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相 關:十行品、十無盡藏品、昇兜率天宮品、兜率宮中偈讚品 關鍵字:什麼是證得、六品經文結構、三世諸佛所共宣說、須彌山、兜率天內院、四位行法經首結構、生命的根本因素佛法僧、如來威神力與佛神力、迎佛大眾差別、不共別教行法
上一次講到十行位的《十行品》,特別介紹了初行位和第十行位,一個是十行位的初發心位,另一個是十行位的灌頂位。
《十行品》的『行』是指生起作意思惟,生起具體的身心覺受,一念生起即是菩薩行法道種生起。修行者證得任何一位行法,都可以用兩個標準來判斷:一是準確明瞭行法所在;二是要有身心覺受。其中準確明瞭行法所在即意味著不但明瞭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又要自知自覺自所證量。如果行法理論不準確、不能自知自覺自所證量,就談不上證得。世尊在很多經典中亦如此教導,菩薩要自知自覺自所證量,阿羅漢要『自知不受後有』,『自』是指修行者自己。如果不作意、不思惟,乃至息滅生命活動的參與,這就是凡夫地的無想定,或者外道的斷滅見。很多修行者希望把自己變成木頭,把『自我』完全息滅來證『無我』,這是錯誤的。
凡夫種性的起心動念是針對五藴身一切法的分別執取,以分別執取為自我,生起染著法世間。菩薩行法的作意思惟是依梵行清淨生起,是般若智慧的具體應用,生起清淨法世間。道種智生起經歴十行、十迴向、十地,經歷菩薩善思惟到具體的身心體驗,此即菩薩道種智行法。
佛教關心眾生的內在覺醒,依此才會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內在覺醒生起即十信位《光明覺品》中的一切處文殊菩薩生起,文殊菩薩的具體體現即《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既要有對一切法的深刻反思、有善用心,也要有對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周密準確的理解。
十信位時文殊師利菩薩強調『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在《華嚴經》的六品經文結構中,前三品即是講菩薩善用心,講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後三品即是講菩薩勝妙功德,講行法的具體呈現。
相對十信位來講,十住位開始具體的行法實踐,法慧菩薩演說十住行法後,與正念天子、天帝釋、精進慧菩薩論義,生起《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和《明法品》。這種前三品生起後三品的演說模式與菩提場會六品經文結構對齊,代表從本體向力用、從智慧向行法的生起方式。
十行位也是同樣結構,功德林菩薩演說《十行品》之後,繼續演說《十無盡藏品》。相對十住位的六品經文來說,《十無盡藏品》是將後三品總合在一起生起的演說。『演說』意味著智慧生起,也意味著身心覺受生起。『功德林菩薩演說』是指以功德林菩薩這種生命力量生起對一切法的如實思惟,生起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
雖然般若智慧有三種演說方式:法身世間諸法呈現、報身世間身心覺受、化身世間文字言說,但真正轉變到身心覺受時,般若智慧隨緣顯現不同。『隨緣』即種種菩薩演說,要麼文殊菩薩演說,要麼普賢菩薩演說等等,而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也不是固定的,隨行法次第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比如十住位法慧菩薩、十行位功德林菩薩、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十地位金剛藏菩薩,從根本上說都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
佛教並非多神教,但如果看不懂經典的密法言說,無量諸佛菩薩往往被當作眾神,彼此不同,但假如能看懂經典的密法言說,就能明瞭諸佛菩薩並非眾神,而是種種不同的生命力量。
十行位行法是在十住位的梵行清淨、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基礎上生起的,因此必須準確獲得十住位成就,才能確切生起十行位行法。十住位法慧菩薩不是別人,而是修行者自己。根據十住位的六品經文,法慧菩薩的具體呈現有三個方面:與正念天子論義成就《梵行品》、與天帝釋論義成就《初發心功德品》、與精進慧菩薩論義成就《明發品》。具體來說,即安住梵行清淨、不離諸法而超越諸法、智慧增勝行法精進。
十行位要將十住位成就具體落實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首先是依功德林菩薩的力量生起善思惟,善思惟的具體落實處即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其具體體現即十種無盡藏,這十種無盡藏亦即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種子。換句話講,修行者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到達十住位梵行清淨,要在十行位的起心動念處來判斷,看起心動念處是煩惱生起,還是安住梵行清淨的智慧生起。梵行清淨要在一切法中去證得,不是息滅一切法。前面談到,有兩個標準可以判斷是否『證得』某一位行法:一是準確明瞭行法所在;二是要有身心覺受,這兩個標準可以放在任何行法中去檢驗。
《十無盡藏品》的經文是這樣: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藏』是指一切法,但不是指一切法總相,而是指平等總括一一法別相,無窮無盡、無有缺失。
在《無量夀經》中,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稱作法藏比丘,出家前是大國主世饒王,這些說法實際上已經把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行法模式講出來了,極樂世界是在一切法中成就的。十行位的十種無盡藏是同樣道理,以善思惟入一切法中,這一切法即『無盡藏』。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這句經文是指後面的十種藏是通向十方諸佛成就處所必須的,十方諸佛都要經歷這個行法。
這句經文在經典中很常見,比如在《世界成就品》最開端,普賢菩薩演說世界成就十種事之前說到『諸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已說、現說、當說。』這十種事是指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狀等等,其中每種事裡又細分為十個方面,普賢菩薩通過這十種事一百個方面在一切法中生起華藏世界。
在《華嚴經》的其他地方也出現過這句經文,或者同樣意思的不同說法,比如在十住位,法慧菩薩在宣說十住位行法時講到:『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十住位在須彌山頂妙勝殿演說,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然後諸佛加持法慧菩萨演說十住行法,這些說明成就無上正覺不但要依靠自我覺醒,還必須要依靠須彌山一切法,要有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天帝釋迎佛』代表自我對自性覺悟的主動皈依。天帝釋演說偈頌時,講到過去諸佛『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從中可以看出,法慧菩薩演說的十住行法、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等是三世諸佛共同的成就之路。
凡夫外道、二乘聲聞乃至別教菩薩行法都是要遠離一切法,遠離南閻浮提,但在《華嚴經》中法慧菩薩闡述了怎樣才是『初發心住即與佛等』: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以凡夫種性的『自我』因素為核心,自覺皈依自性覺悟,這樣才是初發心時即與佛等。如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所言,南閻浮提有金剛座,過去諸佛皆在此處成就無上正覺。簡單來說,諸佛世尊的金剛座即南閻浮提一切法,是我們當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這是三世諸佛共同的成就之路。
這些道理是生起菩薩行法時必須要明確的,之前認為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但到菩薩道種智行法時,生命中一切法的存在意義發生了本質改變,這一切法皆是菩薩行法道種。這個轉變是在十住位,是從皈依自性覺悟開始的,也是從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開始的,這個行法建立起來才能到第七住位,入阿鞞跋致地,這時才證得『初發心住即與佛等』,而不是離開南閻浮提成就無上正覺。
三世諸佛所共宣說這句經文在十迴向、十地也有出現,表明這些行法是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最核心的資糧。解脫與無上正覺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只靠佛菩薩加持就能獲得,是要依種種行法一步一步到達,每一位行法都是通往最終成就的臺階,缺一不可。很多人希望多快好省一步到位,妄想以簡單快捷的方法獲得諸佛菩薩成就,這就是民間信仰。民間信仰乃至所有宗教性宗教,說到底都是外道,認為解脫與否不在自己。而佛教是靠皈依自性覺悟、靠精進的行法實踐實現解脫與無上正覺,解脫與否全在自己。
菩薩的行法目標在於讓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清淨穩定地現前。身心覺知一切法如何才成為菩薩行法道種?是要以善思惟重新面對這一切法,以一切法為緣生起善思惟即菩薩行法道種。十種無盡藏是指信藏、戒藏、慚藏、愧藏等等,強調對當下一切法的善思惟。具體的內容就不銷文了,銷文解決『文字在說什麼』的問題,而瞭解《十無盡藏品》的作用和指歸解決『文字為什麼那樣說』的問題,二者的視角不同。
十行位之後是十迴向位,一共有三品:《昇兜率天宮品》、《兜率宮中偈讚品》、《十迴向品》。這三品把十住、十行的行法成就進一步提升,將菩薩梵行清淨以及善思惟行法與世間諸法相結合,令修行者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
簡單來說,金剛為地要到入滅盡定階段才證得,不能是此非彼,或者得少為足、受一非餘有所限定。儘管如此,但實際上針對不同修行者和不同行法階段,金剛為地的具體內容並不相同。比如共法別教菩薩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稱作金剛為地,而華嚴不共別教菩薩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才可稱作金剛為地,等覺位以上普賢菩薩法界亦稱作金剛為地,乃至還可以更詳細地來劃分。
一般認為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黃金為地即以智慧為地。極樂世界有沒有金剛為地?有的!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同樣是金剛為地,普賢菩薩法界的修行者即是在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是金剛為地。我們需要辨析清楚哪一種是黃金為地,哪一種是金剛為地,怎樣從黃金為地到金剛為地,核心弄清楚了才不會迷失。
『迴向』代表力量,『迴』是指從哪裡生起再回到哪裡。自性智慧從一切法中生起,最終再回到一切法中,這個過程就是迴向。
十住位時世尊上升須彌山頂,修行者息滅一切法帶來的束縛與影響,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開啟般若智慧,證得梵行清淨。十住位出離一切法,回到根本無明所生一切法中,回到一切法總相。十行位時,修行者開始於一切法中生起善思惟,成就菩薩行法道種。到十迴向位,修行者以善思惟應用到一切法中,成就金剛種性智慧。夜摩天、兜率天等雖然是遠離須彌山一切法的空居天,但是這種遠離不是指遠離色法本身,而是指在一切法中遠離一切束縛和影響。
修行者因為息滅個體的知識、經驗和體驗證諸法空,見證一切法的本然存在,但這並不帶來更多的生命覺受,必須要重新建立和重新管理生命中的一切法,生起與解脫和無上正覺相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
比如我們見到一個蘋果,從證諸法空的角度說,蘋果就是蘋果,這個蘋果不是那個蘋果,蘋果的存在本身即蘋果的全部,任何形式的分別、選擇、判斷、來龍去脈等皆是多餘的。但是在道種智行法看來,證諸法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終究還是不知道這個蘋果是什麼:什麼成份、什麼用途、怎樣場合應該怎樣使用等等。想如實知這個蘋果,必須要針對這個蘋果重新建立知識、經驗與體驗,要瞭解它的成份、用途,在不同場合應該怎樣使用,我們對蘋果的認識必須能在蘋果的存在本身中獲得驗證。
因此,從蘋果的存在本身來講,證諸法空即究竟法,不需要人的參與,但是從人類的知識、經驗和體驗來講,或者從人類具體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角度講,不能只到證諸法空,還需要證諸法不空,證諸法不空即菩薩道種智行法。『不空』是指要能生起具體的身心覺受,離開身心覺受、離開人類參與,一切法存在本身沒有意義。任何意義皆是在人類參與中來定義的,離開人類的參與,一切法無所謂解脫與不解脫,無所謂無明與智慧。換句話說,生命存在是能對一切法生起身心覺受,解脫與無上正覺是生命的確切體驗,而不是在息滅一切身心覺受之後單獨存在。
很多修行者把證諸法空和證阿羅漢入滅盡定看作徹底息滅自我的存在,根本不能領受生命的解脫,這是與佛陀說法大相徑庭的斷滅見。
再比如,眼、耳、鼻、舌、身面對世間一切法時,能獲得感性的、直觀的、零散的體驗,但是只有意地參與時,才有對一切法的分別、選擇和判斷,才有這個應該、那個不應該等抉擇,有抉擇才有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現前,並不是息滅意地的參與,息滅分別、選擇和判斷,只在一切法中逆來順受就能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是這樣!此種是凡夫外道的無想定、斷滅見。意地的參與模式有很多種,不同參與模式決定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娑婆世界還是極樂世界。息滅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束縛與影響即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去除種種束縛與影響之後,安住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即得梵行清淨,以智慧力在此一切法中重新建立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才能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從行法原則的角度說,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是從十信位的《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開始,從如來地種種名號、身心覺知一切法的種種名號和一切處文殊菩薩生起開始,也就是從我們對一切法的身心覺知開始。從具體的行法實踐的角度說,十住位是從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開始的,也就是從自我皈依自性覺悟,從不離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開始的。
《瑜伽師地論》將行法實踐分成十七個階段,稱作十七地,第一是五識身相應地,第二是意相應地,告訴我們成就無上正覺從這裡開始。用《華嚴經》的語言來說,從五識身一切法到意地一切法即上升須彌山頂。『須彌山』亦稱妙高山,代表一切法的總合,須彌山在什麼地方?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從總相上說,生命中的所有法總合在一起即是生命這一法的須彌山。從別相上說,任何一法都是須彌山,這一法可以無限微細分割,這一法就是這一切微細法的總合。因此須彌山不是固定的處所,而是一種範疇,代表某一類法的總合。這個總合一切法的能力不是一切法本身具備的,而是人天眾生在意地才能到達的,是通過覺知思惟的參與才能到達的。
眾生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思惟、選擇和判斷,用經典語言簡單來講即是到達夜摩天宮,但如果沒有證諸法空得梵行清淨,就只到夜摩天宮而不到寶莊嚴殿,只有證諸法空得梵行清淨才能到達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才能生起功德林菩薩演說的十行位行法,才能以善思惟力生起一切菩薩行法道種。
十行位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生起,在一法一法中生起。從十行位菩薩以善思惟如實知一切法,到十地位入世間如實體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中間的十迴向位是將善思惟具體落實在不同的入世間因緣中,建立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分別選擇和判斷。以善思惟回到一切法中即是迴向,代表從出離一切法上升須彌山頂、到達夜摩天宮之後,以一切法如實思惟、如實知,再進一步回到一切法中生起一切法如實體驗。
行法實踐的目標是到達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智慧的作用不是讓我們遠離一切法,而是通過善思惟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將零散的、直觀的、染著的知識、經驗和體驗重新整理,使之成為智慧顯現的處所,成為智慧生起的因緣和力量。能帶領我們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智慧才是有用的、有力量的,才可能是金剛種性智慧。
『兜率天』又稱智足天,分為內院與外院:外院是世間法能到達的,人天外道亦能到達;內院要依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依般若智慧才能到達。不同種性的修行者所面對的兜率天內外院不相同,這裡的兜率天內院是從華嚴不共別教的角度講的。因此,雖然大家說等覺位彌勒菩薩目前在兜率天內院,但並不是某位修行者聲稱到了兜率天內院就一定能見到彌勒菩薩,不是這樣!確切來講,等覺位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內院還不是這裡十迴向位的兜率天內院,而是等覺位的普賢菩薩法界。
十迴向位在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生起,『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是十迴向位的核心,這是不共別教菩薩的兜率天內院。
內院和外院所面對的一切法本身沒有差別,都是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但是對這一切法生起的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不相同,報身所在世間也就不相同。外院眾生在世間法中,內院眾生在出世間法中。
如何生起兜率天內院的行法,或者說如何到達兜率天內院?簡單來說,修行者以梵行清淨、以善思惟回到一切法中,針對不同的世間因緣如實明瞭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明瞭一切法即自性所現,不離一切法而安住自性智慧中即是身處兜率天內院。
修行者到達兜率天內院,再來看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就會很清楚,他們的起心動念、行法實踐自己都曾經歷過。但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對兜率天內院的行法卻沒有經歷過,他們不能見到內院。『見不到』不是指色身隱密不現,而是指智慧甚深、境界甚深,他們體會不到。他們的行法是基於共法世間的行法,是異身、異時、異處成就的行法,而十迴向位行法要深入一切法、安住一切法中,是不共法報身世間行法。為什麼《入法界品》中的聲聞眾不能見佛菩薩境界,就是因為佛菩薩境界是報身世間乃至法身世間的智慧境界,沒有智慧生起就見不到。
《昇兜率天宮品》對應十住位的《昇須彌山頂品》和十行位的《昇夜摩天宮品》,但規模要比這兩品大很多。經文是這樣: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皆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
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不離於此菩提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而往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
時,兜率天王遙見佛來,即於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其師子座,天諸妙寶之所集成,過去修行善根所得,一切如來神力所現……】
經首結構和十住十行位相同,包括三部分,用兩個『爾時』、一個『時』分開,代表三部分同時展開。這三部分是以佛法僧的力量生起的,佛法僧這三個生命根本因素在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下顯現不同,整部《華嚴經》亦是圍繞這三個因素來生起演說。三個因素中『佛』是從根本的、總持力的角度說,從一切法總體呈現的角度說;『法』和『僧』是從對一一法差別相的如實知、如實體驗的角度說,是『佛』這個因素的具體呈現。
這一段最初是『佛神力故』,而十住、十行位是『如來威神力故』,如來神力強調以一切法的存在為主導,此處佛神力強調以自我成就的智慧力為主導。同樣的,後面講『世尊復以神力』不離菩提樹下以及須彌頂、夜摩天宮,也是強調『神力』,而十住十行位沒有強調這一點。『力』能生起行法、生起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神』代表作意思惟不能到達,是自性本體具有的力量,不是靠刻意生起。
十信位的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如來十力,問題中有個『力』;初住位時修行者依十種智發心,其中還沒有『力』;到第十行位時,修行者成就如實知眾生十種智,也沒有講到『力』;到十迴向位時,修行者能以智慧應用在一切法中,才逐漸從十種智生起『力』的作用。『力』的具體表現即生起生命體驗,生起身心覺受。
『菩提樹』是指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佛教中有世尊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的說法,這是關於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說法,是一種密法言說。從根本智成就的角度講,修行者到達十信位即是坐菩提樹下,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乃至等覺位行法,最終到達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的第四階段妙覺位,即是實現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但如果從不共別教行法理論講,也就是從差別智成就的角度講,修行者到達須彌山頂、見一切法證諸法空才是坐菩提樹下,經歷十行、十迴向位行法到達十地位,即是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並在世間示現成佛。
後面講『兜率天王遙見佛來,即於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 『兜率天王』是自我因素在十迴向位的具體表現,這個因素在十住位表現為天帝釋,在十行位表現為夜摩天王。諸位天王遙見佛來,迎佛入於寶殿意味著自我對自性覺悟的主動皈依。
十住位天帝釋『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是從一切法本然存在的角度說;十行位夜摩天王『即以神力,於其殿內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是從對一切法生起善思惟的角度說;此處兜率天王『即於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是從智慧應用於一切法中的角度說,師子座的名稱各不相同,天王生起師子座的方式也不相同。
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即諸佛師子座,三賢位未證無生法忍,所以才有生起師子座的說法。相對三賢位來說,十地位沒有天王迎佛,也沒有生起師子座的說法,表明十地行法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一切法皆是師子座,非需生起非不需生起。
後面講到莊嚴師子座的具體內容,列舉了三百種百萬億圍繞,大略分為諸法莊嚴、世間莊嚴與菩薩莊嚴等等,大家可以參考《覺悟華嚴經·綱要》附23-1和附23-2部分的表格。通過對比十住十行位的莊嚴種類和法數,可以看出十迴向位如何超越十住位和十行位。十住十行位時講到種種莊嚴、大眾圍繞,不但經文描述很短,種類也不多;到十迴向位時則是種種百萬億圍繞生起,規模很大,代表智慧甚深微細,不斷升進和拓展會帶來知識、經驗和體驗上的種種喜悅。事實上,經典中講到的種種莊嚴和喜悅,總體上都是基於智慧的升進和拓展超越了以往經驗和體驗所帶來的。
眾生對生命中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乃至體驗,最初皆是出於本能的、直觀的、零散而表淺的,這是生命本具的能力。『本然存在的一切法』是從總相的、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普遍存在的一切法』是從別相的、差別智平等生起的角度說。在經典中,『本然存在的一切法』即虛空界一切法,『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即遍法界一切法。當以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為指歸時,經歷智慧的加工,經歷分別、選擇和判斷,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從最初本能的、直觀的、零散而表淺的,轉變到報身世間成為種種莊嚴和喜悅,轉變成為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知識、經驗和體驗。
雖然莊嚴和喜悅並不在這一切法存在本身,但依這一切法生起,依菩薩智慧、依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參與生起,也就是依自我的參與生起。自我力量將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與自性智慧總合在一起,才生起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自我力量是最終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核心。
《昇須彌山頂品》中的師子座是『十千』莊嚴,《昇夜摩天宮品》中的師子座是『百萬』莊嚴,此處《昇兜率天宮品》中的師子座則是『百萬億』莊嚴。十千、百萬、百萬億是法數而非世間數,代表智慧模式和智慧的微細程度、作用程度,數字越大代表智慧越微細,作用越廣大。比如針對某一法,十住位時可以生起一層的十個方面演說,十行位時可以生起兩層的百個方面演說,十迴向位時則可以生起三層、四層的千個、萬個方面演說,這一法本身並沒有改變,但隨著智慧升進,圍繞這一法所能生起的身心覺受卻可以有種種不同。菩提場會普賢菩薩演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即是如此。隨著智慧升進,不但針對某一法的演說是這樣,還可以把很多種因素總合在一起,形成清晰完整的理論構建。
就像GPS衛星定位系統一樣,如果以一千米作為一法,假如GPS的精度是一百米,就能把一千米這一法分成十部分來看清;假如精度是十米,就可以分成一百個部分來看清;但假如精度是一米,就能把這一千米分成一千個部分來看清,精度越高,看得越仔細、越準確。
等覺位以後的法數變得很大,像《阿僧祇品》中講的那樣,代表智慧甚深微細無有窮盡。從《阿僧祇品》中世尊的演說方式可以看出,不僅法數層層遞進以至無窮,並且法數的遞進不能跳躍,不能從這一處直接跳到另一處而中間沒有思惟體驗,這也是般若智慧的特質。凡夫妄想會從一處跳到另一處,不需要中間過程,但智慧不是這樣。佛經上說極樂世界是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地方,很多人認為只要靠阿彌陀如來的加持即可跨越十萬億佛土到極樂世界,不需要知道細節,這就是凡夫妄想。
《昇兜率天宮品》和十住十行位升天宮品的結構一樣,但演說細節不一樣。十住位時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大眾中沒有菩薩眾,十行位時迎佛大眾中有少量菩薩眾,十住十行位的迎佛大眾都是世尊的圍繞眾,與世尊沒有交流。十迴向位則與此不同,迎佛大眾中不但有大量菩薩眾,並且這些大眾與世尊有很多交流。大眾與世尊沒有交流,代表修行者雖然在一切法中皈依自性覺悟,但這一切法還不能回到自性中,自性智慧與一切法不是一體。十迴向位中大眾與世尊有廣大交流,代表修行者以智慧力能將這一切法統攝在自性法中,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生。
十迴向位的第二品是《兜率宮中偈讚品》,十方菩薩從十妙世界、十幢佛所雲集,經文是這樣: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其名曰:金剛幢菩薩、堅固幢菩薩、勇猛幢菩薩……】
這裡的十位菩薩名號和所從來處十佛名號中都有『幢』字,代表本體和應用開始逐漸等同,本體以十幢佛表示,應用以十幢菩薩表示。在十住十行位時,十方菩薩與十方佛的名號則完全不同。十迴向位十位菩薩中的最上首是金剛幢菩薩,修行者從菩薩名號的變化也能大略體會到十迴向位的金剛種性智慧是怎樣的。
十幢菩薩雲集之後,『頂禮佛足;以佛神力,即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等等,後面一句是『其身悉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光明,此無量光皆從菩薩清淨心寶離眾過惡大願所起,顯示一切諸佛自在清淨之法……』,這一句經文很重要。智慧應用到一切法中,用經典語言來說即是生起清淨光明。十住位時的十慧菩薩從十方世界雲集,十慧菩薩並不放光,十行位時的十林菩薩從十方世界雲集,十林菩薩也不放光。但儘管如此,十迴向位的菩薩光明必須在十住、十行位成就的基礎上才能生起,十幢菩薩是以梵行清淨、得無生忍和善思惟行法落實在一切法中來生起清淨光明。
十住位行法成就梵行清淨,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見自性地一切法,開啟自性智慧,在無量法中主動自覺地生起精進行法,這是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等妙覺如來地所有行法的基礎。
為什麼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稱為不共別教行法?不共別教首先是指要依修行者自身的力量在報身世間建立,別人不能替代;其次是指行法實踐要依次第在一一法中生起,前面行法是後面行法的基礎和資糧,如果前面行法沒有成就,後面行法不能建立。比如很多修行者想越過三賢位、越過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越過文殊菩薩教導的深入經藏,直接要去生起十地行法乃至等妙覺位行法,雖然發心可嘉,但是缺乏智慧,缺乏梵行清淨和菩薩善思惟,這些行法並不能如實建立。
三賢位的經首中都有天王迎佛入於寶殿的說法,代表修行者對自性覺悟主動自覺的皈依。主動自覺的行法實踐才是菩薩大願行法,才會帶來莊嚴、喜悅和行法精進。
法慧菩薩在十住位特別強調菩薩要樂住生死法界,『樂住』即是指主動自覺安住其中,並且以此為莊嚴和喜悅。一種行法是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行法,還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取決於修行者起心動念的模式,取決於行法實踐是願力所成,還是業力所成。如果是被動生起,要厭離一切法、遠離一切法,要基於異身、異時、異處成就,這樣的行法即業力所成。如果是主動自覺生起,親近一切法、樂住一切法,在當下的一切法中不斷生起行法精進和喜悅,這樣的行法即願力所成。
所以這裡經文講到,菩薩的清淨光明依清淨心中大願所起,有這樣的清淨光明才有後面的十迴向位行法,才能顯示諸佛自在清淨之法。《覺悟華嚴經·綱要》中有很多表格,可以對照研讀,深入經文細節去體會更多深妙的道理。
《華嚴經》行法理論非常周密嚴謹,細小的經文細節都能體現出龍樹菩薩的博大智慧,體現出行法理論的關鍵處,需要非常仔細地學習才能令其凸顯。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