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初地位、二地位 關鍵字:閻浮提摩竭提國是無上正覺成就處、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五十三參行法對比,婆珊婆演底夜神往昔行法成就解讀、根本智語言即密法言說、如何到達十方諸佛世界、事實與諸法實相、普德淨光夜神得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
上次講到初地位善知識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住『閻浮提摩竭提國恒河北岸迦毘羅大城』,在四十華嚴中,善知識名譯作『春和主夜神』。
『恒河北岸』世尊的故鄉、父母所在處的『迦毘羅大城』代表根本智行法模式所在處,『恒河南岸』世尊的無上正覺成就處『菩提場』代表別教菩薩差別智行法模式所在處。雖然二者以『恒河』為界分處南北兩岸,但皆屬『閻浮提摩竭提國』,意味著雖然二者的行法模式與成就模式不同,但不相捨離,皆屬『閻浮提摩竭提國』世尊無上正覺成就模式,皆在當下的生命體驗中,不離閻浮提一切法而有根本智與差別智,而有十地位乃至等妙覺位。換句話說,『娑婆世界閻浮提摩竭提國』是將根本智與差別智一切法、凡夫地與無上正覺一切法、法報化三身世間一切法總合在一起的場所,是將一切法總合為一的佛教生命體驗模式。
修行者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從第六住位海幢比丘住『閻浮提畔遍無垢住處』,毗鄰閻浮提而非參與一切法,到十地位善知識住處『娑婆世界閻浮提摩竭提國』,參與一切法,體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從報身世間的如實見一切法,到法身世間的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一切智、成就生命解脫,到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得菩薩道種智、成就別教菩薩無上正覺;從德雲比丘於妙峰山頂『在別山上徐步經行』,到『於娑婆世界閻浮提摩竭提國』生起對一切法的身心體驗。『娑婆世界』是眾生與生俱來的生命所在,不需要學習和訓練;修行者在此過程中於『娑婆世界』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生起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華嚴行法理論涵蓋了這個過程的所有法。
五十三參中每一位行法皆有其關鍵因素,能幫助理解不同位次行法的具體特徵,帮助確立修行者的行法所在;這些關鍵因素皆與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相應,是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在行法實踐中的具體落實。修行者依覺知觀察、思惟體驗、行法實踐建立的一切法,即普光明殿一切法。
有些修行者以為學習《十地品》即可生起十地行法,甚至可以生起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不是這樣!十地行法必須在三賢位的基礎上,在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梵行清淨、得金剛種性智慧的基礎上才能生起,這一點在五十三參中是以善知識往昔成就本事的形式說明的。如果不是這樣,其行法實踐即世間共外道法,而非十地行法。
在普光明殿四位行法中,金剛幢菩薩於『兜率天宮一切妙寶所莊嚴殿』,入『菩薩智光三昧』生起十迴向位行法,與此相應,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十迴向位開始強調善知識放光:第四迴向位師子頻申比丘尼『放大光明,普照其園眾會莊嚴』;第五迴向位婆須蜜多女『從其身出廣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宮殿』;第七迴向位觀自在菩薩『放閻浮檀金妙色光明,起無量色寶焰網雲,及龍自在妙莊嚴雲,以照善財』,第八迴向位正趣菩薩『放身光明,映蔽一切』,這兩位菩薩放光廣大超越以往;第十迴向位安住地神等百萬地神『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普令大地同時震吼,種種寶物處處莊嚴』,不但安住地神代表根本智放光,『百萬地神』代表圍繞根本智所生起的無量差別智亦皆放光。
對比而言,在普光明殿十地位,金剛藏菩薩於『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生起十地位行法,與此相應,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第十迴向位安住地神到達『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十地位在『閻浮提摩竭提國』生起,經歷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等九位神眾,到達第十地位法雲地。第十地位善知識釋女瞿波為悉達多太子的妃子,雖非與無上正覺法王同種,但相伴守護,不相捨離,從中可以看出別教菩薩在十地行法中所證無上正覺與等妙覺位所證無上正覺的差別。
三賢位中的善知識住處零散不一,但最終皆彙聚到第十迴向位安住地神所在處『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從此生起十地位行法,到達別教菩薩無上正覺成就處,亦即到達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此即意味著自性智慧自內顯發,經歷報身世間的善用心、善思惟,經歷智慧增勝、行法精進,到達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在一切法中體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十迴向位善知識『放光』是指以智慧力如實見、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是從智慧應用的角度說,智慧與一切法分隔;十地位的『衆神』則代表能自覺主動生起的智慧力,能出生一切法,帶來具體的行法體驗,智慧與一切法不相分隔,超越以往所有法。由此即可知金剛幢菩薩所入『菩薩智光三昧』與金剛藏菩薩所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之間的差別。『菩薩大智慧光明』在於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帶來具體的生命體驗;報身世間的善用心、善思惟只有落實到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中,落實到具體的生命體驗,才成為『大智慧光明』。
修行者到達登地位時,以金剛種性智慧入一切法中。『地』能出生一切法、總持一切法,簡單來講,『地』即當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亦即當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第十迴向位安住地神於『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以足按地,百千億阿僧祇寶藏自然踊出』,即意味著修行者必須以行法實踐於此『娑婆世界閻浮提摩竭提國』而到達登地位,閻浮提眾生所在娑婆世界的一切法,即總持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等十方諸佛世界的一切法。
善財童子在福城東大塔廟處受文殊菩薩教,意味著總的『自我』因素的覺醒,此即依根本智發菩提心。『福城東大塔廟處』即五蘊身、六入處的一切法所在處,亦即十方諸佛成就無上正覺、教化廣大眾生之處。善財童子以發菩提心為初始,經歷五十三參行法,最終到達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他在每一參中皆會重申:『我已發菩提心,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即表明發菩提心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生起行法實踐的智慧力量,發菩提心在不同位次的行法中表現不同,所生起的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亦皆不同。如來地無上智慧、無上功德即是以『自我』因素的覺醒為先,在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中逐步呈現。實際上,善財童子參訪的每一參善知識皆代表自性根本智帶來的生命體驗,代表如來地一切法的呈現,隨著『自我』因素的不斷進步,表現各不相同。
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行法並非歷史故事,並非走街串巷參訪各色人等,而是關於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的密法言說。五十三參行法即是以『自我』因素明瞭生命中的一切法,既在一一法中生起,亦在一一念中生起。
初地位歡喜地善知識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住『閻浮提摩竭提國恒河北岸迦毘羅大城』,此即十地位總的行法模式生起處。
『歡喜』是指行法實踐帶來『理性』、『莊嚴』、『喜悅』的生命體驗。自性智慧運用於一切法中,帶來的身心覺受超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這種超越性穩定、可靠、堅固,可以無限拓展和延伸,所帶來的身心覺受即諸佛世界的一切法莊嚴,即是『理性』、『莊嚴』和『喜悅』。初行位歡喜行、初地位歡喜地分別代表菩薩善思惟行法、菩薩大智慧光明行法所帶來的生命體驗,超越以往的知識、經驗和體驗。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亦是如此,修行者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行法所帶來的身心覺受,超越凡夫地一切生死煩惱,帶來智慧增勝、行法精進的生命體驗。極樂世界是在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中呈現,而非色身壞滅之後,到夢想中的一個地方去享受長生不老、榮華富貴。
修行者到達初地位時,即到達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是依根本智所生的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建立,無有邊際,無有窮盡。在普光明殿《十地品》中,金剛藏菩薩這樣演說初地位行法: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
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這種演說與《入法界品》末後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演說方式相同。修行者首先證得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即差別智行法中的普賢菩薩法界,然後才能到達等妙覺位根本智行法中的普賢菩薩法界。因此總體上講,雖然修行者到達第八迴向位即可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但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不同階段的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帶來的行法體驗卻不相同,必須結合具體的行法次第才能明瞭。
用經典語言來講,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即稱為『坐菩提樹下』,到達十地位即是『坐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在一切法中反覆實踐,不斷進步,得不退轉,而非一蹴而就。比如,修行者在某一法中證無生忍之後,要在一切法中反覆實踐,直到能在一切法中『安住』證無生忍,得不退轉,得證無生忍的總持力,才算真正證得無生忍。
初地位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得『菩薩破一切眾生癡暗法光明解脫』,是指生命中有一種力量,能令眾生明瞭一切法,生起對一切法的如實見、如實知、如實體驗,這種生命力量即『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為善財童子說明如何為惡慧眾生、不善業眾生等十類眾生說法,令其出離生死煩惱等苦難,此即意味著以智慧力降伏生命中的一切魔怨,從十住位的依如來地十種智發心轉入到成就如來地十種力。這十類眾生,說到底,皆是生命中八部天眾的力量顯現。生命中的八部天眾等一切法皆自性所生,修行者從十住位如實見生命中的此一切法,經歷十行、十迴向位的如實思惟、如實知,到達十地位如實體驗、如實管理此一切法,於其中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接下來善財童子詢問善知識的往昔行法,經文是這樣:
【爾時,善財童子白夜神言: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幾時耶?得此解脫其已久如,乃能如是饒益眾生?】
十地行法即十信位、三賢位行法的拓展和延伸。對十地位來說,『往昔』即是從十信位到三賢位所有行法的綜合應用。善財童子的詢問既是善知識生起演說的力量,亦即『自我』因素對十地行法如實知、如實體驗的力量。『演說』是生命體驗的呈現,善知識生起具體演說表明從十信位到三賢位如何建立、如何升進,才能到達當下的十地位,或者說,報身世間智慧如何建立、如何升進,才能生起當下十地位的行法體驗。
【其神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過如須彌山微塵數劫,有劫名寂靜光,世界名出生妙寶,有五億佛於中出現。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寶月燈光,有城,名蓮華光,王名善法度,以法施化,成就七寶,王四天下。王有夫人,名法慧月,夜久眠寐。時,彼城東有一大林,名為寂住,林中有一大菩提樹,名一切光摩尼王莊嚴身,出生一切佛神力光明。
爾時有佛名一切法雷音王,於此樹下成等正覺,放無量色廣大光明,遍照出生妙寶世界。蓮華光城內有主夜神,名為淨月,詣王夫人法慧月所,動身瓔珞以覺夫人,而告之言:夫人當知,一切法雷音王如來,於寂住林成無上覺,及廣為說諸佛功德自在神力、普賢菩薩所有行願。令王夫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僧眾。
善男子!時王夫人法慧月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經典中場景化、故事化的演說皆是對生命體驗的描述,是出於根本智語言的密法言說,用以說明根本智所生一切法如何生起具體的生命體驗。比如在《無量壽經》中講到往昔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即是此類。
根本智語言即第一義諦語言,是般若智慧原本的表現形式,離文字相、離言說相,不能共享,不能傳遞,但成就者為廣度眾生,即以世間語言將種種生命體驗,特別是將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演說清楚,從而形成經典。眾生若能明瞭經典的密法言說,依教奉行,即可將這種演說還原到自己的生命體驗中。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皆有生起密法言說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甚至不能明瞭經典的密法言說,以為是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即非真正的成就者。第四十七講中對密法言說做過說明,可以參考。
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的演說包含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亦包含十信位與三賢位的所有法,以密法言說的形式、生命體驗的形式演說,是表明『菩薩破一切眾生癡暗法光明解脫門』要在生命體驗中生起。雖然從十信位、三賢位的角度說,修行者能在直觀表淺的生命體驗中,以善用心、善思惟超越此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但善用心、善思惟最終仍要回到直觀表淺的生命體驗中,用心思惟本身並非無上正覺究竟的成就處。
換句話說,雖然修行者以理性智慧超越本能直觀的、感性的生命體驗,但理性智慧最終仍要回到感性的生命體驗中,在感性的生命體驗中不斷升進和得到驗證。純粹出於本能的感性的生命體驗即是隨順『自我』因素的娑婆世界一切法,此一切法充滿隨意性,不穩定、不可靠;而以理性智慧生起的生命體驗即是隨順梵行清淨、隨順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諸佛世界一切法,此一切法牢固、穩定、可靠。
要將密法言說轉變到行法實踐與行法體驗,必須明瞭三個方面內容:第一,明瞭經文使用的種種名相在生命體驗中代表怎樣的意義,比如時間、法數、處所、人物等名詞以及動詞、介詞等等;第二,明瞭名相之間是怎樣相關,這些相關代表怎樣的生命體驗,這些體驗以怎樣的順序生起,比如哪些人物在哪些處所發生怎樣的事件,這些事件如何發起、如何流轉、如何體驗等等;第三,明瞭這一段演說總體上表達的意義,代表怎樣的總體的生命體驗,比如德雲比丘的演說代表初住位,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的演說代表初地位等等。密法言說是第一義諦般若智慧的直接顯現,只有通過對各種概念、演說次第以及整段經文全體意義的準確把握,才能將其在行法實踐中還原。
密法言說不離生命中的一切法。經文中的劫、世界、四天下、城、大林、菩提樹等,在沒有具體名字時,代表生命體驗中總體的一切法,即根本智所生當下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當這一法有具體名字時,代表能夠以道種智行法具體生起,能夠依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生起對某一法的獨特生命體驗。王、夫人、夜神等有情眾生代表生命中覺悟的總持力,有情眾生的具體名號代表這種覺悟力以怎樣的模式生起,最終帶來怎樣的生命體驗。
比如,在『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寶月燈光』中,此『四天下』沒有名字時,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一一法中皆有四天下,四天下於一切法中普遍存在。修行者於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即到達這裡,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
『寶月燈光』是指對一一法四天下生起關注的具體模式,此模式決定此一法在報身世間如何呈現,決定此一法帶來怎樣的身心覺受。具體來講,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演說初地位往昔成就,是指修行者需以『寶月燈光』的模式見一一法四天下,以此生起初地位行法,這樣才能帶來初地位的身心體驗。對比而言,『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即意味著凡夫眾生以『其山黑邃,無日月光』的模式見生命中的一切法,此一切法帶來的身心體驗即娑婆世界生死煩惱。凡夫眾生對一切法的關注模式是貪、瞋、癡、慢等堅固的分別執著,所以此一切法即鐵圍山一切法,此一切法即帶來凡夫眾生的生命體驗。
『王名善法度』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說,因此『以法施化,成就七寶,王四天下』;『王有夫人,名法慧月』是從差別智的角度說,即從『自我』因素最初成就力量的角度說;『蓮華光城內有主夜神,名為淨月』是指根本智中自我覺悟的力量,以此力量可以啟發自我覺悟,皈依無上正覺。
『時,彼城東有一大林,名為寂住,林中有一大菩提樹,名一切光摩尼王莊嚴身,出生一切佛神力光明。爾時有佛名一切法雷音王,於此樹下成等正覺,放無量色廣大光明,遍照出生妙寶世界』,是從自性本體出生一切法的角度說,對應菩提場會如來地無上正覺的一切法。
『時王夫人法慧月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以及『我於彼佛所發菩提心種善根故,於須彌山微塵數劫,不生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恒不離佛及諸菩薩、大善知識,常於其所種植善根,經八十須彌山微塵數劫常受安樂,而未滿足菩薩諸根』中,包含了十住位的行法成就,特別對應五十三參中的第七參:休捨優婆夷為圓滿光大城妙圓光王的夫人,住於城東普莊嚴園林,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
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生起針對一一法的各別名相,此即對應普光明殿十信位中的《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等,廣泛來說即對應十信位的行法。修行者依此種種名相才能生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的善用心、善思惟,才能對一切法如實見、如實知,對行法實踐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生起審核,才能將直觀、零散、表淺的生命體驗總合為整體的無上正覺生命體驗。般若智慧不是停留在直觀、零散、表淺的生命體驗,而是通過善用心、善思惟,對所有生命體驗形成系統性的明瞭通達,形成穩定可靠而堅固有效的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可以應對所有法。
王夫人法慧月如何從第七住位升進到初地位?接下來經文是這樣:
【過此劫已,復過萬劫,於賢劫前,有劫名無憂遍照,世界名離垢妙光。其世界中淨穢相雜,有五百佛於中出現。其第一佛,名須彌幢寂靜妙眼如來、應、正等覺;我為名稱長者女,名妙慧光明,端正殊妙。彼淨月夜神,以願力故,於離垢世界一四天下妙幢王城中生,作主夜神,名清淨眼。我於一時,在父母邊,夜久眠息。彼清淨眼來詣我所,震動我宅,放大光明,出現其身,讚佛功德言:妙眼如來坐菩提座,始成正覺。勸諭於我及以父母并諸眷屬,令速見佛;自為前導,引至佛所,廣興供養。我纔見佛,即得三昧,名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獲此三昧故,能憶念須彌山微塵數劫,亦見其中諸佛出現,於彼佛所聽聞妙法;以聞法故,即得此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得此解脫已,即見其身遍往佛剎微塵數世界,亦見彼世界所有諸佛,又見自身在其佛所;亦見彼世界一切眾生,解其言音識其根性,知其往昔曾為善友之所攝受,隨其所樂而為現身,令生歡喜。
我時於彼所得解脫,念念增長,此心無間;又見自身遍往百佛剎微塵數世界,此心無間;又見自身遍往千佛剎微塵數世界,此心無間;又見自身遍往百千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念念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亦見彼世界中一切如來;亦自見身在彼佛所,聽聞妙法,受持憶念,觀察決了;亦知彼佛諸本事海、諸大願海,彼諸如來嚴淨佛剎,我亦嚴淨;亦見彼世界一切眾生,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調伏。此解脫門,念念增長,如是乃至充滿法界。】
『妙眼如來』對應十行位的所有行法,對應初行位善見比丘住三眼國,以及對應第六行位普眼長者的所有行法;『我為名稱長者女,名妙慧光明,端正殊妙』既包含了第十住位慈行童女的成就因素,亦包含了第九行位不動優婆夷的成就因素:慈行童女為師子幢王女,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在其家內,父母守護』,此種皆是從初地位善知識種性成就的角度說。
『我纔見佛,即得三昧,名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獲此三昧故,能憶念須彌山微塵數劫,亦見其中諸佛出現,於彼佛所聽聞妙法;以聞法故,即得此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得此解脫已,即見其身遍往佛剎微塵數世界』乃至『此解脫門,念念增長,如是乃至充滿法界』,此中包含了十行位、十迴向位的所有行法,包含以菩薩善思惟如實見一切世界的一切法,亦包含以神通力其身遍往十方世界如實知一切法,此種皆是從初地位善知識行法成就的角度說。
經典演說是對生命體驗的描述,並非固定的知識和概念,雖然行法模式本身不出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但行法實踐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並非一成不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在行法模式上與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相應,而非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重複,所以,儘管初地位包含以往的所有行法,但並非是對以往行法在內容和形式上的重複;儘管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說,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的演說涵蓋了十信位、三賢位的所有法,但從生命體驗的角度說,此等演說亦是生命中『佛法僧』三種力量在初地位的具體呈現。《覺悟華嚴經·綱要》中有結構上的劃分,可以參考。
通過解讀這段經文可以體會到,由於密法言說是第一義諦根本智語言,是般若智慧與生命體驗的呈現,因此解讀這樣的經文,必須要做到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要和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相關,生起對經文的體驗性詮釋,如實知的確切的體驗即是證入。
不同的密法言說表達的成就模式不相同。比如同樣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受世間自在王如來教、『思惟修習,滿足五劫』的成就模式,與《佛說阿彌陀經》以及《華嚴經·入法界品》末後普賢菩薩演說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成就模式即不相同,表明極樂世界並非時間空間上的固定處所,而是在不同模式的行法實踐中呈現出來的生命體驗。
修行者如何到達十方諸佛世界?十方諸佛世界不離當下的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修行者依不同模式的行法實踐生起不同的生命體驗,此不同的生命體驗即不同的諸佛世界。比如要到達過去七佛的成就地,就要通過《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中的諸佛成就法數來生起;要到達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就要通過《無量壽經》、《華嚴經》來生起。
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演說的往昔行法成就比第九行位不動優婆夷的演說複雜得多,意味著十地位行法比十行位行法甚深廣大得多,必須要以更加微細準確的解讀才能生起相應的十地位行法實踐。
這一參末後是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二地位善知識普德淨光主夜神,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內,有主夜神,名普德淨光。我本從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常以妙法開悟於我。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第二地離垢地是十地位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中的『法』的因素,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二位行法,與第二住位海雲比丘、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第二迴向位婆施羅船師、第二等覺位三十三天天主光天女對齊。在四十華嚴中,善知識名譯作『普遍吉祥無垢光主夜神』,住處為『此閻浮提恒河南岸摩竭提國菩提場中』。
『普』是指以根本智總持力生起遍一切處差別智行法,於一一法中生起行法實踐,至一切法盡無餘;『淨光』是指智慧的具體應用,帶來廣大的梵行清淨以及莊嚴和喜悅的行法體驗,逐漸消除別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消除對行法實踐自我審核的習氣,智慧與行法體驗逐漸總合為一。
『我本從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常以妙法開悟於我』,意味著初地位需要依二地位普德淨光主夜神顯發無上正覺心的具體應用,或者說第二地位能令初地位的一切法得以拓展和顯發,初地位與第二地位不相捨離。
總體來講,十地位行法強調智慧的綜合應用和總體的生命體驗,既強調行法之間相互獨立,從初地位到十地位可以不斷升進,又強調行法之間總合在一起,不相捨離。從十地位諸參的善知識住處即可看出這個道理,雖然十位善知識皆彙聚『閻浮提摩竭提國』,但又各於其中住處不同;從普光明殿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演說模式,亦可看出這個道理:法慧菩薩演說十住位行法時,十位行法連續演說,中間不間斷,以百首偈頌做總的結會,令十位行法成為整體;功德林菩薩演說十行位行法時,亦是如此,十位行法連續演說,末後以百首偈頌做總的結會;而金剛幢菩薩演說十迴向位時,則開始有所不同,每一位行法的末後皆以一首偈頌做結會,表明十迴向位行法更加微細具體;到十地位,金剛藏菩薩演說十位行法時,不但每一位行法的末後皆有偈頌,並且以解脫月菩薩參與演說,將十位行法連接在一起成為整體。
在之前的介紹中,亦曾通過普光明殿四位行法的經首以及上首菩薩來說明三賢位與十地位的差別。三賢位的經首以及十方菩薩的雲集方式是同一模式:世尊不離菩提樹下而上升天宮,十位菩薩從十方世界、十方佛所雲集,由東方最上首菩薩生起演說等等。到十地位時則有所不同,不但無有世尊上升天宮,並且三十九位菩薩悉從他方世界而來,打破了三賢位的演說方式。三賢位的十位菩薩雲集代表智慧的建立很嚴謹、規整,而到達十地位時,三十九位菩薩中的第一位是金剛藏菩薩,最後一位是解脫月菩薩,中間是三十七位藏菩薩,三十九位菩薩不是從十方世界雲集,而是從他方世界遍一切處而來,首末兩位菩薩將三十七位菩薩總合為一個整體。
善財童子聽聞善知識教,行法精進,接下來的經文是這樣:
【漸次遊行,至普德淨光夜神所,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云何修行菩薩地?云何出生菩薩地?云何成就菩薩地?】
這個提問方式和以往有所不同,之前一般是『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此處是針對十地位行法生起,問題是『云何修行菩薩地?云何出生菩薩地?云何成就菩薩地?』
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生起疑問,是指對此一位行法生起關注。疑問是覺悟的力量,是智慧的種子。修行者通過不斷的疑問和關注,對某一法生起善用心、善思惟,才能有智慧的顯現。妄想與善用心、善思惟的差別在於:妄想是直觀表淺而零散的,圍繞貪瞋癡慢生起,不能帶來穩定、連續、必然的生命體驗;而善用心、善思惟符合般若智慧的三種屬性,圍繞梵行清淨、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生起,帶來穩定、連續、必然的生命體驗。比如在菩提場會《世主妙嚴品》中,世尊成就無上正覺,有四十二類圍繞眾生起;在《華藏世界品》中,有十方世界生起;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有十方菩薩從十方世界、十方佛所雲集;在等覺位《阿僧祇品》中,有世尊演說如來地無量法數等,這些有規則、有次第的演說皆表明無上正覺能帶來穩定、連續、必然的生命體驗,是基於般若智慧的、完整的、理論化、系統化思想體系的呈現,而非凡夫地直觀表淺而零散的妄想。
善財童子的問題表明,在不同的行法階段,同樣的發無上正覺心、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的問題,其內容和形式皆不相同,這意味著當修行者想要明瞭某一法時,需將這一法放在具體的行法次第中,亦即放在具體的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中,而不是在理論上、在固定的概念化的說法上去討論。
比如判斷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諸法實相,事實與諸法實相不是一成不變的獨立的概念,因為諸法實相來源於諸法存在本身,事實來源於對諸法存在的認識和體驗,依賴於分別、選擇和判斷,不同眾生在不同的生命活動中,事實與諸法實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並不相同,所以必須放在具體環境中去衡量才能準確。從諸法存在本身的角度講,一切法的存在即是事實與諸法實相,事實與諸法實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而從認識和體驗的角度講,事實與諸法實相有自我呈現的力量,修行者以如實見、如實知、如實體驗來判斷事實與諸法實相,以符合諸法存在本身的屬性為標準,以符合梵行清淨、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為標準。
再比如判斷是否已發菩提心,首先要問清是在哪個行法位次上衡量是否發菩提心,是在十信位、十住位,還是在十行位、十迴向位、登地位乃至等妙覺位,不同行法位次中發菩提心的內容和表現並不相同。
修行者到達十迴向位以後,不但有確切解讀經典的能力,有如實演說一切法的能力,亦有從輪圍山、兜率天內院乃至龍宮集結經典的能力,這種能力來自對般若智慧的確切體驗,來自深入經藏、不斷地學習和訓練。
普德淨光主夜神這樣回答善財童子:
【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能圓滿菩薩行。何者為十?一者,得清淨三昧,常見一切佛;二者,得清淨眼,常觀一切佛相好莊嚴;三者,知一切如來無量無邊功德大海;四者,知等法界無量諸佛法光明海;五者,知一切如來,一一毛孔放等眾生數大光明海,利益無量一切眾生;六者,見一切如來,一一毛孔出一切寶色光明焰海;七者,於念念中出現一切佛變化海充滿法界,究竟一切諸佛境界調伏眾生;八者,得佛音聲同一切眾生言音海,轉三世一切佛法輪;九者,知一切佛無邊名號海;十者,知一切佛調伏眾生不思議自在力。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則能圓滿菩薩諸行。】
普德淨光主夜神是從初發心階段『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生起演說,行法中包含第二住位海雲比丘的『普眼法門』、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第二迴向位婆施羅船師的『大悲幢行門』乃至包含三賢位的所有行法。但十地位的行法體驗卻與以往不同,三賢位是從如實見、如實思惟、如實知的角度說,十地位是從生起行法體驗的角度說。
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可知,十地位以後的演說模式逐漸與十住位、十行位不同,是將性相、體用、空有、根本智與差別智、證諸法空與證諸法不空等兩方面的行法總合在一起來生起演說。這種演說在五十三參中的表現,即如從第七住位的『王』與『夫人』的關係,經歷種性不斷升進,最終到達第十地位的『世尊無上正覺法王』與『釋女瞿波』的關係,亦如經典中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於如來座前總合為一的關係,修行者以二者總合為一的行法模式才能到達等妙覺位。
【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寂靜禪定樂普遊步。普見三世一切諸佛,亦見彼佛清淨國土、道場、眾會、神通、名號、說法、壽命、言音、身相,種種不同,悉皆明覩而無取著。何以故?知諸如來非去,世趣永滅故;非來,體性無生故;非生,法身平等故……】
此等皆是針對『佛法僧』中『法』的因素建立的演說,即以智慧力成就『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
十地位中的『寂靜』代表智慧增勝與行法精進、行法體驗總合為一,逐漸消除別教菩薩對染淨分別取捨,對梵行清淨、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自我審核的習氣。自我審核的習氣即別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這種習氣不消除,行法實踐就不是究竟『寂靜』。
在華嚴行法理論中,不同行法次第中的『寂靜』表現不相同,並非固定的概念。比如,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梵行清淨,入阿鞞跋致地,或在十行位以菩薩善思惟得知眾生十種智,如實見、如實思惟一切法,或在十迴向位得金剛種性智慧,生起別教菩薩普賢菩薩法界,或到達每一位行法中的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即到達無功用行的一生補處階段,或到達等妙覺位普賢菩薩法界等,皆可稱作『寂靜』。
《華嚴經》中關於『寂靜』的說法有很多處,比如菩提場會《世主妙嚴品》的世尊圍繞眾中,有『寂靜光天王』、『寂靜音光明天王』、『寂靜光明眼天王』等;《华藏世界品》最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有世界名『寂靜離塵光』,十方世界諸佛名號中有『大精進寂靜慧』等。菩薩行法中關於『寂靜』的說法更是非常廣泛,不可勝數。在《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第五地位善知識名『寂靜音海主夜神』代表十地位行法中的禪定波羅蜜;第九等覺位善知識名『最寂靜婆羅門』,代表等覺位一生補處階段『身語意』成就中的『語業』入滅盡定,對應初發心階段的『法』的因素。從這些有關『寂靜』的說法名號即可明瞭其所代表的意義,用《心經》的語言來說,即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理念,轉變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念;從染淨分別取捨的理念,轉變到一切法究竟平等、如實知堅固不動的理念;從別教菩薩有所得、有所成就的理念,轉變到『無智亦無得』的理念。
『樂』是指梵行清淨、莊嚴喜悅;『遊步』代表能到達十方法界一切法而自在無礙。
大乘佛教中的禪定不同於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凡夫外道乃至共法別教中的禪定是以無想定或遠離一切法、遠離用心思惟建立的禪定,只能獲得世間清淨,不能得究竟生命解脫;而大乘佛教中的禪定則是指以智慧力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以智慧增勝與行法實踐於一切法中證得堅固不動,不但能得究竟生命解脫,亦能得無上正覺。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