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講

相 關:入法界品·五十三參之四住位、五住位
關鍵字: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坐師子座、不能跨越報身智慧而到達法身世間、如實知與如實體驗、自我因素、在行法實踐中構建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於一念中生起五十三參行法、周遍推求與從思而生、以智慧力於一切法中心定不動、所見諸佛悉由自心

五十三參的第四參是第四住位生貴住,善知識是彌伽長者,住達裡鼻荼國自在城,於市肆中坐師子座,演說輪字莊嚴法門,十千人眾圍繞。前三參的善知識皆是比丘相,第四住位善知識是長者相,代表能回到一切法中生起智慧應用。

雖然彌伽長者住市肆中,但其坐師子座,與眾不同。彌伽長者成就『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能分別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眾生語言。此處『能分別知所有眾生語言』即『出生』所有眾生語言、『等同』所有眾生語言之意,是從根本智出生無量差別智的角度說。無量差別智即根本智的顯現,二者不能分隔,不能以自他分別的方式來解讀,並不是說成就者到了第四住位,就能不學自通地分別知所有世界的所有眾生語言,乃至能不學自通地明瞭一切法,不是這樣!

比如大地出生萬物,以經典語言來說,即『大地』能分別知所生一切法。佛經中講世尊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法、知三千大千世界降雨多少滴,皆是以根本智出生無量差別智、本體出生無量法的方式說,不是從個體成就者能了知其它一切法的方式說。在前面舉例中,公式y=2x可以涵蓋這個數列的所有數,用經典語言來說,即此公式能分別知這個數列的所有數;上一講中介紹了什麼是『輪字莊嚴法門』,亦是同理,不再贅述。

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並不是擁有世界上所有問題的答案,而是擁有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以這種方法獲得所有問題的答案,解決所有問題。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普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種種施設海、種種名號海、種種語言海,能普入說一切深密法句海、說一切究竟法句海、說一所緣中有一切三世所緣法句海、說上法句海、說上上法句海、說差別法句海、說一切差別法句海,能普入一切世間呪術海、一切音聲莊嚴輪、一切差別字輪際;如是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說?】

『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說,『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普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等是從差別智行法的角度說,一切法無有窮盡,因此彌伽長者說『如是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說』。簡單來說,『根本智』即覺知力、思惟力,是指總的能力,能做出分別、判斷和選擇,這種能力通過在一一法中的應用得以體現。根本智的具體體現即差別智,『普入』是指以根本智的力量能到達一切差別智。

雖然修行者以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體驗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但要證得如來地無上正覺卻不能離開名字言說,不能離開思惟,不能離開對一切法的分別、選擇和判斷。名字言說是智慧的表現形式,運用名字言說是人天眾生不同於其它眾生的特質。離名字相、離言說相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所有階段。如果修行者止息名字、言說、思惟的生起,止息對一切法的分別、選擇、判斷即是進入無想定。

經典中經常出現諸佛菩薩『坐師子座』的說法,代表以智慧力與行法實踐安住一切法中堅固不動。修行者只有到達入滅盡定階段,或以根本智的力量生起行法實踐,才能『坐師子座』。說到底,彌伽長者於市肆中坐師子座,宣說輪字莊嚴法門,即是修行者於一切法中生起種種語言名相,生起善用心、善思惟乃至生起種種演說。

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基於個體行法實踐的生命體驗,首先是在報身世間證得,然後才到達法身世間。『法身世間』包括一切法普遍存在現相以及以智慧力對此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雖然一切法普遍存在世間是共一切眾生世間,但如果沒有對此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這個世間並不稱為『法身世間』。『法身世間』即當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所在,修行者不能跨越報身世間智慧而直接到達『法身世間』。

『如實知』是以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為標準,以明瞭諸法存在本身為標準,不但和生命體驗相關,亦和分別、選擇、判斷的模式相關。別教菩薩的『如實知』是在道種智行法中落實,亦即在分別法中落實,『如實知』與『如實體驗』分開,修行者對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有審核的過程;而如來地普賢菩薩法界的『如實知』與『如實體驗』是在根本智行法中落實,二者不分開,『如實知』即『如實體驗』。但無論怎樣,『如實知』都不能離開語言名相,不能離開分別、選擇和判斷。

眾生通過眼、耳、鼻、舌、身在一切法普遍存在世間獲得最初體驗,這些體驗如果沒有思惟的參與,表現出來的即是簡單、直接、表淺、零散的因緣生滅,是如來地一切法的現相,無所謂解脫與不解脫,無所謂是否如實知。但因為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有基於個體知識、經驗、體驗的思惟參與,於此類簡單乃至零散的生命體驗生起分別、選擇、判斷乃至執取,所以才有苦樂憂喜、生死染著,才有種種眾生界、種種世界。

修行者如實知一切法的第一步,即安住梵行清淨,生起如理思惟,而如理思惟的第一步即準確生起種種名相言說,這是為什麼文殊菩薩在普光明殿十信位中首先演說一切法無量名號。十信位的無量名號即是從根本智平等覺知、平等生起一切法的角度說;彌伽長者於市肆中坐師子座,演說輪字莊嚴法門,則是從根本智入一切差別智盡無餘的角度說。

修行者對一切法生起關注,從簡單零散的生命體驗,經歷名相言說、如理思惟轉入報身世間,生起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分別、選擇、判斷,最終將種種思惟轉變到入世間行法實踐,對一切法如實體驗。總體來說,從共一切眾生的簡單零散的生命體驗,最終到達如來地無上正覺,此過程只有人天眾生可以做到。為什麼?說到底,是因為要依人天眾生『自我』因素中所具備的反思力和覺悟力才能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在宗教發展中的一些時期,宗教的專職人員為了某種特別目的,反對深入經藏,反對言說思惟,甚至反對對一切法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認為只要憑藉簡單快捷的方法就能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雖然這種說法迎合了民間信仰者的口味,卻違背了佛教的核心思想。這種理念下的修行者很多都是以無想定為禪定、以狂慧為成就、以斷滅為無上正覺。

種種世界、種種眾生界並不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亦不在自我因素存在本身,而在於『自我』因素如何面對一切法,如何面對一切法帶來的身心覺受。娑婆世界是凡夫種性面對一切法所得,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則是成就者面對一切法所得。娑婆世界是眾生依『自我』因素自覺生起,不需要行法實踐的訓練,與生俱來;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則需要『自我』因素皈依自性覺悟,要在行法實踐中不斷訓練才能證得,非與生俱來。

換句話說,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修行者安住一切法中,以梵行清淨、行法精進『構建』起來的,非自然獲得。『構建』的過程即是深入經藏、起善思惟、依教奉行的過程。

文殊菩薩在《淨行品》中演說百四十一首偈頌是十信位的善用心部分;賢首菩薩在《賢首品》演說十信位行法功德,是十信位的善思惟部分。這兩品闡明了如何從簡單零散的生命體驗轉入報身世間的用心思惟。『用心』是指針對一因一緣,從模式上簡單直接生起,而『思惟』是在『用心』的基礎上,構建複杂的行法理論、思想體系,用以指導行法實踐。

十信位的行法理論是華嚴行法理論總體原則性的演說,貫穿所有行法實踐,相當於文殊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處演說的『普照法界修多羅』,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對此行法理論的如實知、如實體驗。修行者明瞭華嚴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即是此處的『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

此後是彌伽長者向善財童子推薦下一位善知識解脫長者,經文是這樣:

【善男子!從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彼有長者,名曰解脫。汝詣彼問:菩薩云何修菩薩行?菩薩云何成菩薩行?菩薩云何集菩薩行?菩薩云何思菩薩行?】

『南行』是指行法精進,以第四住位生貴住生起第五住位具足方便住。

『林』是出生一切法的意思,佛經中有許多關於『樹林』的說法,是以根本智的語言方式來說生命中的一切法生生不息,無有窮盡,十方諸佛世尊成就無上正覺皆與樹林道場相關即是此意。

『住林』代表以梵行清淨安住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與普光明殿十住位的『住』意義相同。修行者如何到達初住位、七住位乃至灌頂住位?即是以梵行清淨安住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止息妄想帶來的束縛與影響。善財童子以『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生起精進行法,安住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得生命解脫,即是於『住林城』參解脫長者。

從行法實踐角度講,第五位『住林聚落』與德雲比丘的妙峰山、海雲比丘的海門國、善住比丘的楞伽道邊海岸聚落、彌伽長者的達裡鼻荼國自在城,乃至以後諸參的善知識住處,皆非異身、異時、異處的關係,而是隨智慧力的生起在行法實踐的不同階段帶來不同的身心覺受。

換句話說,善財童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的五十三參,雖然很容易被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修行者理解為是在一一法中生起的行法實踐,但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對不共別教菩薩來說,五十三參行法則是指在一一念中生起的行法實踐。修行者在眼、耳、鼻、舌、身的簡單零散的生命體驗中,從生起關注、生起種種名號,到生起善用心、善思惟,作出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分別、選擇、判斷,最終通過行法實踐獲得確切的生命體驗,此過程即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行法。

『善財童子』即皈依自性覺悟之後的『自我』因素,『五十三參行法』則是『自我』因素如何隨緣生起善用心、善思惟,如何在一一法、一一念中證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修行者能在一一念中生起五十三參行法,能在一一念中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最終才能在一一法中生起五十三參行法,在所有法中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前面介紹過云何芥子能納須彌,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行法同樣能落實在一念生起處,一念即芥子,五十三參行法即須彌山無量智慧。

下面是前四參的行法歷程,從中可以體會根本智總持力在行法實踐的各個階段如何顯現: 前四參的行法歷程

修行者意欲獲得如來地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必須要能到達根本智總持力,即到達金剛種性入滅盡定行法。根本智總持力能普入一切法,差別智行法是因緣生法,不能普入一切法。五十三參善知識所成就的皆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說,以根本智的力量生起行法實踐即是入法界行法。

怎樣做到『普入』一切法?以前面說過的2,4,6,8等數列為例,具體計算數列中的某個數字即差別智行法。如果在計算過程中,通過用心思惟和總結歸納得出數學公式y=2x,這個公式即此數列具體計算的總持力,可以到達數列中的所有數字,掌握這個公式就可以應用到所有計算中。對此數列來說,這個公式即『普入』一切法。數列中的每個數字本來獨立存在,互不相關,但這個公式令所有數字成為一個整體。雖然整體中的數字無有窮盡,但這個數列的整體卻有邊際,邊際即此數學公式。同樣道理,雖然生命中的一切法無有窮盡,但生命中的一切法有邊際,這個邊際即身心覺知所及,即根本智總持力所及。

【爾時,善財童子以善知識故,於一切智法,深生尊重,深植淨信,深自增益;禮彌伽足,涕泗悲泣,繞無量匝,戀慕瞻仰,辭退而行。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諸菩薩無礙解陀羅尼光明莊嚴門,深入諸菩薩語言海門,憶念諸菩薩知一切眾生微細方便門,觀察諸菩薩清淨心門,……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遍推求解脫長者。】

前面已經講過什麼是『辭退而行』,簡單來說,即善財童子不是靠原地踏步不斷重複某一種行法即可從凡夫地到如來地,並非守住一法、得少為足、受一非餘。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在不斷的行法精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

善財童子『思惟諸菩薩無礙解陀羅尼光明莊嚴門』是從如實知善知識教的角度說;從『深入諸菩薩語言海門』到『一切法界普入其身』共有二十種,是從如實體驗善知識教的角度說。善財童子經歷『深入諸菩薩語言海門』等,是指到達彌伽長者的成就處,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的語言。

『十有二年』是法數,是指生命中的所有法。善財童子『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代表安住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梵行清淨,行法精進,以精進的行法實踐『至住林城』。第二參中海雲比丘住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大海下出大蓮華,如來坐於其上,授予『普眼法門』,海雲比丘於『千二百歲』中受持此法門等,與此處皆是相同意義。換句話說,善知識住處並非固定處所,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與精進的行法實踐總合在一起即善知識住處。

『周遍推求』是指第五住位具足方便住並非從天而降,自然而然。善財童子從彌伽長者成就處繼續行法精進,到達住林城時,雖然已經具備生起第五住位行法的資糧,但還沒有建立起第五住位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不明瞭第五住位行法如何顯現,需要以善用心、善思惟不斷嘗試、審核、調整才能令第五住位行法現前。此亦十信位在第五住位的具體表現,如文殊菩薩言『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亦如此說明云何是為『信』:

【善男子!信有二種: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信復有二: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世尊所言『從思生』即此處的『周遍推求』。

【既得見已,五體投地,起立合掌,白言:聖者!我今得與善知識會,是我獲得廣大善利。何以故?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難可逢值,難得共居,難令喜悅,難得隨逐。我今會遇,為得善利。

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事一切佛故,為欲值一切佛故,為欲見一切佛故……】

從演說方式來看,雖然總體上五十三參的每一參結構相同,但隨著五十三參不斷升進,善財童子見善知識的過程卻越來越詳細,意味著修行者隨行法實踐升進,智慧會越來越甚深微細,行法實踐涵蓋的內容和範圍會越來越廣大。普光明殿行法理論的演說方式亦是如此,隨行法次第不斷升進,經文使用的法數逐漸擴大,十方雲集菩薩所從來處越來越遙遠、六種十八相震動的細節越來越不同。

『廣大善利』是指善財童子『周遍推求』善知識,如實知第五住位行法與成就非是虛妄所得,如實知如何生起第五住位的行法實踐,此『如實知』非從外而得、非從他而得,此即『廣大善利』。比如修行者如實知以皈依自性覺悟,生起行法實踐可以得生命解脫,乃至得無上正覺,此『如實知』即是『廣大善利』;如果能將『如實知』拓展到實際的行法實踐,拓展到如實體驗即是證得。

依八十華嚴,從『為欲事一切佛故』到『為欲入於清淨藏中以一切相而莊嚴故』一共三十一種,是發菩提心在第五住位的具體表現,既是第五住位的行法生起處,亦是未來行法成就處。

【聖者!我今以如是心、如是意、如是樂……,至聖者所。我聞聖者善能誘誨諸菩薩眾,能以方便闡明所得,示其道路,與其津梁……,唯願聖者為我宣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隨所修習,疾得清淨,疾得明了!】

第五住位具足方便住主十波羅蜜行法中的禪定波羅蜜,是從十住位如實見、如實知一切法的角度說,是指以智慧力明瞭一切法,於一切法中『心定不動』。『心定不動』是指能知一切法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能於種種世界、種種眾生界生起分別、選擇、判斷,出入自在,不受種種法的束縛和影響,得梵行清淨;而非凡夫外道、二乘聲聞遠離一切法,於一切法無所用心、無所作為的無想定。

禪定波羅蜜在不同行法階段的表現不同。如果將這個理念帶入第五行位、第五迴向位、第五地位、第五等覺位行法中,即能看到其在不同行法中的差別。

【時,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故,即入菩薩三昧門,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入此三昧已,得清淨身。於其身中,顯現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佛,及佛國土、眾會、道場、種種光明、諸莊嚴事,亦現彼佛往昔所行神通變化、一切大願、助道之法、諸出離行、清淨莊嚴,亦見諸佛成等正覺、轉妙法輪、教化眾生。如是一切,於其身中悉皆顯現,無所障礙……,彼諸如來所有言說,善財童子悉能聽受,亦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三昧神變。】

這段經文有兩個關鍵處:第一,解脫長者入三昧,於其身中『顯現』無量世界無量法;第二,善財童子於善知識身中,『聽受』如來所有言說,以及『見』諸佛菩薩三昧神變。

『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是善知識的行法成就的資糧,是從自性本體、根本智力量的角度說,表明解脫長者所成就的是從根本智生起的。

『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中的『普』是指依根本智總持力生起,解脫長者入此菩薩三昧門,得清淨身。『於其身中,顯現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佛,及佛國土、眾會、道場』乃至顯示諸佛八相成道、如來於種種眾會生起廣大演說等,其中『顯現』是指如實覺知觀察一切法,以及以智慧力如實見、如實知一切法,並非是指身所作為『參與』世間一切法中。也就是說,解脫長者的入三昧行法是從自內顯發的智慧應用的角度說,能普遍觀察、普遍顯現一切法,其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著重在如實見、如實知,而非著重在以身所作為的行法實踐參與到一切法中。

有人喜歡把某一宗某一派甚至某個人的思想簡單化、絕對化,高舉到如來地,不是這樣!這只是民間信仰的一廂情願。只有每個位次行法實踐皆準確無誤,總合在一起才能夠帶來整體穩定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解脫長者』於其身中『顯現』無量世界無量法,表明此善知識即第五住位行法實踐的總持力,是第五住位總體的行法模式與成就模式,而非個體化的歷史人物。之所以以人物的形式出現,是因為要說明這種行法實踐的總持力不是學問和知識,需要在行法實踐與生命體驗中獲得。換句話說,『解脫長者』即第五住位總體成就的陀羅尼,善財童子這一參即是要明瞭如何以智慧力一步一步生起『解脫長者』的第五住位行法。

在第五住位,善財童子對善知識身中所現,能『聽受』如來所有言說、『見』諸佛菩薩種種神變,而其自身並未『入善知識身』,並未『參與』體驗一切法,表明這一位次的行法專注於證諸法空,行法模式本身即善知識身。善知識能『顯現』一切法,但修行者還沒有到達以身所作為的形式『參與』體驗一切法。比如當一個人明瞭數學公式y=2x時,即可『顯現』數列中的所有數字,但這種體驗與直接生起具體計算並不等同。

修行者首先要如實見一切法無所障礙,然後才能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無所障礙。五十三參行法即是逐步建立這樣一個過程,從如實見一切法,最終到達如實知、如實體驗一切法。

經典中常常講菩薩有種種神通,遍往十方世界無有障礙。修行者如何獲得諸佛菩薩的種種神通?即要成就無上智慧總持力,以總持力的形式回到一切法中生起無量差別應用,即是遍往十方世界無有障礙。海雲比丘能受持普眼法門的無量品、善住比丘能受持如來所有演說、彌伽長者能分別知一切眾生語言等,皆是從總持力成就的角度說。

『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三昧即第五住位禪定波羅蜜行法,能於一切法中顯現一切法。『一切法』即種種世界、種種眾生界。行法實踐不在於一切法的內容,而在於如何『顯現』一切法。一切法的內容有世間出世間之別,有染淨生死之別,而行法實踐即智慧力顯現,不在世間出世間等生死染淨法中。

【爾時,解脫長者從三昧起,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善男子!我入出此解脫門時,即見東方閻浮檀金光明世界,龍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毘盧遮那藏菩薩而為上首;又見南方速疾力世界,普香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心王菩薩而為上首……。善男子!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

『如來』是指生命中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是從體驗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莊嚴』是指以梵行清淨、智慧明利,見一切法無有障礙所帶來的身心體驗。

此處一共演說了十方,不但有方位,而且每個方位又有具體的世界名、如來名、最上首菩薩名。十個方向按順序生起逐一演說,即是智慧的具體表現,不僅概念準確、次第清晰,並且十個方向總合為一成為入三昧的完整體驗,涵蓋所有世界所有法。

普光明殿十信位、三賢位中皆有十方菩薩雲集,所從來處皆有世界名、佛名,與此處方式相同。菩提場會《華藏世界品》中普賢菩薩演說十方無量世界亦是如此,皆是指從根本智總持力,以當位行法中的善知識的成就模式生起十方差別智,亦即依一法如何生起無量法。

『生起』並非無中生有地創造,依梵行清淨對一切法生起如實見、如實知、如實體驗皆是報身世間諸法生起。因為善知識的成就模式不同,所以生起的十方世界顯現亦不同。比如『普賢菩薩』是如來座內最上首菩薩,能生起華藏世界的無量法,涵蓋對一切法的如實見、如實知以及如實體驗。

因此,修行者並非一蹴而就證得普賢菩薩法界的一切法如何生起,而是首先要證得梵行清淨,如實見一切法,再經歷善用心、善思惟以及行法實踐,證得如實知、如實體驗。解脫長者以十方模式『見』一切世界一切法,即是未來到達普賢菩薩法界的資糧。

與前一段經文意趣相同,解脫長者入三昧時,『見』十方世界、十方如來、眾會、上首菩薩等,皆是以『見』的方式生起,而非身所作為行法實踐『參與』其中,因此有言:『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

關於從一法如何生起多法,乃至生起無量法,可以參考《覺悟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此處不贅述。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解脫長者入出三昧與見十方世界、十方如來非兩件事,入三昧時的三昧境界即十方世界、十方如來顯現,並非入三昧之後有一個結果出現,十方世界、十方如來現前即所入三昧。

『悉由自心』的『自』是反身代詞,是指講話的人,亦是指修行者自己。比如《無量壽經》中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誡法藏比丘:『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娑婆世界是與生俱來的,而清淨佛國不是與生俱來,要自己證得。

佛教的『皆由自心』或『一切法從心想生』是指報身世間個體化的用心思惟,以此決定身心所在是娑婆世界還是極樂世界,並非指以用心思惟改變諸法的存在本身。用心思惟必須轉變成身心作為,改變這一法的存在因緣,才能夠令這一法改變。諸法存在本身遵循『萬法因緣生』而非『一切法從心想生』,報身世間的用心思惟最終要回到諸法存在中獲得檢驗。

比如一塊石頭砸在腳上產生疼痛,大體來說這裡有三件事:第一,石頭砸到腳上;第二;身所覺受的疼痛生起;第三,心所覺受生起。其中前兩件是因緣生法,第三件是依前兩件生起的用心思惟。因緣生法即如來地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用心思惟並不能改變前兩件事的存在,但能改變前兩件事帶來的心所覺受。心所覺受即喜怒哀樂、染淨執取或諸佛世界的莊嚴喜悅等。要改變前兩件事,需要生起身所作為,用具體作為改變這兩件事的因緣,最終才能夠令這兩件事改變,並不是靠美好願望或者堅信石頭不會砸到腳、堅信石頭砸到腳不會產生疼痛等單純的用心思惟即可改變。

用心思惟生起的是染淨執取,還是諸佛世界的莊嚴喜悅,要看怎樣的用心模式和思惟模式。修行者成就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並非靠遠離世間一切法、靠單純美好的願望而沒有實際的入世間行法實踐就可以實現。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能了知解脫長者所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以及『所見諸佛,皆由自心』,並非單純的自以為是、主觀臆斷,而是於一切法中得梵行清淨,遠離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以智慧力如實見、如實知一切法。換句話說,『石頭砸在腳上產生疼痛』這一法,既可是娑婆世界的一法,又可是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一法,凡夫眾生於此一法中以用心思惟生起娑婆世界的生死染著,而解脫長者於此一法中,以用心思惟『見』十方諸佛世界的莊嚴喜悅。

【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

解脫長者的成就地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行法實踐中反覆檢驗、調整、不斷進步才能夠到達。經典只是將從一切法到成就地的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呈現出來,剩下的細節是要修行者自己搭建。修行者需要分清哪些是因緣生法,哪些是用心思惟才能獲得。如果能以智慧力得梵行清淨,成就菩薩種性用心思惟,則修行者所見一切法皆是如來地法,所在世間即是法身世間。

解脫長者於『住林城』成就『見』十方諸佛世界無所障礙,經文所言『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所見諸佛,悉由自心』,『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等,皆意味著善知識行法是在一切法中生起,十方諸佛世界即當下的一切法,並非異身、異時、異處成就。

【善男子!我唯於此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而得入出。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礙智住無礙行,得常見一切佛三昧,得不住涅槃際三昧,了達三昧普門境界……,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善知識『解脫長者』是第五住位行法成就的總體表現,其演說的一切法代表這一位行法的具體顯現。雖然善財童子的每一參皆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但對修行者來說,每一參的『呈現』皆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確切明瞭這一位的行法理論;二是確切在行法實踐中生起行法體驗。要能從善知識演說轉變到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才算完成這一參行法。

這一段的結構和前面諸參相應的一段相同,『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是從根本智總持力的角度說,『得無礙智住無礙行』等是從這一位行法的差別智成就的角度說,此處不做銷文。 


【上一講】 【下一講】

華嚴七十講 PDF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下载
華嚴七十講 音頻文檔下载