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相 關:明法品、昇夜摩天宮品、夜摩宮中偈讚品 關鍵字:華嚴不共別教行法理論體系、一念無明與破一念無明盡、十住與十行、三細相、萬法因緣生與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四天下、南閻浮提、夜摩天、世尊兩足放光、眾寶從地湧出
前面介紹了十住位的後三品,強調了十住行法與須彌山頂、天帝釋等因素的關係,這是當下能體會到的生命因素。只有確切把握這些因素,我們才能更清晰準確地生起十信、十住位的行法實踐。
第七住位是非常關鍵的一位行法成就,是修行者出三界成就地。二乘聲聞、別教菩薩最高可以到達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入阿鞞跋致地,修行者在此處證得與三世諸佛同等。從凡夫地到如來地,修行者要有三次證得與諸佛同等,這裡是第一次。
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即證一切智、總相智,見自性地一切法而無所取著。第七住位以後生起對一切法關注,開啟菩薩道種智行法,到第七地以上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體驗。修行者要能將無生忍和無生法忍、一切智和道種智、諸法空和諸法不空的這些行法理論準確地辨別區分。
自性地一切法即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法,即十信位《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的一切法。十信位明確這一切法的當下所在,十住位時見一切法而無所取,生起對一切法具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
『證得』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如實知,二是如實體驗。用現在的話來講,不但要準確明瞭行法實踐的概念、標準、特徵和行法次第,並且對每個位次的行法都能確切生起,有準確無誤的身心覺受。初住位以後是實報莊嚴土的行法,乃至法身菩薩行法,修行者要能將經典的密法言說轉化到行法實踐中,才能確切證得無生忍與諸佛同等。當把須彌山、須彌山頂、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法慧菩薩說法等因素總合起來,轉變到行法實踐中,才算確切到達十住位。十住位後三品可以檢驗自己是否到達十住位:一是梵行清淨;二是初發心時即與佛等;三是於一切法中行法精進。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完整的華嚴不共別教行法理論體系,是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中最基礎、最核心的一塊,是修行者確切在一一法中能用功生起的行法階段。修行者證諸法空與諸佛同等、證諸法不空與諸佛同等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依四位行法成就才能到達等妙覺位。
修行者在第七住位破一念無明,在此基礎上經歷十行、十迴向、十地行法,到第八地破一念無明盡,這個過程即菩薩道種智行法。第七住位是以止息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形式來破一念無明對自己的束縛和影響,所以修行者在這裡得梵行清淨。十行位以後,是在對諸法生起作意關注的過程中,以智慧力如實知和如實體驗一切法,以此重新調整或重新建立對一切法的知識、經驗和體驗,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與諸佛同等。行法實踐不是要息滅生命中的一切法,而是以智慧力管理好這一切法。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是在某個地方已然存在的、等待發現的結果,而是在行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呈現的生命狀態。
『一念無明』代表凡夫種性中的有法生起,一念無明的力量即是對諸法差別未知的力量。修行者到達四位行法,一念無明即智慧種子,一念無明生起即智慧生起,到八地以後,一念無明即自覺轉變為對諸法的如實知和如實體驗,此即破一念無明盡,得無生法忍。『無生忍』是得一切智、總相智,不離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因此在十住位須彌山頂證得。『無生法忍』是得道種智、差別智,要在一一法中證得,要有身心覺受的參與,因此菩薩要樂住生死法界。四位行法由四菩薩在四天宮的四寶殿演說,這個過程即是從證無生忍到證無生法忍、從破一念無明到破一念無明盡。
大乘佛教行法理論如同工程設計圖紙,修行者通過行法理論,可以準確明瞭自身所在,鑒別行法實踐,不會誤以為自己這個已成就、那個已成就。另外,因為針對不同行法階段的經典解讀方式不同,依行法理論可以避免對經典文字產生誤解,不會以偏概全、受一非餘或得少為足。同時行法理論也是成就者的智慧顯現,對照行法理論,修行者可以反觀自己的般若智慧是否堅固完善、是否準確無誤。
雖然修行者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可以出三界得生命解脫,但華嚴行法目標卻不只如此,而是要最終成就如來地無上正覺。證諸法空雖然是菩薩行法的核心,但並非佛教的究竟成就地。出三界得生命解脫要息滅個體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帶來的束縛和影響,但如果只講出三界得生命解脫,否定諸法生起,二乘聲聞、別教菩薩乃至外道行法同樣可以證得。華嚴行法是要在證諸法空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生命中的一切法。
佛教區別於外道的核心並非證諸法空,而是在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在外道理念中,解脫與智慧源於生命之外的某種力量,行法實踐是對這種力量的被動皈依,而在佛教思想中,解脫與智慧則源於自性覺悟與入世間行法實踐,行法實踐是對自性覺悟的主動皈依。釋迦牟尼佛的偉大成就在於指出人類可以通過皈依自性覺悟與生起行法實踐來把握自身命運,而不是把生命交給某種外來力量等待裁決。
下面介紹十行位,菩薩無量道種智行法的種子從十行位生起。
十住位的『住』是安住當下的一切法中止息不動,息滅一切法帶來的束縛和影響,安住當下總體的身心覺受。十行位的『行』則是針對某一法生起具體的覺知觀察、思惟用心以及身心體驗。十住位破一念無明是靠止息個體知識、經驗和體驗的參與來獲得,確切說是『止息』一念無明的束縛和影響,並非從根本上『破除』一念無明的生起。從十行位開始,在一念生起之後修行者要增加生命活動與體驗的參與,最終以智慧力對此一法如實知、如實體驗,將此一念無明轉變成無上正覺。
從根本上說,十行位一念生起的力量即一念無明生起的力量。十二因緣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生命中的任何一法從生起到壞滅都遵循這樣的過程。其中『無明』即諸法生起的力量,根本無明生起諸法總相,一念無明生起諸法別相。因此,如果簡單來看十二因缘的過程,即依無明而有諸法生起,依諸法生起而有覺知觀察,依覺知觀察而有識生起,依識生起而有分別選擇和判斷,因分別選擇和判斷繼而生起直到生老死等種種體驗。
一法生起首先是三細相生起,分別是業相、轉相、境界相。三細相是無為法生起的,眾生思惟、行為不能到達、不能掌控,三細相所生一切法即如來地一切法。三細相生起之後,依凡夫種性生起八識世間,依菩薩種性生起四智法世間,行法實踐是要在一切法中轉八識成四智。
事實上,所謂十住位的見性即是回到根本無明所生一切法,雖然根本無明最終即根本智,一念無明即差別智,但在十住位時根本無明還沒有轉成根本智,一念無明也沒有轉成差別智。修行者到達第七住位止息一念無明的作用,然後在十行位以後的行法中將這一念無明轉成無上智慧。
因為『無明緣行、行緣識』,所以才有『生老死』,如果要解脫『生老死』的束縛和影響,最終是要回到『無明緣行、行緣識』的作用模式中來解決。佛在經典中說,要去除『生老死』對我們的影響,就要破除『無明』,『無明』破除了,『行』就破除了,隨之『識』乃至『生老死』的作用也就破除了。但話說回來,世尊所說的『破除』也並非息滅諸法生起的力量,而是以智慧力改變『識』的作用模式,令它從凡夫種性的分別取著轉變到梵行清淨的智慧生起。
十住位修行者到達須彌山頂,見自性地一切法證諸法空,相當於將十二因緣法中每一法退回到『無明緣行、行緣識』的位置,然後從十行位開始重新認識一切法,乃至以梵行清淨重新建立一切法。
十行位的『行』並非指身所作為生起,而是指心所作為生起,即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生起。梵行清淨心所作為即菩薩行法道種,身所作為最低要到十迴向位乃至十地位生起。所以,當我們把行法次第的定位弄清楚之後再看經文就不容易迷失。
佛教行法理論系統化的過程經歷了很長時間。在早期行法理論中,十住與十地不分,修行者登上心地開啟般若智慧即是登地,按十波羅蜜行法來設定,初地位發心,第十地位即灌頂位,第十一地以上即等妙覺位,這是為什麼華嚴行法的第十住位亦稱灌頂住。到佛教晚期,十住十地按四智行法分開,中間增加了十行與十迴向,各個行法中皆有十波羅蜜行法,總體上成為四十位行法,十住與十地不再等同,分別代表智慧成就和入世間行法成就。但儘管如此,也並非意味著十地位高於十住位,四位行法是完整的行法體系,十住十地是其中兩個不同位次的行法,四位行法相互促進互為因緣,正如房屋基礎與房屋本身同等重要一樣,四位行法亦同等重要,初住乃至初地、灌頂住乃至法雲地地位等同。
可以看出,如果以證諸法空得生命解脫為目標,登地位即華嚴行法的十住位。而如果以成就無上正覺為目標,則需要以智慧力回到世間一切法中,這時候才是華嚴行法的登地位。
十行位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演說,一共有四品經文:《昇夜摩天宮品》、《夜摩宮中偈讚品》、《十行品》、《十無盡藏品》。
在結構上,十住位的六品與菩提場會六品以及十信位六品是對齊的,都是以佛法僧三個因素為核心、以體用模式生起演說,由前三品生起後三品。此處十行位是四品,本體部分的三品和十住位的前三品結構一致,但力用部分只有一品《十無盡藏品》,到十迴向位時進一步合成為三品,而到十地位合成為只有一品。
為什麼從十住到十地的品數越來越少?有些人認為是缺文造成的,認為十行、十迴向、十地也應該是六品。但如果瞭解四位行法是一個完整的道種智行法理論,就不難發現這並非缺文造成,而是本來如此。
從十住轉到十行位時,要將後三品總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應用,也就是將十住位的梵行清淨乃至行法精進總合在一起,成為十行位的《十無盡藏品》。從十行轉到十迴向位時,再將十行位的《十無盡藏品》和本體的三品分別總合在一起,成為十迴向位的三品。從十迴向轉到十地位時,十迴向位的三品總合在一起形成十地位的一品。
也就是說,十地位《十地品》是將十住位到十迴向位所有行法總合在一起生起的入世間智慧應用,因此只有一品。從十住位六品到十地位一品,不但表明自性智慧需要和行法實踐總合為一,也表明總合為一的行法實踐才是究竟的金剛種性成就地。
生活中的一念生起瞬間就可以到覺知和體驗,但在四位行法看來,則要把這一個念頭從生起到覺知體驗的過程放慢,把它分成四個階段來說清:這一念是怎樣生起的、在哪裡生起的、覺知思惟、選擇判斷怎樣、是否符合梵行清淨等都要講清楚。修行者皈依自性覺悟,深入經藏準確明瞭行法理論即是行法實踐的重要部分,這個過程也是建立正知見、正思惟乃至開啟般若智慧的過程。
『行法精進』並非指起早貪黑或勞作苦行,而是指智慧增上帶來覺知觀察、思惟體驗越來越微細準確。智慧不是隨機顯現的念頭,而是以對諸法有嚴密準確的分別選擇和判斷的形式現前。以智慧力深入諸法可以超越以往的知識、經驗和體驗,這種超越所帶來的身心覺受即無量喜悅和諸法莊嚴,這種身心覺受會隨著遍一切處智慧增勝而不斷增長,修行者安住於不斷精進的行法實踐中牢固不動即極樂世界現前。
修行者念佛、念法、念僧的『念』即是行法實踐不斷精進之意,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一心清淨,平等單純;二是遍一切法,保持覺知;三是不斷拓展,清晰準確。此即十住位的行法原則,是《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明法品》的精神所在,修行者以善思惟行法落實在一切法中即《十無盡藏品》,這一切法以菩薩善思惟力而成為行法道種。
《昇夜摩天宮品》經文是這樣: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南閻浮提及須彌頂上,皆見如來處於眾會。彼諸菩薩悉以佛神力故而演說法,莫不自謂恆對於佛。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而向於彼夜摩天宮寶莊嚴殿。
時,夜摩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於其殿內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
如來地一切法即生命中本然存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如來神力是指這一切法存在的力量,包括這一切法生起的力量、一一法差別的力量以及諸法呈現、流轉、覺知、壞滅等力量,這些力量是諸法本身所具備的,不靠人為控制存在或不存在。佛教中普遍存在著兩個觀念:一是『萬法因緣生』,二是『一切法從心想生』。『萬法因緣生』是講如來神力故,講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一切法從心想生』是講報身世間一切法的建立,要有心想的參與,有身心覺受的參與,報身世間是諸佛成就世間。這兩個概念不要混淆,共法世間一切法是因緣生法,不是心想生法,但對這一切法的身心覺受各個人不同,是心想生法。
『如來威神力故』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講的,『神力』代表本然存在的力量,不需要人的思惟和行為的參與就已經存在。
『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的說法表明這一位次的行法是在一一法中建立,不是從總相的角度建立。很多人是以總相的形式,或者以世間法來解釋『一四天下』,認為一四天下有多少太陽系、多少銀河系,不是這樣!娑婆世界一四天下乃至三界諸天、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等十方諸佛世界,皆依眾生欲求而生起,依眾生欲求而安立。有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的參與才有一四天下、三界諸天、諸佛世界。四位行法是差別智行法,是針對一一法生起的,一念作意即一四天下乃至一個世界生起,每個念頭中都有一四天下,都有大千世界,都有諸佛世界。
因此,不要在一切法之外去尋找一四天下、大千世界,要在一一法中去落實怎樣是一四天下、怎樣是大千世界。十住位在須彌山頂演說、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入妙勝殿等等,皆是表明修行者要依生命中的一切法,乃至依當下凡夫種性南閻浮提一切法來成就無上正覺。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言:南閻浮提有金剛座,『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講的是同樣的意思。世尊在《增一阿含經》中這樣說到南閻浮提:
【此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過去諸佛世尊舍利盡在彼間。】
閻浮提的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加上水、火、風等一切法即生命中的一切法。『過去諸佛世尊舍利盡在彼間』,簡單來講,過去諸佛皆是在南閻浮提成就無上正覺。
『世尊』是指眾生的根本的自性覺知力。覺悟力生起,不離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遍一切法中,又於此一切法無所取著。用經典的語言來說,即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山頂。
十住位在須彌山頂演說之後,十行位在夜摩天宮演說代表怎樣的行法呢?從須彌山頂向上的第一個空居天即夜摩天,夜摩天不但超越須彌山一切法,也超越須彌山頂,是以善思惟力令報身世間的一法生起,開始具體的不共法世間的生命活動與生命體驗。
從經文演說來看,十住位須彌山頂與十行位夜摩天宮,乃至十迴向位兜率天宮、十地位他化自在天宮皆非同處。但從行法實踐來看,四位行法代表針對身心覺知一切法的不同模式,並非異身、異處。見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即到達須彌山頂,而超越一切法之後進一步生起覺知觀察和思惟體驗即到達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乃至他化自在天宮。四位行法是針對一一法差別相生起的,一一法總合在一起即普光明殿。
不同天宮代表不同種類的用心思惟,當最初對某一法生起觀察思惟時即是到達這一法的夜摩天宮。『夜摩天』亦稱時分天,是指見一切法而生起用心思惟,從這裡生起進一步的身心覺受。換句話說,怎樣種類的用心思惟會決定生起怎樣的身心覺受,凡夫種性的用心思惟生起娑婆世間一切法,菩薩種性的用心思惟生起清淨世間一切法。民間傳說中主管生死的閻羅王即夜摩天王,閻羅王即從夜摩天王演化而來。為什麽閻羅王主管生死?因為身心覺受、生老病死皆是從最初對某一法的作意關注、用心思惟開始的,用經典的語言來說,就是從夜摩天王這裡開始的。十行位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演說,意味著這種用心思惟必須是依自性覺悟生起,依梵行清淨生起。
世尊在《楞嚴經》中教導阿難尊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修行者最終要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就要準確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準確生起行法道種。如果起心動念是凡夫外道、二乘聲聞、共法別教,是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所希求的目標也就不會現前。
眾生一念生起瞬間可以遍法界虛空界,瞬間到達三界二十八天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六道輪迴不但在生命的分段生死中,更是在每個念頭中,只是我們不認識每個念頭所在,不瞭解怎樣是夜摩天、怎樣是兜率天,因而往往產生錯覺,認為夜摩天、兜率天等是在宇宙深處的某個地方,或者在某一維度的空間裡。假如能明瞭怎樣是夜摩天、兜率天,就能確切知道如何到達,確切知道自己的念頭所在。
事實上,當說到一念生起即可以瞬間遍法界虛空界、遍三界二十八天乃至遍六道一切處時,這種說法本身就容易造成誤解,以為念頭是『能』,法界虛空界、三界二十八天乃至六道一切處是『所』,不是這樣!一念生起即法界虛空界生起,即三界二十八天乃至六道一切法生起,一念之外沒有法界虛空界,沒有一切法。
四位行法皆在諸天寶殿演說,意味著四位行法皆是在不共法報身世間建立,需要個體生命活動和生命體驗的參與。因此我們也能體會到經首中的關鍵處,比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而向於彼夜摩天宮寳莊嚴殿』等所代表的行法實踐上的意義。
後面說『時,夜摩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於其殿內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這些數字在前面都對比過了,有很多微細的地方,即十住、十行、十迴向經文中使用的名相、法數均不一樣,若能確切體會到,就能明瞭行法實踐升進的軌跡。
說到『遙見佛來』,如果與十地位對比,十地位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演說,《十地品》中沒有他化自在天王迎佛,但在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都有。天王帶領大眾迎佛代表一切法對自性覺悟的皈依,天王即是生命中『我』這個因素,天帝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等這些天王不是獨立不同的零散的個體,而是『我』這個因素在不同的用心思惟模式下的具體顯現。三賢位時修行者只在智慧地,沒有到諸佛實際的成就地,因此會有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十地位時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生起《十地品》,是回到諸佛實際成就處,回到諸佛常住處,所以就不再有大眾迎佛。
後面的經文是這樣:
【時,彼天王敷置座已,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恭敬尊重而白佛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這裡的偈頌講到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是十方諸佛、過去諸佛所曾來處。
十住位時天帝釋偈頌中說到迦葉如來、拘那含牟尼佛等過去諸佛都曾經來到須彌山頂天帝釋所居處,『是故此處最吉祥』。十行位時夜摩天王也是以偈頌演說寶莊嚴殿是十方諸佛皆曾來此處,所以此處最吉祥。總體上是告訴我們,十方諸佛都是按華嚴行法來成就無上正覺,都是不離當下一切法、不離正知見、正思惟來建立無上正覺一切智慧。
十住位天帝釋的偈頌中講『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這裡的『此處』是天帝釋所居處,是總相,代表一切法的總體存在。因為十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與十方諸佛所證悉皆同等,所以『此處』沒有具體名相。而十行位講到十方如來皆曾來此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寶殿名稱則各不相同,可以是摩尼殿,也可以是清淨殿、莊嚴殿等等。因為從十行位開始菩薩道種智行法,修行者依不同因緣生起不同的覺知思惟,身心覺受各不相同,所以寶莊嚴殿的名稱也就不同。
夜摩天王的偈頌闡述十方諸佛如來都曾到此夜摩天宮寶莊嚴殿,隨著每一尊佛到來的模式不同,寶莊嚴殿的呈現也各不相同。反過來講,十方諸佛如來並不是只到證諸法空,而是繼續要在一切法中生起用心思惟來證諸法不空。十行位中菩薩以善思惟力生起無量行法道種,這也是諸佛如來成就無上正覺的方式,諸佛如來無上正覺皆是從這裡開始的。
十行位第二品是《夜摩宮中偈讚品》,這一品中有十方菩薩雲集本處,世尊從兩足上放光照十方世界,然後十方菩薩各說偈頌。經文是這樣: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功德林菩薩、慧林菩薩、勝林菩薩、無畏林菩薩、慚愧林菩薩、精進林菩薩、力林菩薩、行林菩薩、覺林菩薩、智林菩薩。
此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勝慧世界、燈慧世界、金剛慧世界、安樂慧世界、日慧世界、淨慧世界、梵慧世界。
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常住眼佛、無勝眼佛、無住眼佛、不動眼佛、天眼佛、解脫眼佛、審諦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紺青眼佛。】
十行位的十位菩薩名字中都帶『林』字,所以稱作十『林』菩薩。『林』代表生命力的作用生起,代表無量法生生不息無有窮盡。十林菩薩是從十慧世界、十眼佛所雲集本處。
十信位時菩薩從十『色』世界雲集,十住位從十『華』世界雲集,到十行位時從十『慧』世界雲集。『慧』 是指對一切法不但生起覺知觀察,並且要生起思惟和體驗。
十林菩薩從十眼佛所而來,意味著十行位的善思惟行法即是成就佛眼的行法,菩薩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皆是從善思惟生起,以智慧力成就。在《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法中,初行位善知識善見比丘即住在三眼国。剛才介紹為什麼夜摩天王主管生死,一念生起即是一法生起,在凡夫種性看來,這一念生起即入生死界,如果修行者以梵行清淨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這一念生起即是智慧現前,智慧現前即是菩薩天眼、慧眼乃至佛眼現前。
下面的經文是這樣: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摩尼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諸菩薩、世界、如來,所有名號悉等無別。
爾時,世尊從兩足上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十信、十住、十行都是世尊兩足放光:十信位是兩足輪放光,十住位兩足指放光,十行位是兩足上放光。
十信、十住、十行是華嚴行法最基礎、最核心的資糧,菩薩所有正知見、正思惟都是從這裡建立,所以才會是佛『足』放光。十迴向位和十地位時,菩薩生起確實的入世間行法,智慧能在行法中顯現,世尊分別是兩膝輪放光和眉間放光,隨著行法實踐升進,世尊的放光部位也逐步提升。也就是說,必須要依十信、十住、十行的行法才能生起後面十迴向、十地位。
在十信位時,修行者是依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總相發心,依生命本有的覺悟力發心。在十住位時,修行者能真正體會到生命中的一切法即成就無上正覺的一切法,當下的所有生死、煩惱皆是成就無上正覺的種子,是在這一切法中證得空、無相、無願法門,得生命解脫。
十信、十住、十行總合在一起到達修行者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一定是修行者自內顯發、自所成就,不是靠諸佛外力加持得來的。修行者依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才能到達實報莊嚴土。
關於佛的兩足還有更多含義,兩足不離大地而能支撐佛的身體。『大地』就是須彌山所代表的一切法,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兩足下是一切法大地,兩足上是佛的身體,從『兩足』生起無上正覺所有法。同時,四位行法中的十住位是最初的菩薩行法,是從天帝釋妙勝殿開始的,也就是從生命中『我』這個因素皈依自性覺悟開始的。
經典中可以看到世尊足指觸地,三千大千世界皆成七寶,這是指當修行者以智慧力回到一切法中時,這一切法即是七寶所成。這種經典的密法言說,並不是像凡夫外道、二乘聲聞想像的那樣,世尊把腿放下腳趾觸地,於是整個地球隨之變化,不是這樣!《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十迴向位,亦有『安住地神以足按地,百千億阿僧祇寶藏自然踊出』的說法,代表三賢位成就時,以智慧力回到世間一切法中,這一切法皆是七寶所成。用經典語言來說,即以足指按地,眾寶從地踊出。
另外講到世尊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時,是背靠東、足向南、面向西、頭向北,世尊兩足為什麼向南?頭為什麼向北呢?北方代表世間一切法所在,世尊頭向北代表世尊的究竟法是在世間一切法中,世尊在一切法中法身不滅。如果從四位行法的角度說,北方一切法即他化自在天一切法,這裡是佛所居處,同時也是魔所居處。眾生不能皈依自性覺悟,這一切法即是魔所居處,如果能皈依自性覺悟,這一切法即是佛所居處。這些皆是經典的密法言說,代表的意義非常深刻,我們碰到了就多說一說,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