沒有龍樹菩薩這樣偉大的成就者對佛教理論的完善和護持,很難想像佛教思想會摻雜進來多少雜質。修行者最終成就無上正覺、集結經論廣度眾生,所有演說同樣需要準確遵循佛教的理論規範和演說模式。
佛教的很多說法和名相是按性相、體用、空有的模式來演說,是從智慧朝向具體應用,從無生忍、證諸法空朝向無生法忍、證諸法不空等兩個方面來說明。簡單一點的,比如阿彌陀、菩提薩埵、一萬二千、十萬億佛土等;複杂一點的,比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世尊在某處說法而有無量大眾生起圍繞等等。也就是說,修行者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準確體驗,最終才能到達如來種性成就地。
修行者只有在準確掌握佛教演說模式之後,才有可能清晰準確地理解佛教行法理論,行法實踐才不會出現偏差和誤解,才有可能生起相應的覺知觀察與思惟體驗,這樣生起的行法實踐才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比如在探討阿羅漢、菩薩、解脫、無上正覺等名相時,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概念階段,要放在具體行法中,根據不同的行法次第看清什麼是阿羅漢、什麼是菩薩,怎樣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怎樣是確定的成就體驗等等。
事實上,《華嚴經》正是依靠精准的文字說法構建起來的,菩提場會的《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華藏世界的規模雖然很大,但是演說的規則和次第卻清晰明確,整個《華藏世界品》就是遵循這樣的規則和次第,才得以構建起來。
十住位之前不能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要進入菩薩行法中,必須經歷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和十住位。十信位依當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依根本智的屬性來建立行法,這和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完全不同。凡夫外道、二乘聲聞是在對世間法分別執取中建立行法,是異時、異身、異處的成就理念。
修行者可以通過一些標識來判斷是不是轉入十住位,這些標識在經典中常常出現,只不過是以經典語言來說的,其核心意義就是在當下的一切法中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比如說轉八識成四智、見性、女轉男身、證諸法空等等,這些都是要在十住位行法中得到印證。極樂世界眾生皆是大丈夫相,沒有女相,確切說就是十住行法所能成就的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從共法世間的行法轉到不共法世間的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用經典語言來講,就是『女轉男身』。《法華經》中有八歲龍女轉身成佛,往詣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這個行法就是從十住位開始。簡單來講,『女身』代表世間法,代表生命體驗;『男身』代表出世間智慧,代表清淨解脫。
再比如華嚴初住位的經首部分,『天帝釋帶領大眾在須彌山頂迎佛入妙勝殿』,當我們能體會到這種經典語言的意趣時,就可以衡量自己是不是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住位。
另外在《法華經》中提到有『多寶佛從地踊出』,這也是在說明從初住位到七住位的行法模式。『多寶佛從地踊出』是指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皆可成為菩薩行法道種,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即是在此一切法中成就。修行者到達十住位,能在一切法中見證自性智慧,用經典語言來講就是『多寶佛從地踊出』。佛教中有另一種說法是『眾寶從地踊出』,這是到十迴向位乃至十地位時才能證得的。修行者到達『眾寶從地踊出』時,證得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般若智慧相,一切法皆是七寶池、八功德水。證諸法不空、得道種智的基礎即證諸法空、得一切智,『眾寶從地踊出』的基礎即是『諸佛從地踊出』。
我們學習《華嚴經》要逐漸地建立起這種解讀方法,這樣才能明瞭不同經典中所說的成就指歸在何處。解讀經文時需要關注經文的各種因素,諸如經首、世尊、上首眾、問法主、說法主、說法處所等,將這些因素總合在一起即能生起具體的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
四位行法中,菩薩所入三昧各不相同。菩薩入三昧和演說行法不是分開的,入三昧本身就是以生命活動與體驗的形式演說行法實踐。十住位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然後演說十住位行法,開啟般若智慧,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入阿鞞跋致地,表明這是安住無量法中所經歷的行法實踐,要基於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才能生起。也就是說,將須彌山頂、天帝釋、大眾迎佛入妙勝殿以及法慧菩薩說法等因素總合起來,落實到行法實踐中即是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十行位是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然後演說十行位行法。十行位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演說、功德林菩薩、菩薩善思惟三昧這幾個因素直接標明了十行位的行法關鍵,表明這一行法如何生起、指歸何處。
上首菩薩承佛威力而入三昧,然後十方同名諸佛普現其前,以佛法僧三個方面的力量對說法主菩薩生起三種加持。這段經文分為四部分:第一是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講,同名諸佛普現其前;第二是從根本智生起作用的角度講;第三是從智慧加持的角度講;第四是從說法顯現的角度講。上次彙報到智慧加持的部分,下面繼續學習這部分內容:
在十住位,十方諸佛加持,令法慧菩薩生起十住位行法演說的十種說法因緣是:『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一共有十種,最後說『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即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直到灌頂住。
在十行位,十方諸佛加持功德林菩薩,令其生起說法的因緣亦是十種:『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眾生界故……』,最後是『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行』,即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等,直到真實行。可以看出,諸佛給予十住十行位說法主菩薩加持的內容完全一致。
在十迴向位,十方諸佛加持的內容比起前兩位菩薩則完全不同:『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一共有二十一種,最後是『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即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諸佛迴向,直到入法界無量迴向。
通過經文對比就能清晰地看出十住、十行、十迴向是如何不同,又是如何逐步升進。比如十迴向位的第一條『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講到『無畏』一定是指能入生死法界,如果只在清淨法界,遠離一切法、遠離生死,就談不上『無畏』。只有入生死法界的行法實踐成就,才會有『清淨無畏』,這種行法實踐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後面的『具無礙辯才故』也是一樣,能準確辨別世間一切法,明瞭世間一切法,具備如來十種智,才是『具無礙辯才』。修行者只有在十住十行位的基礎上,才能上升兜率天,也只有到達兜率天內院才算生起十迴向位行法,才能具足這個位次的成就。
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行法中容易有一種誤解,認為當到達見性位,或者說當往生極樂世界後,在阿彌陀佛的加持下,修行者會自然獲得一切智和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不是這樣!如果修行者只在一切法總相上獲得一心清淨,而不能生起針對一一法別相的行法實踐,不能生起菩薩的道種智行法,菩薩清淨無畏、無礙辯才等能力並不能建立。菩薩清淨無畏、無礙辯才都是要在具體的一法一法的實踐中建立,不是只靠佛菩薩加持就可以直接獲得。世間知識學問尚且不能從天而降,何況出世間清淨智慧、菩薩無礙辯才,怎麼會不經歷行法實踐就能獲得呢?
十迴向位在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演說,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即兜率天的內院。『內院』是指菩薩道種智行法成就處,是不共法報身世間的金剛種性智慧成就處,遵循般若智慧的屬性。相對來說,『外院』是世間法所在處,遵循世間法屬性。世間人的聰明才智、足智多謀可以到兜率天外院。兜率天內院的修行者以自性智慧力可以看到外院的眾生,而外院的眾生卻見不到兜率天內院。換句話說,智慧力的表現可以是聰明才智、足智多謀,但是反之卻不然。用經典語言來說,金剛種性智慧即是『甚深隱秘』。佛教所言的甚深智慧需要到兜率天內院才能真正生起。
十迴向位行法成就金剛種性智慧,修行者以這種智慧進入到密法修行階段。以金剛種性智慧力生起入世間行法實踐即到達十地位。『密法』是指不共法報身世間的甚深智慧。智慧甚深隱密,所以稱作密法,也稱作兜率天內院。從身所作為表相的角度看,十地位修行者和凡夫外道、二乘聲聞沒有大的差別,但是從智慧力的角度看,則完全不同,所以稱這種以智慧力生起的行法實踐是密法。十迴向位和十地位以金剛種性智慧生起的行法,即別教普賢菩薩法界行法。
因此當講到密教、密法時,一定要知道這是依金剛種性智慧才能到達的。如果沒有成就金剛種性智慧,只是模仿別人的行為,就不是密法,而是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行法。修行者不能跨越三賢位而直接到十地位,十地位行法要依金剛種性智慧力才能生起。
十方諸佛加持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說法,其中的具體內容都指向十迴向位的成就處,和十迴向位的金剛種性智慧契合。
十地位十方諸佛加持說法的內容則又有不同:『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揀擇一切佛法故……』,一直到『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一共二十二種。如果簡單對比四位行法中諸佛加持內容的前兩條,就可以大略看出它們的差別:十住十行位是『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十迴向是『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十地位是『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十地位是從智慧應用角度說,可以令入佛地,超越前面的三賢位。實際上四位行法之間的微細差別在經文中都有體現,如果深入經文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第三部分是從智慧的角度講諸佛與十種智加持,第四部分是從說法顯現的角度講諸佛摩頂加持,這四段經文總合在一起,是十方諸佛以一法生起三法的演說模式對上首菩薩生起的加持。菩薩受佛加持,然後生起當位行法演說。
在第三部分中,十住位的十方諸佛對法慧菩薩的加持是這樣:『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一共有十種智,然後第四部分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
十行位的諸佛加持是這樣:『諸佛即與功德林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師智……』,一共十一種,比十住位增加了一種『無師智』,然後是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
為什麼十行位多一個『無師智』?十行位是在十住位開啟般若智慧、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基礎上生起的,具體來說就是在成就『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的基礎上生起的。這種成就即是『無師智』,是以自性覺悟為核心,以自我的覺悟力量為主導成就一切智慧。
十住位中的每一位都要做到『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以自內顯發的覺知力作為修法核心,佛菩薩加持與善知識演說只是因緣和輔助,並非核心。『不由他教』並不是說遠離善知識,修行者可以去聽善知識演說,可以深入經藏學習,但是之後一定要將善知識所說、佛菩薩經論轉化成自己的行法和體驗,這時就是『無師智』。因為十行位是以不共法報身世間的善思惟行法為核心,所以有諸佛加持『無師智』。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不共法報身世間行法,也是淨土理論中的實報莊嚴土行法,要靠修行者的自我參與才能證得。比如《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誡法藏比丘:『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把這種行法模式的關鍵處看清楚,按同樣的方式生起行法實踐,就能到達同樣的成就地,到達自性中的極樂世界。
只有準確解讀經典,才能準確生起行法實踐。將諸如法數、方位、時間等密法言說還原到行法,才能確實獲得成就者的生命體驗。當修行者回到報身世間來體驗《無量壽經》、《華嚴經》乃至所有經典的佛菩薩演說時,所生起的行法實踐和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完全不同。不少人只關注佛經的某一句,只關注佛菩薩大願中的某一個,認為只要符合一個就可以兌現到佛菩薩的成就地,這已經不是細節上的偏差,而是根本性的錯誤。每一部經都是行法和成就的完整表述,不能斷章取義,不能把行法理論簡單化、世俗化。
從華嚴行法的角度看,修行者從初住位開始進入到實報莊嚴土的修行模式,到第七住位時證得實報莊嚴土,從第七住位到第十地位,乃至到等妙覺位,是從實報莊嚴土逐漸轉入到常寂光淨土。
十住位時,世尊不離菩提樹上升天宮,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大眾中沒有菩薩,但在十行位,夜摩天王帶領大眾迎佛,此時的大眾中開始有菩薩眾。這表明確切的菩薩行法是在十行位生起,修行者成就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以善思惟行法具足『無師智』才能開始菩薩行法。
到十迴向位,『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一共有十種。無量智慧、無邊辯才等十種皆是從智慧應用的角度說,比十住十行位有了更大的進步。十住位是從梵行清淨的角度說,十行位是從善思惟的角度說,十迴向位是從入一切法中生起無礙思辨的角度說。
修行者在進入華嚴行法之前,對佛菩薩的理解往往概念化、簡單化,甚至神化,即便知道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生所現,但具體理解時就是外道模式,把佛菩薩當作神仙。而《華嚴經》次第清晰且詳盡地論述了菩薩行法應如何生起,標準怎樣、體驗怎樣,最終指歸何處。
十信位時,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云何成就圓滿身語意業,云何成就如來十力,這也是每一位修行者應該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皆有準確說法。修行者要成就智首菩薩所問,首先要生起初住位行法,依十種智發心,進一步到第七住位證一切智得無生忍,入阿鞞拔致地,之後到第八、第九、第十住位,以滅盡定行法到達十住位的圓滿身語意業;十行十迴向十地是同樣的演說結構,第八、第九、第十位分別成就各自的圓滿身語意業;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詳細說明了怎樣從十信位,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逐漸到達等妙覺如來地的十種力,到達如來地圓滿身語意業。這中間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非常嚴密、非常準確。
當把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看清楚,才能知道自己的行法實踐屬於哪個種性,是凡夫外道、二乘聲聞種性,還是菩薩種性,行法是在哪個位次上,怎樣是升進,怎樣是退轉等等,這些都是通過經文可以判別的。佛菩薩成就的十八不共法、四無礙辯才、四無所畏等一切智智,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加持就能有的,都要通過行法實踐來建立。
到十地位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一共有十種。這十種是從以智慧力生起身所作為的角度說,比起整個三賢位有更大的進步。三賢位強調智慧成就,強調如實知一切法,而十地位則強調入世間行法實踐,強調如實體驗。
因為《華嚴經》所用名相、所說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都非常嚴密,我們可以通過經文對比,看到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之間的不同,四位行法的經首闡明了行法次第如何精進,種性如何改變,改變的標準、細節,及所要成就的目標。更多詳細的經文羅列對比可以參考《覺悟華嚴經·綱要》總釋部分的表格,比如世尊放光、六種十八相震動等等,通過這些經文對比可以看到具體細節。
下面繼續看十住位《昇須彌山頂品》的經首,經文是這樣: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逈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
前面講過,天帝釋是生起菩薩行法的重要因素,這個因素和十信位《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中的一切法相關。對每一位眾生來講,天帝釋就是生命中的『自我』因素,認識到這一點就能知道華嚴行法怎樣生起、最終旨歸所在何處。行法實踐最終不是要息滅『自我』因素,而是改造這個因素生起的作用模式。『自我』因素能令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也能令我們生活在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
《法華經》中有龍女轉身往詣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為什麼是向南方而不是向西方、北方?《入法界品》中也有善財童子一路向南最終成就無上正覺,為什麼是一路向南?這些說法實際上都和『天帝釋』這個因素相關,在密法言說中,第七識是用南方來表達,所成一切法即南瞻部洲。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這樣說:『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此洲』即南瞻部洲,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自我』因素有堅固力,能持一切法。
說到底,凡夫種性的執著力在菩薩行法中亦可成為精進力。一切眾生第七識的作用力量相同,但因作用模式不同,導致生起的世界不同。很多人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行法中想要斷滅第七識的生起,事實上這違背了世尊所說。雖然一切有情的『自我』因素是生命本具的力量,不能被息滅,但是人天眾生可以以智慧力量,通過行法實踐來改變它的作用模式,從而能從生死法中獲得解脫,乃至成就無上正覺。
『菩提樹』是指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是指以自性覺悟建立行法實踐,不能遠離身心覺知一切法。用經典語言來說,修行者於三賢位坐菩提樹下成就金剛智慧,於登地位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都是在此一切法中生起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所在處即是普光明殿。『一切菩提樹』、『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以及十信位《光明覺品》中『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等說法,皆是表明這些是從差別智行法的角度說,而不是從一切法總相的角度說。生命中有無量法,每一法皆是菩提樹,每一法中皆有夜摩天、兜率天。
天帝釋『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藏』不是指空一切法,而是指差別智一切法。空一切法只有一個,見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而於此一切法無有染淨分別取著。相對來說,一切法的各別存在有無量種,各別存在的無量法總合在一起稱作『藏』。各別存在的諸法即是有法,當然,各別存在的無量法不離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空』是從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總相的角度說,而『有』是從差別智所生的一一法別相的角度說。後面經文使用的法數是『十千層級』莊嚴,在十行、十迴向、十地時,這個法數會不斷增長,代表修行者的智慧力越來越微細、越來越廣大。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善』這個字在佛教中很常見,簡單來講,依自性覺悟生起的才是『善』。十住位以後,進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每一念生起皆是善法。
『十方一切諸世界』的說法和前面『藏』的說法相同,是從差別智的角度說,並非是指宇宙星系如何。經典中說到須彌山、須彌山頂、天帝釋等名相都是從對一切法總相的言說角度來定義的,並非特指某一處的某一法。
比如,如果從總體的生命存在的角度講,生命中的所有法總合在一起即是須彌山,但如果從具體的生命覺受的角度講,生命中的每一法都可稱作須彌山。每個念頭從生起到息滅,這一過程就是繞須彌山一周。如果要詳細辨明這個過程,可以用《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中的方法來生起無量演說。無量演說的過程可以是一大劫,也可以是一中劫或者一小劫。對一個念頭的演說如此,對一切法的演說也是如此。大劫、中劫、小劫不是指世間的時間,而是指行法模式、行法體驗。
佛教中講『念一句佛號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怎麼滅除的?八十億劫重罪不是指世間時間。以清淨心念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能替換凡夫地的一念分別執著,一念分別執著即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以一句佛號把分別執著的念頭止住,即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很多人對這種說法有疑惑,認為念一句佛號就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有那麼多的煩惱,要知道這是密法言說,不是指世間時間。要去除貪、瞋、癡、慢這些煩惱習氣、罪業,最究竟的方法就是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以智慧力將煩惱習氣轉變成金剛種性智慧。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所有樂音自然止息』是指依自我因素生起的種種雜念、束縛和困擾等統統止息,這是世尊入妙勝殿在生命體驗中的另一種呈現。
天帝釋所說十首偈頌一共講了十尊佛,從最初的迦葉如來一直到末後的然燈如來,這些諸佛如來都到過妙勝殿,如今世尊也到了妙勝殿,要從此處生起十住位行法,所以這裡最吉祥。
實際上,這些諸佛如來名號代表一種無上正覺的成就模式,不能從世間時間上某個固定的個體的成就者來解讀。這十首偈頌告訴我們,十方諸佛都是在須彌山頂、天帝釋這個模式下成就無上正覺,現在的修行者也要依照須彌山頂、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這樣的模式生起十住行法,從這裡開始成就無上正覺。『天帝釋生起演說』是指諸佛如來所有成就皆是從這裡生起,從生命中第七識這個因素生起。
佛經中記載,諸天宮中常有諸佛說法遺跡,比如《正法念處經》所記載的,在三十三天以及夜摩天中都有諸佛說法遺跡。這種描述和此處天帝釋演說偈頌的意趣一致,都是在講十方諸佛曾在須彌山頂天帝釋所居住處說法,都從這裡成就無上正覺,這裡有諸佛的成就遺跡和說法遺跡。將這種說法還原到行法實踐中,就是生命中的『自我』因素以及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即是無上正覺的發起處和成就處,除此之外,別無他處。
如果將這十首偈頌的如來名號和十行、十迴向位做對比,即可看出世尊上升諸天、天王演說偈頌,以及經典中說的諸佛說法遺跡等,都和那一層天的行法模式相關。十住位是迦葉如來、拘那牟尼佛等十尊不同的佛,偈頌的第三句『彼佛曾來入此殿』這一句不變,表明這些是從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從對一切法總持力的角度說的。到十行位十迴向位時,天王演說偈頌不同,對應第三句的寶殿名稱也各不相同,表明是從差別智的角度說的。修行者要能體會經文所表達的意趣,不能看作是神話故事,認為世界上有那麼一個地方,諸佛過去常去而我們卻不能到達。
如果要詳細解讀諸佛如來如何到達須彌山頂妙勝殿,如何到達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就要看諸佛如來具體的行法模式。比如《佛說觀佛三昧海經》講了過去七佛的成就模式,用法數表達如何『觀』過去七佛的身長、圓光、通身光等,不同的法數代表以怎樣不同的行法實踐到達諸佛的成就世間。『觀』是指以行法實踐生起對諸佛世界的具體體驗,不同的法數帶來不同的生命體驗。
這麼說可能不容易理解,感覺距離行法實踐比較遙遠,下面以蘋果為例說明一下。當想要說明眼前的一個蘋果時,是從植物果實的角度說,還是從食物的角度、從物體的角度、物質的角度說,說法方式和內容會完全不同。雖然眼前的這個蘋果本身沒有變,但是由於說明蘋果的目標不同,說明的方法就會有很多種。每一種說法都是關於這個蘋果的,每種說法用經典語言來講就是一尊佛的世界。因此經典中不會有兩尊佛具有同樣的身長、圓光、通身光,兩尊佛必定有不同的世界。
現在把這個蘋果換做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一切法是一個總相。在此一切法中可以生起非常多不同模式的行法實踐,這些行法實踐都能令修行者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比如分別以十二因緣法的模式、以三十二法的模式、以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的模式來生起行法實踐,所獲得的生命體驗各不相同。不同模式的行法實踐即是諸佛如來以不同的方式演說生命中的一切法,對修行者來說,即是到達諸佛所在世間。諸佛世間不在別處,而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以不同的行法實踐來生起。
這裡會有這樣一種情況,蘋果就是蘋果,但是演說蘋果的方法會有很多種。如果以佛教行法理論而言,『蘋果就是蘋果』,這是從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角度來說的,因為蘋果的存在本身只有一個,知道它與否都不影響蘋果的存在,這一法的存在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因此在十住位時,要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而對一切法無所取著,這意味著見到蘋果就是蘋果,要息滅個體對於蘋果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息滅對於蘋果的種種看法和觀念。這種息滅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之後所見的蘋果的確實存在即是證諸法空,即是見蘋果這一法的實相,這個實相是從十住位的角度來講的。
但行法實踐到了十行、十迴向、十地位時,僅僅見到蘋果的存在本身是不夠的,要能生起對蘋果的如實知和如實體驗。如實知和如實體驗是在具體生命活動參與的過程中建立的。有生命活動的參與,有具體的身心覺受而無所住、無所取著即是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這種證得如實知和如實體驗的行法即是菩薩道種智行法,這個階段的行法實踐才是入法界行法實踐。修行者在十住位,乃至十行位之前的行法實踐不能稱作是菩薩行法,亦不能稱作是入法界。
因此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十住位開啟般若智慧、證一切智得無生忍的基礎上生起的,是依自性空一切法生起的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和如實體驗。這個如實知和如實體驗即是自性中的一切有法,和凡夫種性的分別執取的有法不同。凡夫地的有法是第七識做主的分別執取,道種智行法中的如實知和如實體驗是第七識皈依自性覺悟之後生起的,是開啟般若智慧、證得梵行清淨之後生起的智慧應用。修行者在這些地方要能清楚準確地加以辨別,否則很容易把菩薩道種智行法混同於凡夫地世間法。
如果將道種智行法和凡夫地的有法混淆,認為只要生起一念,只要生起用心思惟,生起言說相、名字相,就是在凡夫地,這是錯解!一念生起時要看它是不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如果是道種智行法,那就和凡夫種性的分別執取完全不同。這是天帝釋的偈頌所表達的意義,即十方諸佛都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