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關鍵字:彌勒菩薩這一參的四個部分、如來地三位菩薩生起『身語意』業一切法、彌勒菩薩從別處來、善財童子現無量身、一切智與道種智總合為一成為根本智、文殊師利童子從一百一十由旬外遙申右手至蘇摩那城摩善財頂、善財童子於文殊菩薩處坐一切寶蓮華藏座上、普賢菩薩於毘盧遮那如來前眾會中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普賢菩薩依法數『二十』生起無量法、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生起無量法、善財童子以見聞普賢菩薩清淨身而入普賢菩薩身

上一次講到彌勒菩薩這一參分為四個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若干細節,總合為一成為妙覺位第一參:如來種性『身語意』業入滅盡定中『身』業入滅盡定行法。這一參的主要特徵是總合以往所有的道種智行法,雖然修行者在十住位證諸法空得一切智,即到達彌勒菩薩住處『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但必須要經歷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以及等覺位的根本智行法,才能成就彌勒菩薩種性。彌勒菩薩住『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即是住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

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即普光明殿一切法,亦即虛空界一切法,『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是此一切法在生命體驗中的呈現。修行者成就如來種性無上正覺,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即到達遍法界一切法,到達彌勒菩薩成就處。

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能離開生命活動、生命體驗的參與,『自我』因素是個體生命中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的總持力。不同種性的『自我』因素會令此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呈現出不同的世界,因此不能離開『自我』因素來談行法實踐、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說到底,行法實踐即『自我』因素從凡夫種性到諸佛如來種性不斷改造的過程。善財童子在《入法界品》第二會末後出現,是第三會的核心因素,即五十三參行法的核心,其在每一參中皆以提問的形式開始,代表『自我』因素中能夠具體覺悟和反思的力量,即一念無明的力量,亦即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力量;這種力量將知識、經驗和體驗不斷拓展和延伸,明確穩定地指向如來地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第五十一參的彌勒菩薩代表道種智行法與根本智行法總合為一的妙覺位成就地,即『自我』因素的如來種性成就地。彌勒菩薩並非『與生俱來』地在此樓閣中,而是經歷道種智行法、根本智行法之後到達自性根本智中的『自我』因素。彌勒菩薩到達妙覺位一切智智成就地,代表無上正覺自性根本智總持力能生起無量差別智行法、無量生命體驗。

這一參的四個部分代表了四個方面的成就內容:第一,如來地一切法如實呈現;第二,彌勒菩薩種性現前;第三,以彌勒菩薩種性對如來地一切法生起如實知;第四,生起彌勒菩薩種性的所有生命體驗。

在第一部分經文中,善財童子到達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五體投地,暫時斂念』,意味著此大樓閣即生命中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修行者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可見此樓閣。善財童子思惟觀察,『以深信解、大願力故……普現其身在於一切如來前』等,表明此一切法是以一一法差別相的形式呈現,以直觀生命體驗的形式呈現。

『一切如來』是指一切法本然存在、普遍存在,在四智行法中,此即到達妙覺位大圓鏡智的一切法,即根本智總持力所生一切法。善財童子以『五體投地,暫時斂念』的形式止息『自我』因素中所有差別智行法的作用,如實見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皈依根本智總持力,此即『普現其身在於一切如來前』。由於止息『自我』因素的差別智、一念無明作用,因此即便彌勒菩薩不現前,善財童子依然到達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前,現無量身。

在第二部分經文中,彌勒菩薩『從別處來』,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而共來向此樓閣前,是指妙覺位中的根本智與差別智作用在生命體驗中生起,『彌勒菩薩』即妙覺位生命體驗的總持力,是『自我』因素無上正覺的成就地。生命中的『彌勒菩薩』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行法實踐的過程中呈現出來,善財童子初到妙覺位,與彌勒菩薩之間存在距離,因此彌勒菩薩『從別處來』。

彌勒菩薩的圍繞眾即菩提場會《世主妙嚴品》中世尊的廣大圍繞眾,即眾生自性具足與生俱來的種種生命力。在凡夫種性中,此類大眾圍繞『自我』因素生起,因此成為生死煩惱的力量;而在菩薩行法中,此類大眾圍繞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根本智生起,因此成為無上正覺生命體驗的力量。此類大眾在四位行法中不斷出現,與善知識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不但表明此類眾生皆自性所生,亦表明行法實踐並非息滅這種生命力量,而是以智慧力如實知這種力量如何生起,在行法實踐中止息這種力量帶來的束縛和影響。

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等『從別處來』意味著『自我』因素對妙覺位的生命總持力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善財童子『歡喜踊躍,身毛皆豎,悲泣哽噎』是指妙覺位的生命體驗超越以往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帶來格外的莊嚴和喜悅;『以文殊師利心念力故,眾華、瓔珞、種種妙寶不覺忽然自盈其手;善財歡喜,即以奉散彌勒菩薩摩訶薩上』是指善財童子以智慧力將以往自成就的所有法自覺主動皈依彌勒菩薩成就地,彌勒菩薩即於『時』摩善財頂,授記善財不久成就無上正覺。在四智行法中,此即到達妙覺位平等性智的一切法,即以『自我』因素為核心的所有差別智一切法,皈依到根本智中,到達如來地一切智智成就地。

在這一部分經文中,彌勒菩薩指示大眾、讚歎善財童子、演說百種發菩提心功德,表明發菩提心是從十住位貫穿到等妙覺位,修行者是在智慧增勝、行法精進的過程中,從如實見、如實思惟一切法,到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最終獲得如來地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在第三部分經文中,善財童子向彌勒菩薩提出『開樓閣門,令我得入』的申請,彌勒菩薩即『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表明修行者需要以自覺主動的力量入妙覺位一切法中,生起對妙覺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彌勒菩薩是入此一切法的關鍵因素。善財童子入樓閣中,此樓閣門『入已還閉』,善財童子『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並見彌勒菩薩所有成就,善財童子『即得無量諸總持門、諸辯才門……及諸解脫、諸三昧門』。

對比而言,第一部分經文中,善財童子於樓閣前『普現其身在於一切如來前』是指對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即對彌勒菩薩住處生起如實見乃至如實體驗;此處善財童子入樓閣中,是指對報身世間一切法生起如實知乃至如實體驗,即對彌勒菩薩總持力所生的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生起如實知乃至如實體驗。

善財童子入樓閣中,樓閣門『入已還閉』,善財童子自見樓閣中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普運其心,普見一切……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即見彌勒菩薩種種成就境界。在這部分經文中,彌勒菩薩並未與善財童子一同進入此樓閣中,而善財童子能見彌勒菩薩所有成就法,意味著彌勒菩薩行法遍一切處,此樓閣身即彌勒菩薩身;這是從彌勒菩薩無上智慧法身遍一切處成就的角度說,彌勒菩薩入一切法中而無形無相,非以入出樓閣的形式呈現。在四智行法中,此即到達妙覺位妙觀察智的一切法,即以『自我』因素總持力入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中所帶來的生命體驗;善財童子以見彌勒菩薩所有法而得無量總持門,得見十方清淨眼,能見十波羅蜜所現一切境界,見種種世間、種種眾生,能觀菩薩不思議事。

在第四部分經文中,彌勒菩薩『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令善財童子從三昧起,意味著從對一切法總體的生命體驗轉變為具體的生命體驗,代表妙覺位無上正覺總持力與自知自覺的『自我』因素總合為一,入遍一切處的一切法中。善財童子與彌勒菩薩的種種演說,意味著『自我』因素的如實知到達彌勒菩薩成就地,這種印證通過『自我』因素的反思、對話的形式呈現,以名相言說的形式在知識、經驗和體驗中呈現。在四智行法中,此即到達妙覺位成所作智的一切法。

彌勒菩薩入樓閣中,令善財童子從三昧起;善財童子向彌勒菩薩提出三個問題:第一,此解脫門,其名何等;第二,解脫門莊嚴之事何處去來;第三,菩薩從何處來、何處生。分別從『佛法僧』三個方面闡述妙覺位中一切法的呈現,其中『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脫門』是一切法的總持力;解脫門莊嚴事『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是指以無上正覺出生一切智慧應用;菩薩來處去處是指以無上正覺出生一切行法實踐。

雖然彌勒菩薩並不參與第一部分經文,但後三部分經文必須依彌勒菩薩因素才能生起,後三部分不離第一部分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不離生命中的『海岸國大莊嚴園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對善財童子而言,彌勒菩薩是從遠到近、從總體到細節、從演說論義到生命體驗逐漸現前的過程。實際上,過去的五十參皆包含這四個過程,這一參是對過去五十參的總結,並非五十參之外別有彌勒菩薩成就處。

除此之外,儘管彌勒菩薩是善財童子這一參的關鍵因素,但這四部分皆是以善財童子的參與為核心生起的,意味著『自我』因素對妙覺位四智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其中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為一組,善財童子對毘盧遮那藏大樓閣內外的一切法,即毘盧遮那藏大樓閣性相、體用的一切法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彌勒菩薩除了為善財童子打開樓閣門之外,並未直接參與其中;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為一組,善財童子對彌勒菩薩種性內外的一切法,即彌勒菩薩所代表的妙覺位種性的『自我』因素性相、體用的一切法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彌勒菩薩直接參與其中。

對比而言,彌勒菩薩『從別處來』乃至『前詣樓閣,彈指出聲』等,是從如來地道種智行法『有形有相、有所去來』隨緣呈現的『身業』入滅盡定行法的角度說;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從一百一十由旬外,遙申右手,至蘇摩那城,摩善財頂』,生起論義,最終『還攝神力,忽然不現』,是從自性智慧『無形無相、有所去來』遍一切處生起的『語業』入滅盡定行法的角度說;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善財童子欲見則見,是從普賢菩薩住遍一切處一切法中『無所去來』的『意業』入滅盡定行法的角度說。

這一參中有兩次說到善財童子現無量身,第一次是善財童子於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以自成就力現無量身:『以深信解、大願力故,入遍一切處智慧身平等門,普現其身在於一切如來前、一切菩薩前……一切十方眾生前』;第二次是善財童子入樓閣之後,見此樓閣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現無量身:『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自見其身,在彼一切諸如來所』等等。

『現無量身』是指主動生起不同類別的行法實踐,自在無礙,可分為兩種:一是在別教菩薩行法中,以梵行清淨、行法精進於一切法中隨類化身;二是在根本智行法中,以根本智總持力於一切法中隨類化身。

在初等覺位摩耶夫人一參,善財童子見此世界大寶蓮華從地涌出,光明寶王以為其臺,『於其臺上,有一樓觀……其樓觀中,有如意寶蓮華之座』,摩耶夫人坐彼座上現無量種身;善財童子『亦現作爾許身,於一切處摩耶之前恭敬禮拜』。善財童子現無量身是從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摩耶夫人現無量身是從根本智行法的角度說。雖然二者顯現的數量等同,但意義不同,一切處善財童子與一切處摩耶夫人究竟分隔,摩耶夫人坐樓觀中如意寶蓮華之座,初等覺位的善財童子與摩耶夫人則不同,此時並未有寶座。

此處第五十一參的善財童子第一次在樓閣前現無量身,從等覺位轉入妙覺位,此無量身是自成就根本智總持力所生;第二次善財童子入樓閣中,到達彌勒菩薩住處,『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受彌勒菩薩加持轉入妙覺位,最終於此大樓閣之內與彌勒菩薩合會。

接下來是彌勒菩薩推薦善財童子參訪第五十二參善知識文殊師利菩薩,表明以彌勒菩薩行法到達文殊師利菩薩處,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而問之言: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而入普賢行門?云何成就?云何廣大?云何隨順?云何清淨?云何圓滿?善男子!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

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

第四十五講曾對『文殊師利童子』與『文殊師利菩薩』之間的差別做過說明,『文殊師利童子』是一切智成就處、道種智行法的生起處;『文殊師利菩薩』是根本智成就處,一切智與道種智總合為一即成為根本智,二者並不相同。用經典語言來說,『文殊師利童子』需要跨越所有的道種智行法,才能到達『文殊師利菩薩』的成就處,這是為什麼在文殊菩薩這一參之初,有『文殊師利童子從一百一十由旬外,遙申右手,至蘇摩那城,摩善財頂』的說法。從智慧成就的角度說,『文殊師利童子』與『文殊師利菩薩』體性相同,無有變異,所以二者名字相同。

『文殊師利童子』在五十三參中曾有出現,比如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第六行位普眼長者『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了知病起根本,殊妙醫方,諸香要法,因此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病緣悉能救療』,皆代表十行位行法是從一切智的成就處生起,即在十住位基礎上生起。修行者安住無生忍梵行清淨,即安住『文殊師利童子』所代表的一切智梵行清淨;如果安住如來種性梵行清淨,即安住『文殊師利菩薩』所代表的根本智梵行清淨。

善財童子受彌勒菩薩教,漸次而行,到達文殊菩薩住處普門國蘇摩那城,八十華嚴存在缺文,四十華嚴的經文是這樣:

【時善財童子,右繞彌勒,經無量匝,頂禮雙足,慇懃瞻仰,心懷戀慕,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經遊一百一十城已,詣蘇摩那城,住立門所,思惟文殊師利,隨順憶念,普遍觀察,希欲奉覲。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一百一十由旬外,遙申右手,至蘇摩那城,摩善財頂。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生疲厭,心志下劣,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少善根,而生知足,不善發起一切行願,不能親近諸善知識,由如是故,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境界,如是住處,若普遍知,若少分知,若甚深知,若盡源底,若觀察,若證入,若獲得,皆悉不能……】

第五十二參是妙覺位第二參,文殊菩薩代表如來種性『身語意』業中的『語』業入滅盡定行法,住『普門國、蘇摩那城』。如來種性『語』業入滅盡定對應『佛法僧』三個因素中『法』的因素。

『國』是指生命總體的成就,涵蓋生命中的一切法;『普門國』即遍一切處。『城』是某一類法的成就處,涵蓋某一類法;『蘇摩那城』是指在一切法中皆能獲得歡喜、悅意、自在解脫。

『一百一十』是法數,圍繞十波羅蜜行法生起兩層圍繞,總合為一即成此法數,代表性相、體用總合為一的一切法。『一百一十城』或『一百一十由旬』代表一切智與所有道種智行法總合為一,即根本智中一切法的呈現方式。菩提場會中的《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皆是以這種方式呈現一切法。

『文殊師利童子』從一百一十由旬外,遙申右手至蘇摩那城摩善財頂,意味著『文殊師利童子』所代表的一切智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初發心處,貫穿所有行法直至妙覺位『文殊師利菩薩』所代表的如來地根本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即生命中的『自我』因素從『文殊師利童子』處,經歷不斷的行法實踐轉變到『文殊師利菩薩』處。

『一百一十由旬』是空間上的距離,即眾生種性上的距離,這個距離需要智慧增勝、行法精進來跨越,需要在生命活動、生命體驗中跨越。

『根』是生起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的力量;『信根』是指於一切法中生起覺知觀察、思惟體驗的力量,對一切法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的力量,遠離異身、異時、異處的凡夫外道行法理念。『善』是指於一切法中安住梵行清淨;『善根』是指自覺悟力、正知見力、正解行力,對一切法生起符合梵行清淨、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如理思惟,能夠發起行法實踐。普光明殿十信位中,文殊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淨行品》以及生起菩薩廣大論義即發起信根、善根的具體表現。

文殊菩薩所言信根、善根皆從根本智角度、從不離當下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角度說,而非從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基於染淨分別取捨的角度說。換句話說,文殊菩薩是所有信根、善根的總持力,文殊師利童子是所有信根、善根的發起處,修行者真正發起信根、善根的力量即是發菩提心。不論從普光明殿行法理論還是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皆可看出,修行者發菩提心是從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開始。若離信根,缺少善根,於少善根而生知足,修行者就不能智慧增勝、行法精進、生起廣大入法界行法。

在四十華嚴中,文殊菩薩不但對國土、菩薩住處做了解說,又對云何成就國土善巧、云何能得淨妙國土以及云何成就無憍慢心、於諸眾生得平等心、修真供養一切如來等問題做了論述,表明諸佛如來於行法實踐中現前,『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為供養』。修行者只有依根本智總持力自覺出生行法實踐,不但於諸佛如來一切法『如說修行』,亦能成就一切智慧『如行能說』,才能究竟到達如來種性成就地。

文殊菩薩的論述隨文可知,此處不作贅述。接下來經文是這樣:

【爾時,文殊師利顯示如是無量無邊微妙法義,勸教善財,令修習已,還攝神力,忽然不現。

爾時,善財童子即見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承事供養,令生歡喜;於所誘誨,隨順受行,增長趣求一切智意;於佛境界,生決定解,大悲心海容納出生,大慈教雲普覆一切;於毘盧遮那廣大身雲,增長愛敬……隨順證悟無障礙法,入法界藏平等地中,常住寂靜菩薩解脫,勤求一切如來境界,一切諸佛威力加持。】

文殊菩薩『還攝神力,忽然不現』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文殊菩薩代表根本智總持力,住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非於特定的某一法中單獨存在,需以如來地入滅盡定行法才能證得,文殊菩薩的種種論義即修行者的自我覺悟、自我反思,無形無相,遍一切處;第二,善財童子止息了道種智行法與根本智行法中的清淨法習氣,於道種智行法中破一念無明盡,於等覺位根本智行法中破根本無明,到達如來種性智慧成就地,與文殊菩薩究竟等同。文殊菩薩所代表的自性智慧,是出於根本、自內顯發、非從外得,因此『忽然不現』。用經典語言來講,文殊菩薩『還攝神力,忽然不現』即善財童子入文殊菩薩身。

善財童子在福城東大塔廟文殊師利童子處發菩提心時,文殊師利童子與善財童子是兩個不同的生命因素,二者分隔,非同一體;善財童子經歷五十一參行法,以道種智行法與根本智行法入如來種性成就地,入文殊菩薩身,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不再分隔,究竟同等。

善財童子得文殊菩薩教、得文殊菩薩同等智慧,『即見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承事供養』乃至『隨順證悟無障礙法,入法界藏平等地中,常住寂靜菩薩解脫,勤求一切如來境界,一切諸佛威力加持』,渴仰欲見普賢菩薩,從此轉入第五十三參。經文是這樣:

【善財童子起如是等微細觀察,安住普賢甚深境界,即聞普賢菩薩名號,及普賢行最勝大願,從初發心,最勝助道,最勝現前,出生功德,微細威儀,及聞普賢菩薩諸地,及地處所,地差別得,地自在行,地差別住,地勇猛,地威德,地同住。既聞此已,渴仰欲見普賢菩薩,即於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等虛空界廣大心,拔一切現前執著心,集一切德無染心,淨一切剎無想心……住一切劫無盡心,究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無退轉心。】

『聞普賢菩薩名號,及普賢行最勝大願』等是指如實了知普賢菩薩行法理論、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即如實了知普光明殿從十信位文殊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直到《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的所有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乃至以此生起行法實踐。

『聞普賢菩薩名號』並非只是聽說普賢菩薩的名號而已,經典中常有聽聞諸佛菩薩名號而有無量功德的說法,比如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菩薩名號即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等等,皆是此類。聽聞名號意味著生起相應的覺知觀察和思惟,對一切法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乃至如說修行生起行法實踐。諸佛菩薩名號是這一行法的總持力,如果沒有對諸佛菩薩名號的如實知、如實體驗,聽聞名號並不能帶來生命的改變,正如文殊菩薩所言『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

『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是指如來地無上正覺的本體;『一切寶蓮華藏座』是本體在生命體驗中的呈現,善財童子於此生起種種心,『渴仰欲見普賢菩薩』,意味著善財童子到達『金剛海藏菩提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從此生起普賢菩薩法界;因為善財童子得文殊菩薩同等智慧,所以此普門國即『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善財童子不動身心安住其中,超越以往所有行法。

關於善財童子於『如來師子座前』坐『一切寶蓮華藏座』的說法,需要回顧以往的諸參內容,才能確切體會其中的意義。善財童子並非一蹴而就到達如來種性成就地、到達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法界。

在初等覺位中,善財童子見大寶蓮華從地涌出,於其臺上有『普納十方法界藏』樓觀,中有『如意寶蓮華座』,善財童子見摩耶夫人坐此座上現無量身。『大寶蓮華』是根本智所生的一切法,善財童子從別教菩薩行法轉到等覺位的根本智行法,即是見大寶蓮華從地涌出。儘管善財童子能見大寶蓮華從地涌出,於其臺上有樓觀、寶座,能於寶座之上見摩耶夫人,乃至自身能現摩耶夫人所現等數量身,但善財童子並未入於此樓觀中坐於寶座上,非與摩耶夫人等同。

實際上,不但初等覺位如此,妙覺位之前的諸參皆是如此。在世尊的逝多林本會末後,文殊菩薩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菩薩往於人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所參訪的善知識,說到底,皆是文殊菩薩等在那一位次行法中的顯現,即根本智的力量顯現。雖然善財童子能夠到達善知識住處,見善知識於菩提場中坐蓮華座、師子座,乃至能夠成就善知識所教當位行法,但因為自身並未到達文殊菩薩根本智成就地,善財童子並未到達自成就菩提場中如來師子座前、坐蓮華座或師子座。善財童子必須經歷所有行法到達妙覺位,得文殊菩薩根本智慧之後,才能『於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種種心,從此轉入如來種性普賢菩薩法界,最終與普賢等同、與諸佛等同,如普賢菩薩一樣『在於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換句話說,因為五十三參善知識是文殊菩薩等所現,所以善知識可以坐蓮華座、師子座;雖然善財童子可以成就善知識所教當位行法,但在到達妙覺位之前,並不能坐自成就蓮華座、師子座。

何時善財童子以自成就入於樓觀坐蓮華藏之座,乃至坐師子之座?要到達妙覺位,以如來種性無上正覺坐蓮華座、師子座。其中在第五十一參,善財童子請彌勒菩薩打開『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受彌勒菩薩加持入樓閣中見一切法。此『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即初等覺位大寶蓮華之上的『普納十方法界藏』樓觀,善財童子入『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中,即是入『普納十方法界藏』樓觀中。在第五十二參,善財童子入普門國蘇摩那城,得文殊菩薩根本智慧,成就聖者國土善巧,住第一義諦菩薩住處,入如來藏平等地中,常住寂靜菩薩解脫,安住普賢甚深境界,因此能『於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種種心。善財童子是以文殊菩薩根本智慧坐一切寶蓮華藏座上,以此轉入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善財童子最終要在普賢菩薩這一參,入普賢菩薩身中生起無量法,『在於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與普賢菩薩等同,與諸佛等同。

從第五十二參升進到第五十三參時,善財童子並沒有『一路南行』,而是安住文殊菩薩成就處,『於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種種心,渴仰欲見普賢菩薩,表明普賢菩薩法界如文殊菩薩住處普門國一樣,遍一切處入一切法;普賢菩薩法界是以文殊菩薩智慧入一切法中而生起,二者不相分隔。

第五十三參是妙覺位第三參,普賢菩薩代表如來地『身語意』中的『意』業入滅盡定行法,『在如來前眾會之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如來種性『意』業入滅盡定對應『佛法僧』三個因素中『佛』的因素,總持生命中的一切法。對比而言,身業、語業入滅盡定是從道種智行法遍一切處盡無餘的角度說,意業入滅盡定是從根本智總持力出生一切法的角度說,雖然兩種皆涵蓋一切法,但表達的意義卻不相同。意業是身業、語業一切法的總持力;身業、語業的一切法是意業總持力的具體呈現。

修行者從十信位到妙覺位如來地,從智慧成就的角度說,即是從『文殊師利童子』到『文殊師利菩薩』的轉變;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說,即是從文殊菩薩以及賢首菩薩等十信位菩薩處,經歷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以及等覺位根本智行法,到達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智慧與行法實踐是無上正覺成就的兩個方面,修行者以這兩個方面對一切法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正如性相、體用、根本智與差別智的關係,二者相伴守護,不相捨離。文殊菩薩所在處『普門國蘇摩那城』既是『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所在處,亦是普賢菩薩法界生起處和成就處。

普賢菩薩一參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善財童子渴仰欲見普賢菩薩;第二,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第三,一切處普賢菩薩摩善財頂,善財童子得無量三昧,自見其身在普賢菩薩身內;第四,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身中生起無量法,得與普賢等同、與諸佛等同;第五,普賢菩薩生起廣大演說,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可以參考下表對各個部分所做的詳細劃分:

普賢菩薩一參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殊菩薩這一參的拓展和延伸,善財童子得文殊菩薩根本智慧,見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令生歡喜,渴仰欲見普賢菩薩,於『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種種心,又『由自善根力、一切如來所加被力、普賢菩薩同善根力故』,見十種瑞相、十種光明,以文殊菩薩智慧力,生起生命中的所有法。文殊菩薩在十信位中對智首菩薩有言:『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從妙覺位的行法角度說,文殊菩薩即菩薩一切善用心的總持力,普賢菩薩即菩薩一切勝妙功德的總持力。從文殊菩薩這一參升進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即以菩薩的一切善用心呈現普賢菩薩法界的一切勝妙功德。

第二部分初,善財童子在如來眾會中見普賢菩薩,經文是這樣:

【時,善財童子即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最為殊特,世無與等;智慧境界無量無邊,難測難思,等三世佛,一切菩薩無能觀察。見普賢身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光明雲,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除滅一切眾生苦患,令諸菩薩生大歡喜……】

普賢菩薩『在於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是如來地無上正覺的核心標誌,善財童子在這一參入普賢菩薩身中,生起無量法,意味著善財童子在這一參到達如來種性究竟成就地,亦即到達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成就處。對比而言,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參到達『金剛海藏菩提道場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與文殊菩薩等同,標誌著到達如來種性語業入滅盡定;在普賢菩薩這一參則到達與普賢菩薩等同,與諸佛等同,標誌著到達如來種性意業入滅盡定。

同樣是妙覺位菩薩,對比而言,善財童子於『毘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前,見彌勒菩薩『從別處來』,善財童子於普門國,文殊菩薩過一百一十由旬遙伸右手摩善財頂,演說妙法『還攝不現』,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分別代表了如來種性身業、語業入滅盡定行法的呈現方式。這一參的普賢菩薩沒有『從無到有、從遠到近』身相變化的出現過程,表明普賢菩薩所代表的如來種性意業入滅盡定行法,即在於毘盧遮那如來前的眾會之中,安住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無生無滅、自有永有。

『普賢身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光明雲』等,共有二十種。毛孔、毛端、微塵皆是同類說法,代表根本智力量甚深微細無形無相,無加行力生起。用經典語言來說,以根本智的力量出生一切法即諸佛菩薩毛孔中出生一切法。『雲』是指具體出生一切法的力量,能夠隨緣變化,但不固定於某一形相。『遍法界』是從道種智行法的角度說,以如實知、如實體驗涵蓋生命中的一切法盡無餘;『虛空界』是從根本智行法的角度說,出生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世界』是從眾生身心覺受的角度說,不同眾生的不同身心覺受,生起不同的世界。

普賢菩薩一一毛孔出生二十種雲是指基於法數『二十』生起無量法,『二十』是指以十波羅蜜行法對性相、體用、根本智與差別智等一切法不斷拓展和延伸,是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的具體行法模式。因為是如來地一切法的無加行力生起,無有邊際,無有窮盡,所以這種生起亦稱為普賢菩薩自在神通境界。二十法中的每一法、每一環節、每一剎那即普賢菩薩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可依同樣方式拓展和延伸至無量法。用經典語言來說,即普賢菩薩一一身分、一一毛孔容納三千大千世界、容納無量諸佛剎土。

普賢菩薩依法數『二十』生起無量法亦即眾生依文殊菩薩智慧生起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此二十法以四智十方的形式呈現在報身世間,即是菩提場會普賢菩薩演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善財童子以『見普賢菩薩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大神通力,即得十種智波羅蜜』。『見』是指對普賢菩薩行法如實知乃至如實體驗;『得』是指穩定可靠,如實知、如實體驗,安住其中。『十種智波羅蜜』即如來地意業入滅盡定行法。

第三部分講述善財童子得普賢菩薩摩頂,得無量三昧門,並入普賢菩薩身中,與普賢菩薩總合為一,經文是這樣:

【善財童子既得是已,普賢菩薩即伸右手摩觸其頂。既摩頂已,善財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各以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而為眷屬;一一三昧,悉見昔所未見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大海,集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助道具……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淨光明。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佛所,普賢菩薩摩善財頂;如是十方所有世界,及彼世界一一塵中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普賢菩薩悉亦如是摩善財頂,所得法門亦皆同等。】

『摩頂』是基於灌頂位無上正覺的智慧力加持,是對種性升進的加持,能令獲得本質的改變。比如在普光明殿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四位菩薩受諸佛摩頂而演說當位行法,即無上正覺對別教菩薩行法的加持,以梵行清淨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在五十三參的第八住位,毘目瞿沙仙人摩善財頂,執善財手,令善財到達灌頂位入滅盡定行法,自見其身普詣十方諸佛世界,見彼莊嚴,受持正法;在第七迴向位,觀自在菩薩放閻浮檀金妙色光明以照善財,並舒右手摩善財頂,令善財童子得聞菩薩大悲行門,從此轉入金剛種性智慧地;在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摩善財頂,並授記『不久當具諸功德,猶如文殊及與我』;在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財頂,令得文殊菩薩根本智慧,生起普賢菩薩法界等,皆是此類。

此處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摩善財頂,令善財童子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悉見昔所未見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大海』乃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淨光明』,並以此對善財童子生起十種往昔成就如來地廣大神通事演說,意味著善財童子從此轉入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

普賢菩薩生起演說之後,鼓勵善財童子觀普賢菩薩清淨身,以此入於普賢菩薩身中,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淨剎者,必得生此清淨剎中;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淨身者,必得生我清淨身中。善男子!汝應觀我此清淨身。

爾時,善財童子觀普賢菩薩身,相好肢節,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一一剎海,皆有諸佛出興于世,大菩薩眾所共圍繞。又復見彼一切剎海,種種建立、種種形狀、種種莊嚴、種種大山周匝圍繞,種種色雲彌覆虛空,種種佛興演種種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又見普賢於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化身雲,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善財童子又見自身在普賢身內,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教化眾生……】

普賢菩薩演說往昔十種所修廣大法門既是如來種性智慧的呈現,亦是如來種性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的呈現。從普賢菩薩所言『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淨剎者,必得生此清淨剎中;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淨身者,必得生我清淨身中』,可知『見聞』所表達的實際意義。同樣說法在第七住位休捨優婆夷這一參亦有出現:『若有見聞憶念於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換句話說,修行者若能真實『見聞』諸佛菩薩演說,即能當下生於諸佛菩薩世界之中,諸佛菩薩世界並非是基於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並非在當下的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之外別有處所。

普賢菩薩所言的『見聞於我清淨剎』與『見聞於我清淨身』是分別從對普賢菩薩法界生起的如實知與如實體驗的角度說。簡單來講,普賢菩薩的清淨剎與清淨身,即菩提場會普賢菩薩所演說的《華藏世界品》與《毘盧遮那品》。修行者見聞普賢菩薩清淨剎與清淨身,即到達如來地法身世間,成就如來地無上正覺。

在前兩部分經文中,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在於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從一一毛孔出無量雲,遍法界虛空界生起一切法,即是以文殊菩薩智慧對普賢菩薩法界生起微細觀察,對普賢菩薩廣大自在神通境界、普賢菩薩清淨剎生起如實見聞,善財童子因此能入普賢菩薩清淨剎中,見普賢菩薩坐寶蓮華藏師子之座。此處善財童子與普賢菩薩生起論義,聞普賢菩薩教,觀普賢菩薩身,以此觀察『見自身在普賢身內』,即是以『見聞』普賢菩薩清淨身而『生於』普賢菩薩清淨身中。

善財童子生於普賢菩薩清淨身中,意味著與普賢菩薩等同一體,隨普賢菩薩『在於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成就如來地無上正覺。

第四部分講述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身中生起無量法,經文是這樣:

【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佛海藏、佛海差別、佛海普入、佛海生、佛海滅所有邊際;亦不能知菩薩眾海次第、菩薩眾海藏、菩薩眾海差別、菩薩眾海普入、菩薩眾海集、菩薩眾海散所有邊際;亦不能知入眾生界、知眾生根、教化調伏諸眾生智、菩薩所住甚深自在、菩薩所入諸地諸道,如是等海所有邊際。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或於一剎經於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有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而行,亦不於此剎沒、於彼剎現,念念周遍無邊剎海,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的所有作為,即生命中的『自我』因素對身心覺知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這種體驗是依如來種性智慧力在一切世界的一切法中自覺主動地生起,安穩堅固,無能沮壞,此即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因此究竟『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普賢菩薩一一身分、一一毛孔即五十三參中的所有善知識法,從第一參德雲比丘至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每一位次的行法皆可無限拓展和延伸,此即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生起無量法,一身充滿一切世界。

第五部分是普賢菩薩演說廣大偈頌,以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經文是這樣: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說頌言:

汝等應除諸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

我說如來具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

出世調柔勝丈夫,其心清淨如虛空,

恒放智日大光明,普使群生滅癡暗。

如來難可得見聞,無量億劫今乃值,

如優曇華時一現,是故應聽佛功德。

隨順世間諸所作,譬如幻士現眾業,

但為悅可眾生心,未曾分別起想念。

爾時,諸菩薩聞此說已,一心渴仰,唯願得聞如來世尊真實功德,咸作是念:普賢菩薩具修諸行,體性清淨,所有言說皆悉不虛,一切如來共所稱歎。作是念已,深生渴仰。爾時,普賢菩薩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頌言: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

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

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無邊事……】

普賢菩薩是在善財童子入一切處普賢菩薩身中之後,演說如來廣大功德、演說百首偈頌。因此普賢菩薩的所有演說,即善財童子成就無上正覺之後的所有演說,亦即如來地無上正覺的一切法在生命體驗中的呈現,此廣大演說既是第五十三參的總結,亦是《入法界品》的總結。

需要再強調的是,普賢菩薩法界的一切法即如來地無上正覺的一切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導歸的極樂世界,是基於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基於如來地無上正覺行法的極樂世界。修行者必須依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理論,準確明瞭『十大願望』行法所表達的意義,才能準確生起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實踐。

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理論在普光明殿諸品講義中已做充分說明,此處不再贅述。從《華嚴經》在三處演說的總體結構來講,菩提場會的一切法是以毘盧遮那如來境界為核心,普光明殿的一切法是以文殊菩薩智慧成就為核心,入法界的一切法是以普賢菩薩行法實踐為核心;三處演說即是以生命中的『佛法僧』為核心生起的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

到此為止一共用了一百個小時向大家彙報了《華嚴經》的總體思想,介紹了華嚴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