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相 關: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 關鍵字:世界成就十種事、世界海、世界海起具因緣、凡夫妄想、如來神力、一多相融、須彌山、風輪、毘盧遮那、法身常住、童子
《華嚴經》在菩提場、普光明殿和入法界三處生起演說,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結構貫穿整部經。六品經文按照體和用分成兩部分,每部分按佛法僧的順序再生起演說。
普光明殿有四個行法階段,一共三十二品:第一階段十信位有六品;第二階段四位行法有十四品,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總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別教行法理論體系,其中十住位是四位行法的發起處,有六品;第三階段等覺位有六品;第四階段妙覺位,也有六品。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十信、十住、等覺、妙覺都是六品經文,最終指向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瞭解了菩提場會六品經文結構如何貫穿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就能建立起各個行法階段與菩提場會的勾索關係。
《入法界品》雖然只有一品,然而這一品是將佛法僧三個因素總合為一來演說,和《十地品》在四位行法中的演說方式相同。
《華嚴經》構建了完整的佛教思想體系,結構上分為幾層。首先是生命一法生起三處演說。然後在菩提場會,按體用模式分開,劃定六品結構,貫穿普光明殿四個階段,入法界會實現總體的世間顯現。
在《普賢三昧品》中,一切處普賢菩薩入毘盧遮那藏身三昧,演說後面三品。總體上講,菩提場會的前三品生起後三品,是從體向用的生起關係。
普光明殿十信位十住位也是這種結構:十信位第三品是《光明覺品》,世尊放兩足輪光,一切處文殊菩薩生起,對應《普賢三昧品》中的一切處普賢菩薩生起;十信位的後三品是以文殊菩薩為核心生起的。十住位的第三品是《十住品》,法慧菩薩在這一品演說十住行法;十住位的後三品依然是法慧菩薩為法主。
菩提場會的一切處普賢菩薩演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和《毘盧遮那品》。《世界成就品》是成就一切世界的總持原則。普賢菩薩演說了諸佛世尊三十種不思議法和世界成就十種事,圍繞著世界成就十種事,又生起十種詳細演說,形成世界成就十種事的百種演說。
《華藏世界品》經文龐大,但結構並不複雜。這一品講了世界海的三層圍繞:第一層,是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說了二十層;第二層,是圍繞中央香水海生起十方世界,每個世界皆對照中央香水海生起二十層演說;第三層,十方世界又各自生起十方世界。雖然第三層圍繞世界也是二十層,但為避免經文龐大,只說了其中四層:第一、第十、第十三和第二十層。
《華藏世界品》中的每一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生起,是什麼體性、如何演說,以及演說方式、原則和條例,這些最核心的內容都在《世界成就品》中。所以要明瞭如何生起華藏世界,《世界成就品》就非常重要。
在《世界成就品》中,首先普賢菩薩演說諸佛世尊三十種不思議法,然後演說世界成就十種事。諸佛世尊三十種不思議法對應如來地金剛種性智慧成就,世界成就十種事是在金剛智慧成就之後才能生起。這一品是從生命本體總持力生起的角度來說,所以是在第四品。如果從生命顯相上來說,就是後面的第五品《華藏世界品》和第六品《毘盧遮那品》。
世界成就十種事分為兩層演說:第一層,講世界成就十種事,從『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一直到『世界海無差別門』;第二層,每一種事又生起十種詳細演說。
世界成就十種事的第一種事『世界海起具因緣』,是指當面對某一法時,我們要知道這一法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會關注這一法,這一法為什麼會生起。『生起』不是指這一法在世間從無到有地顯現,也不是指創造出山河大地、草木蟲魚,而是指生命對這一法的覺知觀察與思惟體驗生起。『世界、世界海』並不是指山河大地的存在現相,而是要有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參與。有生命的參與才有『世界、世界海』,失去了生命的參與,一切法無所謂『世界、世界海』。按照經文,需要從十個方面回答這些問題,即『世界海起具因緣』的十個具體內容:從『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一直到『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所以,一法生起就是一個世界乃至一個世界海生起。
這裡講的『世界海』不是指太陽系或者銀河系一類的宇宙學,而是指阿賴耶識裡的種子生起,一法生起,圍繞這一法可以生起無量演說,無量演說總合在一起即是一個『世界海』。也就是說,每一個種子生起,就是一個世界海生起,無量種子生起,就是無量世界海生起。所以『世界海起具因緣』不是講宇宙如何生起,而是講每一位眾生阿賴耶識中的無量法如何生起,為什麼能生起,以怎樣的力量生起等等。
《華藏世界品》中講到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世界海,每一個世界都有香水河、香水海,這些都是阿賴耶識中某一類種子的集合。
《世界成就品》中講述的世界成就十種事,是指當我們生起一個念頭或者碰到一件事情,如何把它轉化成華藏世界的一法,這個轉化過程就是華藏世界生起。
每個念頭生起都有一個顯相。從念頭生起到華藏世界,中間有穩定、清晰、準確的如實知、如實體驗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只從念頭生起直接到世間顯相,這就是凡夫地妄想。
比如阿賴耶中的一粒種子遇緣生起,貪愛或者瞋恨生起,可以直接到世間顯相,速度非常快,如同經典中講的菩薩往詣十方世界,瞬間即到。凡夫地一念生起,速度也非常快,一念瞋恨或貪愛生起,瞬間就能往詣三惡道。為什麽?念頭生起直接到世間,中間沒有如實知、如實體驗的過程,這就是凡夫妄想。假如能把這一念生起的因緣、結構、流轉次第看清楚,有如實知、如實體驗的過程,這個念頭就能轉化成無上智慧,這一念的世間顯相也就可以變成華藏世界的無量莊嚴。『莊嚴』來自於以智慧力如實知、如實體驗這一法的穩定性和必然性。
一念生起是指阿賴耶中的種子遇緣顯相,也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這個念頭能不能從根本上去除?不能!三細相是生命本有的力量生起的,遇緣就會生起,不會被息滅。凡夫與聖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當阿賴耶中的一粒種子生起之後,兩者對這粒種子生起之後的作為不一樣。凡夫直接看到這粒種子在世間的顯相,而聖者能在這一粒種子生起到世間顯相之間生起無上智慧,獲得梵行清淨、自在解脫與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
無上智慧如何建立?佛教裡面有非常多方法,在《華嚴經》就是『世界成就十種事』,講了十種原則,是從十個方面來觀察、思惟這個念頭如何建立。因此,要瞭解這個念頭的『起具因緣』,即它為什麽要生起?是以怎樣的因緣生起的?這是第一個原則。
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與聞法模式的行法不同,聞法模式的行法指的是依靠聽聞善知識演說,或者通過解讀經典文字的敘述來對照生起行法。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指以生起自覺悟力、思惟力為核心的行法。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才能證得般若智慧,才能到達見性位。般若智慧是出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周遍完備的。般若智慧一定要依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才能證得。
簡單來講,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依當下身心覺知一切法主動自覺生起的,要有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的確切參與,這種行法有確切的法則、標準和行法次第。在聞法模式的行法中,修行者看到經文所說,聽聞善知識說法而生起信心,這個信心是對經文的信心,是對善知識說法的信心,而不是靠自我覺悟和思惟生起的信心。
比如善知識講『這水是熱的』,因為是善知識講的,我對他有信心,所以我相信『水是熱的』,這就是聞法模式的信心。內在覺知模式的信心是這樣:善知識講『水是熱的』,我要親自試一下,以身心覺受去體會什麼叫『水是熱的』,不是僅憑善知識所言而生信。
再比如我們讀《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對此生起信心,這是聞法模式的信心。因為是佛講的,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所以我相信他們的話。
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這樣:這句經文在講什麼?世尊想要說什麼?應如何在當下的一切法中建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把這些問題提出來,再結合經文,建立相應的行法實踐。所以,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是通過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有自我的思惟體驗的確切參與,而不是只靠經文,或者只靠聽人講說來建立。
聞法模式的行法容易退轉,但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真正證得就不會退轉。比如『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如果我們對『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沒有確切的身心覺受,不知道如何建立這種覺受,只是從文字上來生起信心,這種信心就不牢固。就像剛才講的,有人說『這水是熱的』,因為我自己沒試過,不知道『熱』是怎樣的感受,這時如果有人說『這水是冷的』,可能就會改變想法。但如果試過,知道『水是熱的』是怎樣的感受,這時不管有多少人說『這水是冷的,是涼的』,我們都不會改變想法。也就是說,無論佛經上講水是熱的、還是善知識說水是熱的,對修行者來講,當我已經證得『水是熱的』時,就不會退轉。這就是聞法模式與內在覺知模式之間的差別。只有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才能成就般若波羅蜜。
接著看世界成就十種事的第一種事『世界海起具因緣』的十個方面:
第一,『如來神力故』,是指種子生起不是由覺知、思惟、意願所能掌控,不是靠『我不想瞋心生起、不想貪心生起、要無上正覺生起』這樣的念頭可以掌控,而是依於自性本體的力量自覺生起。『如來』是指本來如此的、本然的、普遍的存在。『神力』代表這是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的本有的力量,是作意思惟與行為不能到達的。從被動的角度說,神力即是業力;從自性本體主動自覺生起的角度說,業力即是神力。所有智慧建立皆是針對念頭生起後的作用,種子是靠反覆的行法實踐,使每一次『一念生起即是無上智慧』的思惟與行法,最終成為自覺的力量,這是在無量法中長時薰習才能獲得的。
當一念貪心、瞋心生起時,我們要問為什麼會生起?這裡講是『如來神力故』,是因為我們生命當中有這類種子,只要遇緣就會生起。
第二,『法應如是故』,指諸法生起即是如此存在和流轉。
第三,『一切眾生行業故』,指過去形成的業力,所以它會生起。
第四,『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指種子生起後,菩薩能將其轉化成華藏世界海無量莊嚴,這個種子就是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
一共講了十個,第十個是『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阿賴耶中任何一個種子生起都是生命力量遇緣生起,『遇緣生起』即普賢菩薩自在願力。
世界成就十種事的第二種事『世界海所依住』,是指世界海依何而住。此外還有世界海形狀、世界海體性、世界海莊嚴等等,一共是十種事來生起一切世界。
其中,第七種事『世界海佛出興』的『佛出興』是指從覺知思惟到無上正覺的完整過程。我們對諸法生起有所覺知,經過善用心與善思惟,以及不斷的行法實踐,最終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即是『佛出興』。
第八種事『世界海劫住』是指諸法成住壞空帶來的影響。
第九種事『世界海劫轉變差別』是指諸法生起會形成什麼樣的不同結果,會有怎樣的流轉經歷,每一步的流轉是如何生起和壞滅,如何升進等等,一共講了十個因素。
因此,世界成就十種事告訴我們怎樣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念頭生起即一法生起,即對一法的關注生起。要能知道是怎樣的因緣生起,怎樣流轉、顯相和壞滅。再進一步,這一法如何是生死煩惱,如何是智慧解脫,依何等因緣和行法能將這一法從生死煩惱轉為智慧解脫,把這些觀察思惟的方法和次第規範化,就是《世界成就品》的十種事。每一種事又可以拓展十種微細,就變成一百種。任何一法依十個方面生起一百種微細演說的規則,皆可轉化成華藏世界的無量法,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智慧成就和顯現。
《華藏世界品》的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有二十層,這二十層是華藏世界的核心;圍繞這二十層生起十方世界圍繞,每個世界都有相應的二十層;這十方世界各個再生起十方世界,每個世界又有二十層……,這樣層層無盡生起無量世界的無量法。這是下本《華嚴經》提供的方法,從一法生起多法,乃至生起無量法。過去人講『一多相融』,一法多法不相妨礙。從華藏世界的生起可以看出,一法與多法非一非異。
一法生起多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這一法本身的屬性来說,這一法在當下如何呈現;二是從這一法與其它諸法相互參與的角度来說,這一法以怎樣的方式流轉,隨不同因緣如何呈現。這兩個方向同時建立,即智慧的具體呈現。
辨析這一法在當下如何呈現是《世界成就品》可以到達的,圍繞十種事生起百種微細的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以此來看清這一法在當下如何呈現。而針對這一法以怎樣的方式流轉,隨不同因緣如何呈現,就要看《華藏世界品》中無量世界的無量法如何生起。
任何一法生起,按照體和用兩方面分別以十波羅蜜的形式演說,這就是《華藏世界品》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二十層世界,每一層世界都是按照《世界成就品》中『世界成就十種事』的方式生起演說。把這個結構弄清楚,每位修行者都能構建自己的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品》由普賢菩薩演說,經文是這樣: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
『須彌山』代表某一法的總相,不是固定的某一法。對眾生來說,生命本身是一座須彌山,生命中的每一法,也可以是一座須彌山。
『風輪』是指什麼?《世界成就品》中『世界海起具因緣』的第一個就講到『如來神力故』。『風輪』是指像神力一樣的,有力量、來去自在、無相無形,但能起作用,能總持諸法。
『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是指阿賴耶中有無量法種子,這些種子都能遇緣生起,為什麼?『如來神力故』,如來神力就是業力,業力有生起諸法的力量,力量生起就是『風輪』,能總持諸法即『風輪所持』。業力的具體表現是諸法之間存在差別,這種差別能令諸法以不同的形式顯現,也就是令某一法在一切法中得以凸顯,這種凸顯能令我們對這一法生起特別的關注,關注這一法即是這一法在報身世間生起。
生命中有無量法,每一法皆是生命力所持。一切法總合在一起,即是『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這裡講到十層風輪:『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次上風輪,名出生種種寶莊嚴,能持其上淨光照耀摩尼王幢』,一直到第十層『次上風輪,名種種宮殿遊行,能持其上一切寶色香臺雲』。
這十層風輪演說即是一切眾生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總持阿賴耶中的所有法。修行者除非證得第七住位得無生忍,否則,阿賴耶中的一切法只是聽聞,不能證得。這一切法也是如來藏一切法,到八地以後得無生法忍才能證得。阿賴耶一切法和如來藏一切法,一個針對凡夫種性、二乘聲聞種性而言,另一個針對無上正覺而言。
阿賴耶如何包含生命中的所有種子?這些種子到底在何處存放?簡單來講,阿賴耶中的一切法即是當下普遍存在的一切法。種子是諸法生起的力量,保持在當下一切世界的一切法中。用經典語言來講,即一切世界的一切法是風輪所持。龍樹菩薩以十波羅蜜為核心,從十個方面演說了一切法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
諸法生起的力量本身並非混沌不清,《華嚴經》從十個方面來說明它們的十個根本屬性。第一是『平等住』,第二是『出生種種寶莊嚴』,一直到第十個『種種宮殿遊行』。也就是説,在『風輪所持』的一切法中,每一種子都具備這十個屬性,能夠出生種種寶莊嚴,能呈現世間自在。
《華藏世界品》經文雖然很龐大,但是演說非常有規則。第一段講了這一品的生起屬性,講了十層風輪,這十層風輪即華藏世界海本身的起具因緣,總體上對應《世界成就品》中『世界海起具因緣』的十個具體內容: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等等。
普賢菩薩演說《華藏世界品》時,雖然是按《世界成就品》的十種事一百個方面來建立,但這一百個方面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每個世界的不同屬性有所側重。具體經文可以參考《覺悟華嚴經·綱要》,附表5-2和附表5-3已經將經文的演說內容劃分得非常清楚詳細了。
《華藏世界品》之後是《毘盧遮那品》,八十華嚴中的《毘盧遮那品》有明顯的缺文。這一品主要演說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成就過程,如何從大威光太子見第一尊佛,一直到最終成就無上正覺。在大乘佛教思想體系中,毘盧遮那代表法身佛。
《毘盧遮那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講大威光太子見第一尊佛『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而得成就;第二,講成就之後,大威光太子見第二尊佛『波羅蜜善眼莊嚴王佛』;第三,講大威光太子在得成就後,再見第三尊佛『最勝功德海佛』;第四,講大威光太子見第四尊佛『名稱普聞蓮華眼幢』。八十華嚴的這一品只說了四尊佛,按照《華嚴經》一貫的演說模式應該講十尊佛。
這一品繼續由普賢菩薩演說,經文是這樣: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數劫,復倍是數,有世界海,名普門淨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勝音,依摩尼華網海住,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
這裡的普賢菩薩是指第三品《普賢三昧品》中的『一切處普賢菩薩』,是如來座內的普賢菩薩,此普賢菩薩演說的行法即如來座內的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是依於如來地無上正覺生起的行法,或者說,是如來地無上正覺的具體顯現。『大眾』是指《世主妙嚴品》中的四十二類圍繞大眾,所以這一品是《世主妙嚴品》延續下來的。
這一段是關於『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是關於法身成就的密法演說,可以參考《覺悟華嚴經·綱要》中『華嚴經毘盧遮那品大威光太子智正覺成就本事』的兩張表格,裡面列出來了大威光太子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然後證得怎樣的三昧。
大威光太子從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到成就無上正覺,這個過程為什麼稱為《毘盧遮那品》?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法身佛不但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並且能對這一切法生起如實知、如實體驗,必須到達圓滿無生法忍,證如來地一切種智。等覺位之前的修行者,雖然到達法身世間,但如果沒有證得如來種性,就還沒有到達毘盧遮那佛的法身世間。大威光太子從見第一尊佛開始,一直到成就無上正覺的修行過程,即是毘盧遮那佛的法身顯現,這個法身顯現的過程由普賢菩薩演說,意味著修行者需要到達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才能圓滿到達毘盧遮那佛的法身世間。
『大威光太子』也稱大威光童子,是生起如來地無上正覺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的最初力量,即生起毘盧遮那如來法身世間一切法、一切生命體驗的最初力量。『童子』代表種子,出生一切法,本自具足;『太子』具有與大王一樣的基因,是成為大王種性的第一因素,未來必定成王,繼承王位。
『王』是指成就根本智梵行清淨、生命解脫、無上正覺;能平等生起一切法、統攝一切法、主宰一切法;有掌管國土的能力,能為一切法制定規範,令一切法各行其道;能令百姓安康富足,能統領大眾降伏魔怨。『太子未來成王』是指如來地無上正覺要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呈現,修行者要在一切法中生起行法實踐,在行法實踐的過程中呈現如來地無上正覺,這個過程無有窮盡,無有休止。
有一種觀點認為《毘盧遮那品》是從菩薩因地行法的角度說,《世主妙嚴品》到《華藏世界品》是從無上正覺果地成就的角度說,不是這樣!這是將大威光太子的行法等同於別教菩薩行法造成的錯謬!《毘盧遮那品》由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演說,表明大威光太子的行法即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是如來地無上正覺的呈現。雖然大威光太子的行法可以在一一法中以道種智行法的形式生起,但本質上不同於別教菩薩的道種智行法。別教菩薩道種智行法非由普賢菩薩生起,更未到達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法界,所以稱為菩薩因地行法,而大威光太子的行法是如來座內的普賢菩薩生起,是如來地無上正覺的呈現,並非在此之外別有如來地無上正覺。修行者要準確明瞭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才能明瞭如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如何從別教菩薩行法到達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亦即明瞭為什麼大威光太子的行法不是菩薩因地行法,而是如來地無上正覺的具體呈現。
如來座內普賢菩薩演說大威光太子經歷行法實踐,成就無上正覺,意味著如來地無上正覺要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呈現,並非遠離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的空洞無物、遙不可及、玄而又玄的知識概念。這一品是基於密法言說生起的,《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存在著大量相同模式的演說,彼時會對這一類密法言說作詳細說明。如果對照此處普賢菩薩的演說,即可明瞭大威光太子行法所代表的意義。
佛在經中多次提到法身問題,《佛般泥洹經》中講佛陀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陀:佛陀入滅之後,佛弟子應依何而住?佛告阿難:『我已有經戒,若曹但當案經戒奉行之,我亦在比丘僧中,比丘僧皆已知佛所教敕,事師法皆以付諸弟子,弟子但當持行熟學。』世尊的意思是,該說的皆已教給大家了,如果能依教奉行,就相當於世尊和弟子們在一起。這是世尊談到入滅之後,怎樣是和弟子們在一起,也是『法身常住』的最初說法。
後來幾個版本的《涅槃經》也提到這個說法,意思差不多。羅什大師翻譯的《遺教經》說法上則更直截了當:『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世尊告訴弟子們,如果能依教奉行,就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
從如來地的角度來講,一切法的呈現皆是如來法身,但是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依教奉行』就是如來法身常住。瞭解這個原則之後,就能從根本上明瞭《毘盧遮那品》講法身成就,為什麼要講大威光太子見十尊佛到最終成就無上正覺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每位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的過程。修行者依教奉行,即是遵循《毘盧遮那品》大威光太子成就無上正覺的修法過程。如來法身世間不在行法實踐之外,而是在不斷精進的行法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行法實踐正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具體顯現。
普賢菩薩演說菩提場會的後三品,演說一念生起如何轉化到華藏世界,成為無上智慧。這個過程是依《世界成就品》建立的原理原則,依《華藏世界品》從一法生起無量法的具體方法來演說的,它是每位修行者阿賴耶中一粒種子生起所證得華藏世界的過程。
智慧成就之後進入《毘盧遮那品》,以行法實踐令無上智慧在世間顯現,亦即在行法實踐、生命體驗中生起,就是大威光太子見十尊佛成就無上正覺的整個過程。因此簡單來說,《華藏世界品》是講如來地無上智慧的建立,《毘盧遮那品》是講如來種性入世間行法實踐。
《華嚴經》裡被稱為『童子』的有三位:第一位是《毘盧遮那品》中的大威光太子,這是成就毘盧遮那佛的最初力量,稱作大威光童子;第二位和第三位都在《入法界品》:第二位是文殊菩薩從善住樓閣出,稱文殊菩薩為文殊師利童子;第三位是善財童子。把三位童子勾索在一起對比來看,就能體會到『童子』、『太子』所表達的意義。再進一步講,很多經典的上首菩薩裡經常出現『法王子』,『法王子』長大之後就是法王,法王是指已經成就了無上正覺。
要特別注意的是,『法身成就』一定要依大威光太子的行法模式來完成,修行者要能生起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也就是說,若要成就『如來法身常住』,智慧力先要建立起來,依自內顯發的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再落實到行法實踐中,這時的修行者才會是大威光童子,他的行法實踐才是『如來法身常住』。
嚴格來講,修行者到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才能成為大威光太子,在此之前不能稱作大威光太子。大威光太子的行法實踐是法身世間的行法實踐。
普賢菩薩演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的過程,和《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的過程相同。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世間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演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之後法藏比丘『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瞭通達,如一佛剎』,並且『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裡分作兩段:第一,世間自在王如來演說生命中的一切法,這是從生命本體的角度來講;第二,法藏比丘『聞佛所說……起發無上殊勝之願』,並且『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是從智慧建立與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講。
法藏比丘的行法即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經歷精勤修行滿足五劫,最終成就極樂世界。這個結構說明,就生命本身來講,每一位眾生的世間自在王如來都在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一切眾生平等平等,但是只有到達法藏比丘修法模式的修行者才能建立極樂世界。法藏比丘修行五劫建立極樂世界的過程,就是《毘盧遮那品》中大威光太子從見第一尊佛到第十尊佛,成就無上正覺的行法實踐的過程。
一切處普賢菩薩演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和《毘盧遮那品》。經典中的『演說』有四種形式:一是語言音聲;二是文字名相,這兩種是針對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的修行者;三是身心覺受生起;四是諸法如實呈現。這兩種是針對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的修行者,針對報身世間和法身世間的行法。對於華嚴行法中的修行者來說,身心覺受生起、諸法如實呈現就是依教奉行,成就到報身世間和法身世間。
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中,世間自在王如來演說二十一俱胝佛土,這是一種演說,然後是法藏比丘依佛所說,依教奉行,成就極樂世界。假如能夠將世間自在王如來演說二十一俱胝佛土,和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的行法過程,轉成我們自己的行法和成就,我們所成就的即是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所以,對經文的解讀方法不同,生起的行法實踐就不同,成就自然也就不同。經典解讀一定要和集結經典的成就者的集結模式相應,假如不相應,這種解讀就是妄想,會存在很多錯謬。
如何判斷解讀和經典集結是否一致?這需要將整個佛教行法理論結合在一起才能看清楚。因為經典之間的集結模式一致,皆依無上正覺的生命體驗而生起,當把這部經典中的演說模式看清楚後,可以到其他經典中去驗證解讀是否準確。因此,文殊師利菩薩告誡修行者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行法實踐要有準確的理論依據才不會出現偏差。
我們把菩提場會的六品經文結構和大義給大家做了彙報,下一次開始講普光明殿諸位行法。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