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初迴向位至三迴向位 關鍵字:四位行法及等覺位中的第九位與第十位、從佛口生、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佛教與凡夫外道的差別、優鉢羅華長者主初迴向位、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與十地位金剛藏菩薩、從『知和合一切諸香要法』到『知調合一切香法』、婆施羅船師知大海中眾寶所在、無上勝長者成就無依無作神通力、城東有山的密法意義
上一講介紹到了五十三參的第十行位,又對一生補處階段中的第一位行法,即十波羅蜜中的第八位行法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中的不同做了對比。通過經文對比,可以看到每一位行法中的關鍵因素,這些關鍵因素能幫助修行者在行法實踐中鑒別和判斷自己的行法所在。
十住十行位行法是後面所有行法的基礎,後面的所有行法中皆有十住十行位行法的影子,因此明瞭這些關鍵因素對修行者來說非常重要。
接下來看十波羅蜜中的第九位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中有哪些不同。十波羅蜜中的第九位是力波羅蜜,即一生補處階段的第二位行法,亦即『身語意』入滅盡定中的『語業』入滅盡定行法,對應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第九住王子住、第九行善法行、第九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第九地善慧地以及第九等覺位。具體內容見下表:
第九住王子住又稱為法王子住,勝熱婆羅門住『伊沙那聚落』,四十華嚴在『伊沙那聚落』之後,又有具體說明『彼有住處,名阿野怛那』。『阿野怛那』是指六根六塵相對處,能出生一切身心覺知,亦即眾生起心動念處。娑婆世界一切法從此生起,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一切法亦從此生起。
『婆羅門』是指智慧成就者,即以智慧力得生命解脫者,與波羅蜜等同,婆羅門種『從口而生、從法化生』即是此意,佛教中的成就者亦可稱作婆羅門,稱作『從佛口生』。五十三參善知識中有兩位婆羅門,皆在第九位:一是第九住位勝熱婆羅門,二是第九等覺位最寂靜婆羅門。對於第九位行法來說,第九住位是發起處,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指向第九等覺位。
善財童子見勝熱婆羅門時,有八部天眾等十四類眾生『於虛空中』現前作證。十住位的『於虛空中』是從根本智出生一切法的角度說,表明此等八部天眾皆是生命本有的力量所生,因為見勝熱婆羅門,受其教化,此等大眾心得清淨,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對比而言,文殊菩薩於福城東大塔廟會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時,大海中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說,即從行法理論、行法原則的角度說;第九住位則是從修行者證得的角度說。
第九行位善法行善知識不動優婆夷住『安住王都』,雖具王種性,但不示現為王,『身是童女,在其家內,父母守護,與自親屬無量人眾演說妙法』,以『童女』身靠近世間一切法,超越第九住位王子住。不動優婆夷成就『求一切法無厭足三昧光明』,意味著第九行位具足自覺主動生起道種智行法的力量。另外在這一參中,不動優婆夷為善財童子演說過去世中成就本事,其中的細節表明以菩薩善思惟入世間一切法中,超越所有報身世間行法,開始從報身世間行法轉入法身世間的菩薩道種智行法。
第九迴向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善知識大天神住『墮羅缽底城』,即具足一切法處,亦即遍一切處。善財童子至墮羅缽底城時,推問大天神所在,人皆告言『在此城內,現廣大身,為眾說法』,即是此意。善知識住處在四十華嚴中譯作『門主城』,即觀察一切法、統攝一切法之地。
善財童子詢問善知識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大天神『長舒四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面』,表明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時,只有去除一切法的表相,才能體會善知識的成就。對比第九行位善知識,不動優婆夷雖具王種性,住於王都,但『身是童女,在其家內,父母守護』,並且『與自親屬無量人眾演說妙法』,非住一切處,非於所有法中現廣大身。
第九地位善慧地,『妙德圓滿神』即『嵐毘尼林神』,住世尊的出生地『閻浮提嵐毘尼園林』,四十華嚴中善知識住處譯作『此閻浮提從菩提樹,恒河西北,迦毘羅城,有一園林,名嵐毘尼』。『嵐毘尼園林』是世尊的出生地,即太子的出生地,代表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中的無上正覺生起處;『迦毘羅城』是世尊的故鄉、父母所在處,代表能出生一切別教菩薩無上正覺的根本智行法生起處,因此,第九地位善知識住『嵐毘尼園林』,表明第九地位行法距根本智行法生起處不遠。
前面講義中已經說明,世尊經歷行法實踐在此世間摩竭提國菩提場成就無上正覺,先有世尊經歷行法實踐,後有於菩提場成就無上正覺,因此,十地位諸參總體上圍繞摩竭提國菩提場生起,是從別教菩薩成就無上正覺的角度說。而到達等覺位以後,初等覺位是佛母摩耶夫人為善知識,第三、第四等覺位是在世尊的故鄉『迦毘羅城』生起,是從根本智行法生起與成就的角度說。
先有『迦毘羅城』世尊的故鄉、父母所在處,後有世尊於『嵐毘尼園林』出生,經歷世間行法實踐成就無上正覺。雖然『太子』是成就無上正覺的最核心因素,但『太子』是父母所生,『依他而生,非是自生』,因此,『太子』代表道種智行法中的別教菩薩無上正覺。只有到達『太子』的父母所在處,到達能夠出生『太子』所代表的無上正覺核心力量的生起處,『依自力生,非依他生』,才能到達最終的如來地無上正覺。
第九等覺位最寂靜婆羅門住『城南法聚落』,四十華嚴譯為『城南達摩聚落』。『城南』是針對第八等覺位善知識住處『出生城』而言,雖然『出生城』與『城南達摩聚落』意義相同,但『達摩』是從成就根本智無上正覺的角度說,非等同於世間諸法。
最寂靜婆羅門成就『住誠願語無盡威德菩薩解脫』,『住』是從等覺位根本智總持力中『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成就的角度說,從此處破根本無明轉入如來地無上正覺。
以上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九位行法,即力波羅蜜行法,亦即一生補處階段中的第二位行法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中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並非一蹴而就,無上正覺並非凡夫外道理念認為的那樣,可以從天而降,或某位外來的佛菩薩大發慈悲直接授予,而要依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逐漸完成。
接著看十波羅蜜中的第十位行法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中有哪些不同。第十位智波羅蜜即一生補處階段的第三位行法,亦即『身語意』入滅盡定中的『意業』入滅盡定行法,對應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佛』的因素:第十住位灌頂住、第十行位真實行、第十迴向位入法界無量迴向、第十地位法雲地以及第十等覺位。具體內容見下表:
別教菩薩一生補處階段的『身語意』入滅盡定行法中,『身』入滅盡定和『語』入滅盡定是從差別智成就的角度說,從如實知、如實體驗遍法界一切法盡無餘的角度說;『意』入滅盡定是從根本智總持力成就的角度說,從盡虛空一切法的角度說。根本智總持力是指生起行法實踐的總體能力,不需要作意思惟即自覺生起的能力,差別智即根本智的具體呈現,是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根本智與差別智只是相對的說法,是一件事物性相、體用、空有的兩個方面,不能離開根本智而獨有差別智,也不能離開差別智而獨有根本智,它們在各個行法階段的表現並非固定一成不變。別教菩薩以成就一生補處階段的『身語意』入滅盡定轉入等覺位普賢菩薩法界。
第十住位灌頂住善知識慈行童女是師子幢王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住師子奮迅城毘盧遮那藏殿,不但與師子幢王有同樣的生命基因,亦與大王同住王宮。慈行童女成就『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趣向思惟觀察,憶持分別,獲得普門陀羅尼等百餘種陀羅尼門,能『於龍勝栴檀足金線網天衣座上而說妙法』。『普莊嚴門』是從總持力的角度說,以總持力入一切法。
第十行位真實行善知識遍行外道,住無量都薩羅大城的城東北妙吉祥山頂,即住能出生無量歡喜的一切法普遍存在處;『十千梵眾之所圍繞』,普於一切世間種種方所諸眾生中,不但能『皆以方便示同其形,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並且當『閻浮提內九十六眾,各起異見而生執著,我悉於其中,方便調伏,令其捨離所有諸見』。對比而言,第十住位是從普見一切法存在的角度説,而第十行位是從示現一切法、調伏一切法的角度說。
第十迴向位入法界無量迴向,善知識安住地神住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百萬地神同在其中』,在四十華嚴中善知識名譯作『自性不動主地神』。『地』是指出生一切法、呈現一切法的地方,亦即身心覺知一切法所在處。第十迴向位是三賢位的圓滿位,從此轉入十地位別教菩薩普賢菩薩法界,轉入世尊無上正覺成就處。
第十迴向位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安住地神成就『不可壞智慧藏菩薩解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普令大地同時震吼』,安住地神以足按地時,『百千億阿僧祇寶藏自然踊出』。總體上說,『以足按地』中的『足』是指智慧,『地』能總持一切法、生起一切法、呈現一切法,因此,『以足按地』是指智慧與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總合在一起。共法別教中的修行者到達見性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登上心地,對應華嚴行法中的第七住位,是從報身世間成就的角度說。『以足按地』意味著開始生起十行位以後的道種智行法,用經典語言來說,即『諸佛從地踊出』;第十迴向位安住地神『以足按地』,則是指以三賢位的金剛種性智慧到達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中,開始到達道種智行法中的無上正覺成就地,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用經典語言來說,即『寶藏從地踊出』。
第十地位法雲地善知識釋女瞿波住世尊的故鄉迦毘羅城。『瞿波』是指守護大地,『釋女瞿波』是世尊出家前的妃子,以此表明法雲地成就與世尊同住,相伴守護不相捨離,但非等同一體。三賢位乃至十地位諸參,最高到達世尊的無上正覺成就處『摩竭提國菩提場』或者到達世尊的出生地『嵐毘尼園』,但並未到達與無上正覺相伴同住,只有法雲地到達世尊的故鄉,超越以往的所有行法,並從此轉入等覺位。
第十等覺位善知識有兩位,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這是五十三參中唯一一處用兩位善知識代表的一參。善知識住『妙意華門城』,『妙意』是指根本智行法成就處,文殊菩薩即名『妙吉祥』。『童子、童女』代表生起一切智慧與入世間行法實踐的最初力量,兩位善知識同處一參,意味著此一位行法破除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自性智慧與行法實踐總合為一,從此轉入妙覺位如來地。
以上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十位行法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中的對比,雖然十行位以後的諸參還沒有詳細介紹,但通過簡略對比,已經可以看出五十三參是以怎樣的方式總合成為完整的行法次第,以及行法實踐如何升進。
佛教與凡夫外道的差別在於想要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方式不同。凡夫外道認為行法實踐的目標是止息『自我』因素的一切參與,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在異身、異時、異處『頓現』獲得,在當下『自我』因素之外去獲得,修行者只需仰承所信仰的宗教主,一切好處即可不劳而獲;而佛教認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以自我覺悟為核心,以發菩提心和依教奉行為核心,在當下『自我』因素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法中,以智慧力和行法實踐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佛教中的諸佛菩薩皆是自我覺悟的不同表現,並非生命體驗之外存在的個體。
在止息『自我』因素的束縛和影響的行法實踐中,亦即見性位之前的行法實踐中,佛教中存在著共外道行法;但當修行者到達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之後,所生起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即不共外道行法,修行者是以不共外道行法最終成就如來地無上正覺。
佛教進入中國近兩千年,被勾兌進來太多的外道思想,特別是受到幾百年寺院經濟的影響,很多人轉入簡單、省力、快捷的修行方式,轉入異身、異時、異處靠他人成就的行法理念,使佛教外道化、民間信仰化。儘管從行法理論可以看出,修行者要從十信位開始,經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乃至等覺位行法,才能夠逐漸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但是被外道化、民間信仰化的佛教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將經典束之高閣,堅信可以憑藉簡單、省力、快捷的方式即可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修行者可以從兩個方面判斷是否證諸法實相:
第一,從一切法本體的角度講,即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角度講,一切法的存在本身即是實相,在第七住位時證得。因為不需要『自我』因素的參與,與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無關,所以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諸法實相有唯一的確定性,沒有邊界限定。比如一個蘋果當下的存在本身即是實相,當下的存在即是所有屬性的呈現,跟任何好壞、美醜、生滅、過現未來等無關。
第二,從一切法帶來的知識、經驗和體驗的角度講,即從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的角度、從因緣生法的角度講,依人類的認知模式建立諸法實相,在第八地位證得。因為需要『自我』因素的參與,有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有分別、選擇和判斷的參與,所以不離名字相、不離言說相、不離心緣相。此諸法實相必須放在人類的認知範疇,放在具體因緣下來定義,實相不但要和這一法的存在本身相應,還要和這一法帶來的知識、經驗和體驗相應,與這一法生起的因緣相應,諸法實相不再具有唯一的確定性,因為有因緣法邊界的限定,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所以,此處的實相未必是彼處的實相。
比如同樣是一個蘋果,張三認為其中有這種成份,李四認為沒有,這就要看蘋果本身是不是確實有這種成份,符合蘋果本身的屬性即是實相。但如果張三說蘋果有益健康,李四認為不是這樣,這就要看針對哪一種情況而言,針對哪一位個體而言,確實符合那一種情況的說法即是實相,即實相要在『那一種情況』下呈現,不能離開『那一種情況』而談實相。離開具體條件的實相即是妄想相,是空洞的抽象化的概念。不能生起具體生命體驗的實相,無有實意。
不但針對蘋果一法如此,針對任何一法皆是如此。修行者能從這兩個方面證諸法實相,在任何一法生起時,皆對其如實知、如實體驗,乃至能主動以身心作為參與到諸法流轉的過程中,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才稱得上入法界。
前面對十住十行位諸參做了詳細一點的介紹,又對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以及等覺位做了簡單對比,十迴向以後的諸參會介紹得比較簡略,其中的關鍵因素、密法言說解讀部分,皆可參照以往的教義,不再贅述。
接下來看十迴向位最初的三位善知識:初迴向位優鉢羅華長者、二迴向位婆施羅船師、三迴向位無上勝長者,分別對應十迴向位行法中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
十迴向位是十住、十行位的拓展與延伸,是將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梵行清淨以及菩薩善思惟行法運用到具體的身心覺知一切法中。十住、十行位超越世間一切法,到達報身世間智慧成就處;十迴向位是從報身智慧指向入世間一切法,亦即是指向法身世間。『世間』是指眼、耳、鼻、舌、身一切法所在處,不但是凡夫眾生貪、瞋、癡、慢、生死染著的生起處,亦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成就處。修行者在十迴向位成就金剛種性智慧,在十地位成就別教菩薩無上正覺,在等妙覺位成就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皆不離世間一切法,皆是在世間一切法中證得。
初迴向位普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是十迴向位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佛』的因素,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一位行法,是出生一切法最初的力量,與初住位德雲比丘、初行位善見比丘、初地位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初等覺位摩耶夫人對齊。初迴向位善知識鬻香長者,名優鉢羅華,住『廣大國』,在四十華嚴中,善知識名譯作『具足優鉢羅華』,住『廣博國、廣博聚落』。
『優缽羅華』是指青色的蓮華。『青色』代表自性法,『蓮華』生長在污泥濁水中,以其為生命資糧,而本身超出其上,微妙香潔,不受染著。佛教中常以四種蓮華代表四智法所生的一切法:優鉢羅華、拘牟頭華、缽曇摩華、芬陀利華。其中『優鉢羅華』代表大圓鏡智出生一切法。
優鉢羅華長者主初迴向位,意味著金剛種性成就地不離世間一切法,以世間一切法為資糧。修行者只有安住一切法中,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而不受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才能到達金剛種性成就地。普光明殿妙覺位《佛不思議法品》中的說法主為青蓮華藏菩薩,與優鉢羅華長者同名同義,表明十迴向位出生一切如來地法,指向最終的如來地無上正覺。
《華嚴經》中有很多與蓮華相關的說法,比如初等覺位佛母摩耶夫人坐大寶蓮華出現於世,出生如來地無上正覺的一切法;菩提場會普賢菩薩以十波羅蜜、四智十方模式演說《華藏世界品》等等,皆說明蓮華在行法實踐中所代表的特別意義。修行者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皆於蓮華中化生,亦是同類說法。修行者於十迴向位到達金剛種性智慧地,體會生命中的一切法皆如蓮華,清淨無染,以此出生如來地無上正覺。
事實上,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亦能看出十迴向位、十地位如何超越十住位、十行位,如何指向如來地無上正覺。十迴向位在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生起,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演說十迴向位行法。十地位是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生起,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演說十地位行法。
『幢』是指智慧高顯,梵行清淨,超出世間,並非世間法對立分別中的高顯,準確來說,依根本智生起的般若智慧才能稱為『幢』。『藏』代表對世間一切法中的一一法生起具體體驗,總合在一起稱作『藏』,譬如:如來藏、毘盧遮那藏、地藏、蓮華藏、青蓮華藏等等。
金剛幢菩薩所入三昧名『菩薩智光三昧』,金剛藏菩薩所入三昧名『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大』是指能夠到達根本智所生一切法。兩位菩薩皆是金剛種性,所入三昧核心相同,但後者更廣大、更全面。對比而言,在菩提場會《如來現相品》中,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與十迴向、十地位的兩位菩薩所入三昧一致。由此可見,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十地位金剛藏菩薩的行法皆指向菩提場會,指向如來地無上正覺。
從行法實踐升進的角度看,第十行位遍行外道住無量都薩羅大城的『城東善德山頂』,四十華嚴譯作『城東北妙吉祥大山頂』,能普於世間種種方所,以種種方便示現同類,隨應說法,利益大眾,是指以智慧成就如實知一切法自在無礙,是從『山頂』普觀一切法自在障礙的角度說;初迴向位優鉢羅華長者住『廣大國』,四十華嚴譯作『廣博國廣博聚落』,是從主動出生一切法、參與一切法之中自在無礙的角度說。
『國』是指生命中所有法的總合,或者是『自我』因素所能體驗的一切法的總合;『聚落』是指某一類法的總合。『廣大』或『廣博』皆是指一切法無有窮盡,不但一切法的呈現無有窮盡,所生起的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亦無有窮盡,是從明瞭和體驗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角度說,從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可以無限拓展和延伸的角度說。
優鉢羅華長者『善別知一切諸香,亦知調合一切香法』,是指能將報身世間智慧具體應用到世間一切法中,生起符合梵行清淨、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香』是指修行者自發主動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實踐所帶來的莊嚴和喜悅。經文列舉了從『人間有香,名曰龍藏』至『妙變化天有香,名奪意性』等十種處所、十種香,表明十迴向位依不同因緣呈現不同的行法實踐,皆能帶來不同的莊嚴和喜悅。
『人間有香,名曰龍藏』的『人間』即是種種染淨分別乃至名聞利養、貪、瞋、癡、慢等一切法所在處,如果修行者於此一切法中,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如實見、如實知、如實思惟、明瞭一切法,此行法實踐所帶來的生命體驗即是『龍藏』。換句話說,世間一切法本身並不是龍藏,『龍藏』是指以精進的道種智行法入一切法中所帶來的生命體驗。
對比而言,第六行位普眼長者『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了知病起根本,殊妙醫方,諸香要法,因此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病緣悉能救療』,又『善知和合一切諸香要法』,是從如實知、如實思惟的角度說,而初迴向位則是從生起具體應用的角度說。比如張三明瞭各個品種蘋果的成份、產地、用途、特色差別等等,從知識的角度說即十行位,要將知識應用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才是到達十迴向位。如果能根據應用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形成完備可靠的思想體系,即可到達十地位。
十迴向位以後,善知識住處越來越靠近摩竭提國菩提場,到達十地位時,即安住菩提場中、安住無上正覺成就處。
第二迴向位不壞迴向是十迴向位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二位行法,是見一切法、了知一切法、覺悟一切法的最初力量,與第二住位海雲比丘、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第二地位普德淨光主夜神、第二等覺位天主光三十三天天女對齊。第二迴向位善知識婆施羅船師住『樓閣大城』。
『婆施羅』是指自在。『船師』是指善知大海屬性、善知大海中寶藏所在、能善駕舟楫安全往返於大海中的人。『樓閣』是指準確堅固的、完整周密的、系統性的智慧應用;『大城』是指依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婆施羅船師住『樓閣大城』是指善知識依根本智的力量生起,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呈現,以準確堅固的、系統性智慧應用的形式呈現在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中。
佛教行法是不共外道行法,以一切法為大海,以般若智慧為舟楫,能令眾生從生死煩惱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如《心經》所言:『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言:『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而『般若智慧』在生命中的具體呈現即『樓閣大城』。
五十三參善知識、善知識住處、善知識成就法,皆不是在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之外獨有,而是根本智的力量在生命中的總體的呈現。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即以『自我』因素的力量如實知生命中的一切法,如實明瞭根本智力量在生命中的呈現,善財童子每一參皆是一次行法實踐的升進,是一次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體驗。從根本處說,每一參的善知識以及善知識住處、圍繞眾等,即是世尊逝多林本會的呈現;善知識及其圍繞眾,即文殊菩薩與無量隨行大眾的呈現;善財童子經歷五十三參行法,最終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即是令生命中的逝多林本會現前,令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現前。
善財童子至樓閣大城,『見其船師在城門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餘無量大眾圍繞,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樓閣大城』是善知識住處,『城外』是指善知識出『樓閣大城自所住處』,從智慧轉為具體的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百千商人及餘無量大眾』是指圍繞根本智所生起的無量差別智。『說大海法』是指以智慧力明瞭和體驗生命中的一切法。
對比而言,第二住位海雲比丘於十二年中觀察大海、思惟大海,雖如實見大海中一切法而尚未入於大海中;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等於名聞國河渚中聚沙為戲,雖能靠近水邊如實思惟一切法,但身為童子,實亦未能入大海中,知一切水性;婆施羅船師不但能入於大海中,『知海中一切寶洲、一切寶處、一切寶類、一切寶種』,亦能令廣大眾生『不怖生死海』乃至『普順一切眾生心海』,超越以往所有行法。
海雲比丘、自在主童子、婆施羅船師等並非獨立的善知識個體,他們分別屬於根本智的力量從生起到生命體驗現前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是前後順序的關係,而不是好壞優劣分別、彼此獨立的關係。好比孩子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博士畢業,每個年級的學習體驗總合在一起,即相當於五十三參中的一位善知識;所有的學習體驗總合在一起到達博士畢業,即相當於善財童子經歷五十三參行法,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不同年級的不同體驗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
第三迴向位等一切佛迴向是十迴向位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僧』的因素,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三位行法,是入一切法、體驗一切法的最初力量,與第三住位善住比丘、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第三地位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第三等覺位遍友童子師對齊。第三迴向位善知識無上勝長者住『可樂城』,四十華嚴中的善知識住處譯作『樂瓔珞城邑』。
『無上勝』是指依根本智的力量生起,依無生忍、梵行清淨、智慧增勝而生起精進行法實踐,超越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所有法,無有染淨分別取捨、可與不可的行法邊際。有邊際、有限定、有可與不可的行法邊際即在世間法中,非『無上勝』。
善財童子至可樂城,見無上勝長者『在其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量商人、百千居士之所圍繞,理斷人間種種事務;因為說法,令其永拔一切我慢』乃至『住菩薩正念,增菩薩樂欲』。
『城東』是種性發起處,亦即光明發起處,生命中的一切法皆從東方生起,在四智法中,東方即大圓鏡智所在處。第十行位善知識住處無量都薩羅城,『城東有山,名曰善德』,『善德』即文殊菩薩『妙吉祥』之意,善財童子於中夜時見遍行外道『於其山上平坦之處徐步經行』,意味著從此開始入世間行法。修行者於『東方』聽聞佛菩薩教誨,然後才是一路南行。
與之相對,《地藏經》有言:『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則是針對閻浮提眾生而言,因為執著於我身我見的一切法,不能啟發自性光明,受生死煩惱的束縛和影響,所以『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
無上勝長者成就『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能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而為說法,『令捨非法,令息諍論』乃至『令斷諸見,令入佛法』等。『一切眾生』是指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是從十迴向位的角度講,從以智慧力入世間一切法中生起隨類演說的角度講,並非等同於十行位的菩薩行法,亦不等同於十地位、等妙覺位的菩薩行法。
『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是指依根本智生起的自覺啟發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啟發無量行法實踐的總持力,這種總持力在五十三參不同行法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比如,在第三住位,善住比丘以『得無住無作神通力故』,『於虛空中或行、或住、或坐、或臥』乃至『一一如來所有宣說,我皆受持;一一國土所有莊嚴,我皆憶念』,是從十住位無生忍的角度說,從生起一切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無所障礙、總持生命中一切法的角度說;在第十行位,遍行外道『已安住至一切處菩薩行,已成就普觀世間三昧門,已成就無依無作神通力,已成就普門般若波羅蜜』,則是從修行者如實明瞭乃至自覺生起這種神通力的角度說。
對比而言,第三住位善住比丘住楞伽道邊海岸聚落,於虛空中往來經行,非是自身入一切法中,並且雖然有八部天眾圍繞供養,但善住比丘與大眾之間並無言語交流,意味著修行者到達第三住位時,根本智與『自我』因素主導的生命體驗非是一體,具體的生命體驗尚未融匯於根本智力量。
第三行位具足優婆夷於海住大城『住自宅中』,一萬童女圍繞,能從宅內一小器中出生無量資生之具,悉令充滿,超越第三住位;但具足優婆夷住自宅中,並非『自身』往詣十方世界供養大眾,而是一萬童女取無量資生之具往詣十方世界,意味著修行者到達第三行位時,根本智與『自我』因素主導的生命體驗開始逐漸融匯,但根本智與差別智之間亦非完全融匯為一,根本智是以『一萬童女』的形式取所出生無量資生之具供養大眾,悉令滿足,並非根本智自身力量的直接顯現。
第三迴向位無上勝長者則超越第三住位、第三行位,成就『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能『自身』往詣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中生起隨類演說,『令捨非法,令息諍論』等,意味著修行者到達第三迴向位時,根本智與差別智融通無礙,『自我』因素主導的一切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即是從根本智力量直接生起;善知識住處即世間一切法,非自宅中眾寶垣墻圍繞而與一切世間不同,而是楞伽道邊眾生不能往詣之處。
確切來講,一切眾生生起言談舉止、行住坐臥、觀察思惟的能力,即是生起一切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能力,是生命本具的『無依無作神通之力』,這種能力帶來總體的生命體驗即生命中的善住比丘、遍行外道乃至無上勝長者。眾生因為不能皈依自性覺悟,不能將『自我』因素天帝釋轉變成為行法實踐的核心『善財童子』,不能如實知生命中的這種力量,所以也就不能在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中成就入法界行法。
換句話說,眾生的這種『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是基於根本智的力量,並不因為眾生不自知而消失,善住比丘、遍行外道、無上勝長者分別依『無依無作神通之力』生起無量行法實踐,他們並非生命活動之外別有的力量,而是說明善財童子所代表的『自我』因素能令這種力量得以顯明,『自我』因素成為善財童子,以智慧力能使這種能力成為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呈現的力量。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